APP下载

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

2021-12-09刘沛燕凌包丽婷王莉芳

体育教学 2021年11期

刘沛 燕凌 包丽婷 王莉芳

摘  要: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需要以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为基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源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透彻领悟,其形成需要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以及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其提升需要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形成内在融合与统一。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1-0046-02

继2008北京奥运会后,融合奥林匹克传统与东方教育传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北京模式”逐步萌生并得以蓬勃发展。2018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冬奥组委共同制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中小学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奥林匹克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资源纳入到学校教育板块中。2020年5月15日,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提出“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建立一批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冰雪运动特色学校等,增进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以此展开推广奥林匹克精神的行动计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1],至此,奥林匹克教育本身与学校教育、学校体育实现了高度融合。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体教融合”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既是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也是我国学校体育与奥林匹克教育在内在本质上的耦合。

随着奥林匹克教育在我国生根、发芽直至繁茂,中小学学校体育也在实践层面予以研究、不断创新,形成一系列宝贵经验。以北京为例,中小学校开展了丰富的奥林匹克文化体验活动,开发了生动的奥林匹克课程资源,编制了系列可读性与科学性兼具的奥林匹克读本。在此过程中,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重要的传承者、实践者、联结者,其与奥林匹克教育之间的关联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体育教师培养与奥林匹克教育之间脱节,那么奥林匹克教育将会流于形式、止于口号,真正实现奥林匹克教育过程中的以体育人、以体育心,需要体育教师具有奥林匹克素养。“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本来的,原来的”。“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为修养,修养是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现代汉语词典》中“素养”的解释为“平时的修养”。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为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本文认为素养是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期的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奥林匹克素养主要指对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教育等与奥林匹克有关理论知识学习认识,并转化成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行为和品质。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指在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等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奥林匹克与学校体育教育有机融合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

在奥林匹克素养的加持下,体育教师才能深谙奥林匹克教育的深刻意义与价值,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推进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能够创造性地挖掘奥林匹克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源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透彻領悟

奥林匹克主义的起点与逻辑归宿是教育,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本身的实践就是对奥林匹克主义的传承。而在实践中,因为缺乏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透彻领悟,将奥林匹克教育仅仅理解为身体活动的教育、等同于课堂中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讲解、误解为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模拟,所以体育教师在思想认识上陷入自身与奥林匹克教育是“剥离的”这种误区。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奥林匹克主义本身隶属于教育范畴,奥林匹克主义下的奥林匹克教育本身就是通识意义上的教育实践,学校体育所秉承的基本精神与奥林匹克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其次,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内涵的多元性,所谓内涵的多元性源于其内涵的丰富,其本身涉及体育教育、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从具体内容来说,其涉及体育运动学习与锻炼、公平公正的竞赛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以及国家认同的形成。再其次,奥林匹克教育本身具有鲜明的跨文化性,其思想基础既不是西方文化属性的,也不是东方文化属性的,而是基于全世界、全人类的视角所提炼出的文化精华,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适性,这也是奥林匹克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并结出丰硕果实的根本原因。最后,奥林匹克教育是对体教融合的有效实践路径,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而言,体教融合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这也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要理念,因此两者具有相同的思想脉络。体育教师形成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透彻领悟,是形成其奥林匹克素养的起点,也是其实践奥林匹克教育的基础。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形成需要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

系统的奥林匹克教育培训有助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奥林匹克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在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中纳入奥林匹克教育课程,将其作为通识课程,以此提升职前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教育的认同感;其次,在体育教师入职培训中,可通过课程讲授、教学观摩,进一步理解奥林匹克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方法与途径,形成对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初步认识,以及探索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方法的兴趣与动机;再其次,在体育教师的在职培养过程中,将奥林匹克教育课程设计作为重要的内容板块,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设计评比、参观学习等多样化的形式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最后,跨越体育教师的学科边界,增进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交流学习,基于世界公民教育的视角形成对奥林匹克教育的深刻理解,避免将奥林匹克教育局限于体育课堂教育、拘泥于体育项目的比赛,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形成需要丰富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

奥林匹克教育的唯一途径是实践,脱离实践的奥林匹克教育是口号,脱离亲身体验的奥林匹克教育是形式,唯有丰富而深入的实践才是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真正践履。与此同理,中小学体育教师奥林匹克素养的形成亦需要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此处的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有三:在体育教学设计中实践奥林匹克教育,例如体育教学中融入奥林匹克文化的讲授、奥林匹克项目的体验、奥林匹克精神的明晰;在体育教研活动中实践奥林匹克教育,在教研活动中深化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交流相关的教学方法手段;通过自我学习和成长实践奥林匹克教育,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是内化于心的理念,也是外塑于行的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我学习去深刻领悟奥林匹克主义,在教学中、生活中、学习中去实践奥林匹精神,用奥林匹克的理念引导日常的行为,才是体育教师对奥林匹克教育最真实和最真切的实践。

四、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提升需要与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形成内在融合与统一

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的中国实践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资源平台。但是仍存在如下思想误区:奥林匹克教育是为了迎合奥运会和冬奥会,只是昙花一现的活动;奥林匹克教育加重了学校体育的负担,体育教师需要付出额外的劳动。此种思想误区一方面源于对奥林匹克教育基本精神的肤浅理解,另一方面源于对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表层模仿或形式化执行。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将奥林匹克教育真正纳入到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深刻理解体育育人的内涵,将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设计中;避免将自己理解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搬运工”,避免将自己理解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任务执行者”。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育人之使命的真正理解,则会将奥林匹克教育视为单独的任务,视为区别于日常体育教学之外的存在。

当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形成与提升并非是自觉自为的过程,也不是单靠某个人、某些人成为明星示范即可完成的实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奥林匹克素养形成与提升既需要体育教师培养体系中纳入奥林匹克教育元素,也需要学校管理中将奥林匹克教育作为文化传承予以推广;既需要基于对奥林匹克教育与世界公民教育之意义予以传承,也需要基于中国文化之特色予以创新与发展;既需要政府、学校的师资培养计划予以实践,也需要体育教师作为学习者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予以内化。

参考文献:

[1]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EB/OL].http://www.olympic.cn/news/olympic/2020/0518/326157.html,2021-04-11.

[2]徐宝莲.“健康中国”战略下对青少年进行奥林匹克教育的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4).

[3]孙湛宁,胡博然.世界公民教育:新时代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6).

[4]李根,张晓杰,高嵘.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的多维审视[J].体育学刊,2019,2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北京市中小学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探索”(19YTC0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小学卓越体育教师关键特质与职后培养路径研究”(20YJC8801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