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诺贝尔奖

2021-12-09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22期
关键词:诺贝尔奖

热词点击

步入10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如约而至。2021年10月11日,随着最后一个奖项经济学奖得主的公布,202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全部公布。此前,诺贝尔基金会已于9月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1年诺贝尔奖得主将延续2020年的方式,在各自国家获颁相关奖项,而不是按传统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典礼。

2021年,诺奖奖项中,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村上春树又一次“陪跑”,非洲流亡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打动了评委们的心,不过想买到一本古尔纳的书,不亚于大海捞针;往年被戏称为“理综奖”的化学奖,这次“非常化学”;物理学奖首次颁给了气候学家……

2021年,诺贝尔奖这个全球最具科学和人文价值的奖项,已经走过了120年。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步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每年的诺贝尔奖总是万人瞩目,经过120年的历程,诺贝尔奖越发像一个联通世界的平台。

本期热词,让我们再次聚焦诺贝尔奖,通过以下内容,来认识和点赞这些为人类科学和文明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吧!

Part1生理学或医学奖:破解人类感知之谜

获奖者名片

10月4日,2021年诺贝尔奖的首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位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被授予这一奖项,以表彰他们在人类感知疼痛和温度的机制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阿登·帕塔普蒂安:1967年出生在黎巴嫩贝鲁特。年轻时,他从饱受战争蹂躏的家乡搬到美国洛杉矶,并于1996年获得了美国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博士后研究员。自2000年以来,他任职于加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目前是该中心的教授。

大卫·朱利叶斯:戴维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纽约人。1984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博士后。于1989年受聘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目前是该校的教授。

时文鲜读

为啥吃辣嘴巴会疼?生理学或医学奖告诉你答案

□每日经济新闻

人们对热、冷和触觉的感知能力对生存至关重要,支撑着我们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为产生这些感觉理所当然,但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的,从而使温度和压力可以被感知?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卫·朱利叶斯利用辣椒素(一种从辣椒中提取的刺激性化合物,能产生灼烧感)来识别皮肤神经末梢对热做出反应的感应器。阿登·帕塔普蒂安利用压力敏感细胞发现了一种对皮肤和内部器官的机械刺激做出反应的新型感应器。这些突破性的发现引发了激烈的研究活动,使得人们对神经系统如何感知热、冷和机械刺激的理解迅速增加。两位获奖者指出,在人们理解感官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时,存在着关键的缺失环节。

辣椒中的辣味来自一种叫辣椒素的物质。早先,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在辣椒素和高温的刺激下,一部分感觉神经元变得活跃。然而,关于其作用的具体机制一直存在争议。直到1997年,朱利叶斯在感受疼痛的神经元上识别出了受体分子TRPV1,并证明它能被高温和辣椒素激活,才揭开了答案。而这也解释了辣总是和热联系在一起的原因。

朱利叶斯的进一步研究还揭示了,TRPV1对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很敏感,与炎症相关的疼痛敏感反应有关,这为癌症疼痛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潜在途径。

然而,帕塔普蒂安在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感受外部环境刺激时,选擇了一个不同的研究方向。

2010年,他的团队发现了两个新的离子通道,它们会被机械压力(用细棒轻轻戳)激活,产生电活动。这两个离子通道被命名为PIEZO1和 PIEZO2。这个名字来自希腊语中的“piezi”,意为“压力”。

这项突破同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感觉神经元和其他细胞上发现的PIEZO1和PIEZO2,引领了大量新研究,让人们逐渐认识这些离子通道在触觉、疼痛、血压调节和本体感觉等方面压力感知中的作用。

其中或许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要数与本体感觉相关的研究。本体感觉是指我们感知身体在空间中位置的能力。这种感觉让我们能够站立和行走,甚至闭上眼睛或蒙上眼睛后依旧能行走自如,它依赖的是那些向大脑发出肌肉伸展信号的神经元。

帕塔普蒂安的团队和其他研究已经证明,PIEZO2是本体感觉相关的关键分子。有研究称,罕见的PIEZO2缺乏的人,在黑暗中站立和行走都有困难。

帕塔普蒂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他的研究生涯中也曾经历过很长一个进展缓慢的阶段,他甚至想过转行。但幸好他坚持了下来。“这是一段非常迷人的旅程,PIEZO带着我们从生物学和病理生理学,前往新的未知的领域。”

(摘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适用话题】科技与生活 创新 探索未知

Part2物理学奖:关注气候变化

获奖者名片

10月5日,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名科学家——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乔治·帕里西。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因为“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了全球变暖”而共同分享了总额为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的一半,帕里西则因为“发现了从原子尺度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的无序和扰动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了另外5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都关注混沌、随机的现象。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的研究奠定了我们对地球气候以及人类如何影响地球气候的认识的基础,而帕里西则对无序材料和随机过程的理论做出了革命性贡献。

真锅淑郎:美籍日裔学者,出生于日本,已经90岁高龄,1953年从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物理学科毕业,后于本校攻读数物系研究科,于195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同年来到美国,在美国气象局的总循环研究部门,即现在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工作。

克劳斯·哈塞尔曼:德国学者,已经89岁,在德国出生,幼年时举家移民到了英国,在他读完高中后又回到德国。他在汉堡大学学习深造,后来在哥廷根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61年,哈塞尔曼受邀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任助理教授。后回到德国担任汉堡大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所长。

乔治·帕里西:出生于罗马,1970年获得了罗马大学的学位。先后担任过弗拉斯卡蒂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访问科学家以及罗马第二大学理论物理学的正教授。

时文鲜读

哈塞尔曼:宁愿没得诺贝尔奖,也不希望全球暖化

□编辑部汇编

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再是关于黑洞、暗物质等“高大上”的字眼,而是非常常见的大气和气候,和每一个人类息息相关。

200年前,法国物理学家约瑟夫·傅里叶发现了我们今日称为“温室效应”的现象。作为一个被公众熟知的科词语词汇,温室效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等气体都是温室气体,其中对气温影响最大的是水蒸气。但是,我们无法控制大气中水蒸气的浓度,只能努力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

瑞典科学家、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万特·阿伦尼乌斯第一个发现了二氧化碳对气温的影响。他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减半,就足以让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时代,而如果二氧化碳水平翻倍,地球的温度会升高5℃~6℃。

20世纪50年代,真锅淑郎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前往美国继续研究生涯,他的研究方向和阿伦尼乌斯一样,希望能够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如何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了地球气候的物理模型的发展,将对流引起的气团垂直输运以及水蒸气的潜热纳入其中。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他选择将模型简化为一个圆柱体,从地面直達40千米高的大气层。在经过大量计算后,他发现氧气和氮气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二氧化碳则具有显著的影响:当二氧化碳浓度翻倍时,全球气温会上升2℃以上。

大约10年后,哈塞尔曼找到了面对多变且混沌的天气的办法,成功创建了一个将天气和气候联系在一起的模型。他的气候模型清楚地显示了加速的温室效应:自19世纪中叶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40%。在过去数十万年间,地球的大气层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温度测量则表明,在过去的150年中,全球温度升高了1℃。这看似幅度不大的升温,除了带来直接可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外,已经对很多生态系统造成了致命的影响。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官网上用四个简明的问答来凸显真锅淑郎和哈塞尔曼的研究的重要意义,这是气候模型明确告诉我们的结论。

地球在升温吗?是的。

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增加吗?是的。

这可以仅用自然因素来解释吗?不能。

人类的排放是温度升高的原因吗?是的。

对全球暖化正对人类和地球构成威胁。10月5日,哈塞尔曼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宁愿自己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也不希望全球暖化。据美联社报道,真锅淑郎则在受访时说,理解气候变化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比令世界对气候变化采取行动容易。

(综合自“科研圈”“澎湃新闻”)

【适用话题】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 碳排放

Part3化学奖:让化学变得既便宜又环保

获奖者名片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戈兰·汉松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本亚明·利斯特和戴维·麦克米伦,他们因对“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做出贡献而获奖。

本亚明·利斯特: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199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任副教授,随后加入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目前任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德国科隆大学荣誉教授。

戴维·麦克米伦:英国苏格兰人,1996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2006年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任教。2006年起加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化学教授。

时文鲜读

化学家今年不会再说不公平

□张田勘

物质的化学反应、分解、生成和合成等都需要酶作为催化剂,而传统的催化剂则有金属和酶,后者是一种蛋白质,也被称为生物催化剂。2000年,利斯特和麦克米伦研发了第三种催化剂,被称为不对称有机催化剂,而且建立在有机小分子上,也称为小有机分子催化剂。由于这一贡献,他们被授予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有机催化剂既环保又成本低廉。利斯特和麦克米伦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对称有机催化剂可用于驱动多种化学反应。利用这些反应,研究人员现在可以更有效地构建任何东西,从新的药物到可以在太阳能电池中捕获光的分子。通过这种方式,有机催化剂正在为人类带来最大的益处。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在表面上体现了化学奖的回归,即突破了“理综”项目。多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交叉化和“理综化”,引起了化学界的一些不同声音或批评,例如,把化学奖授予了一些既属于医学、生命科学,又属于化学的研究。201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如此,授予了发现和阐明DNA损伤修复机制的科学家。

DNA损伤修复机制对生命的繁衍、预防和治疗癌症都非常重要。这本应是生物医学的内容,却受到诺贝尔化学奖的青睐。而且,从19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几近一半授予了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以至于有些科学家鼓励年轻学子首选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因为有1.5倍的机会获得诺贝尔奖。

但是,这也引起了纯粹化学家的微词,认为不公平,尤其是对传统的无机化学研究者来说,更为不公。不过,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尽管在表面上体现为纯化学科目,但本质上可能还是一种综合性成果,表面上是有机化学,实际上还带有生物化学的内容,如脯氨酸催化剂和α-氨基酸制备的催化剂。

这再一次证明,交叉学科有丰富的大矿,值得科学家去挖掘,而且可能产生更多更大的成果。

另一方面,今年的诺贝尔奖明确显示,只有那些既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益,又对生态和环境友好的研究成果,才能造福于人,也有利于这个星球,因此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

【适用话题】环保 公平 科研方向

Part4经济学奖:贴近民生

获奖者名片

10月11日,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正式揭晓,其中一半授予加州大学教授大卫·卡德,以表彰其对“劳动经济学实证研究性的贡献”。他用自然实验方法验证了“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解决了不少有关教育或低工资等社会复杂问题。他不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还是世界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另一半授予以色列裔美籍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和荷兰裔美籍经济學家吉多·W·伊本斯,以表彰他们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贡献”。

大卫·卡德: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目前为加州大学教授。

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以色列裔美籍经济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福特经济学教授。

吉多·W·伊本斯:荷兰裔美籍经济学家,毕业于布朗大学,目前于斯坦福大学任教。

时文鲜读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聚焦与民生最贴近的话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丽梅

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都涉及因果关系。比如移民如何影响薪酬和就业水平?更长的教育如何影响某人未来的收入?但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因为没有什么可用作比较的,所以不知道如果移民减少或者某人没有继续学习会发生什么。

然而,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获奖者可以使用自然实验来回答这些问题。其中,大卫·卡德通过自然实验分析了最低工资、移民和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了个别现象以外,提高最低工资并不一定会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这一结论也挑战了传统经济学理论。他还通过研究得出,学校的资源对学生未来在劳动力市场的成功远比以前所想的更重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赵耀辉介绍,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半颁给了劳动经济学,另一半颁给了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的贡献,事实上,该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首先应用于劳动经济学。“今年的诺贝尔奖在一定程度上是颁给了劳动经济学。”赵耀辉表示,就业和工资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个人的发展和改善生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经济学对人们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这三位经济学家研究的题目,与人们的就业和收入息息相关,这也是与民生最贴近的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就业市场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颁奖现场,吉多·W·伊本斯通过视频表示,当前,世界各地遇到的就业挑战不同,一些领域遇到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另一些领域面临的情况则不同。他表示,从经济衰退中站起来也是当下世界各地面临的挑战。吉多·伊本斯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研究因果关系分析方法论的应用。他寄语年轻的研究者,当前,仍然有很多有趣的领域,年轻人都可以投入。

(摘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适用话题】劳动与民生 关注生活 挑战传统

链接: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是个中国功夫迷

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是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他表示自己深受中国功夫吸引,并且认为功夫与计量经济学有着相通之处。他在2019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所谓的功夫世界存在潜在的结果,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但你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走下去,做出选择之后,你将永远不知道没有走的那条道路尽头是什么。他认为这对计量经济学同样适用,只有选择去了其中一个目的地,才能观测到那里的风景。作为一个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的人做决定的方法。他还表示功夫之类的概念和银河旅行者指南来自同一个地方,从某种程度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种探索,道路是未知的,需要去解释、探索。

(摘自百家号“九派新闻”)

Part5和平奖:给了两位媒体人

获奖者名片

10月8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玛丽亚·雷沙和德米特里·穆拉托夫,以表彰他们为捍卫民主主义和持久和平的前提——言论自由所做出的努力。

玛丽亚·雷沙:菲律宾女记者,现年58岁,曾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东南亚记者,2011年回到故乡菲律宾,创立新闻网站“Rappler”,迅速成为菲律宾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俄罗斯《新报》的总编辑,现年59岁,其所率领的自由派媒体《新报》经常对俄罗斯政府进行抨击。该报着力于挖掘俄罗斯的社会问题(警察暴力、官员腐败、操纵选举、总统私生活等)。穆拉托夫是继戈尔巴乔夫后俄罗斯第二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适用话题】守护和平 关注社会

链接: 120岁的诺贝尔奖,还能发多久

1900年诺贝尔基金正式成立,1901年开始颁奖。这120年间,除了“二战”期间有几年暂停颁奖,累计有接近1000人次获得该奖项。获奖者每年的奖励金额少则数十万,多则近千万。从2020年起,诺奖单项奖金再次回到1000万瑞典克朗,每年单奖金就要5000万瑞典克朗,加上其他费用,每年过亿的支出无可避免。那当年诺贝尔留下的3300万瑞典克朗遗产,120年后还剩多少呢?

据诺奖基金会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基金会掌管的51.76亿克朗的投资资本,相比120年前,名义资产增值100多倍。发了120年不仅没发完,本金还越发越多。是何缘由?核心原因在于,诺贝尔奖的运作模式类似于“永续年金”。根据遗嘱,奖金来自基金的利息或分红,而且投资收益中有10%要作为持续投资的本金。因此,理论上诺贝尔基金的规模会持续增长。对立遗嘱时的诺贝尔而言,这种永续连绵的方式绝对算是先见之明。

(摘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早餐”)

小编PS:有没有发现少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本期P78“名篇赏读”栏目专门给大家介绍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和他的作品,赶快去看看吧!

猜你喜欢

诺贝尔奖
搞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知多少
诺贝尔奖证书:每一张都美得独一无二
搞笑诺贝尔奖不是真的在搞笑
诺贝尔奖大杂烩
诺贝尔奖得主PK五年级小学生,你看好谁
诺贝尔奖离我们有多远?
搞笑诺贝尔奖
“计算科学”的诺贝尔奖
2013年诺贝尔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