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混农林业发展探讨

2021-12-09庞秀超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摘 要 在当前我国环境形势日渐严峻的背景下,国家颁布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恢复我国生态环境提供有利保障。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其资源开发及与周边社区之间关系一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针对自然保护区混农林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采用混农林业生产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提升周边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混林农业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102

现阶段,“人口激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设数量也大幅提升,受此影响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关系成为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从社会历史发展及资源利用层面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较密切的关系,推动二者协调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从经济发展层面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造成影响。因此,在实际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过程中还需探索一条可以确保生物多样性不退化的道路,并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混农林业即在此背景下得到广泛认可并大范围应用的新型生产模式,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混农林业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问题

1.1 经济发展与人口双重压力

从实际发展情况分析,现阶段我国规划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多处于边远地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1997年以来,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现有926个自然保护区中,有224个位于相对闭塞偏远的西部地区。这些地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传统的生产方式未能得到有效转变,对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利用仍具有较大依赖性,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高。同时,我国多数自然保护区位于各地区少数民族群众聚居区域,受政策影响,地方政府长期对少数民族实行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这使得诸多自然保护区内的农村人口增长幅度远超于其他地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平均人口数量分别为1.44万及5.90万,若以人口密度计算,自然保护区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5.75人,这使得自然保护区面临着较大的人口压力。

1.2 封闭性管理引发的弊端

现阶段,我国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通常采用强制性、封闭性的管理模式,采用此种管理模式的原因主要包含2方面因素。1)我国在建设自然保护区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国家公园或保护地建设思路的影响,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并没有采用容纳及协调当地社区利益的方式,而是最大限度地将社区利益排除在外;2)我国规划建立保护区通常是出于对物种或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为实现这一目的,政府必须采用强制性及封闭性的保护措施。该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了拯救熊猫、扬子鳄等濒危物种的成就,但是封闭式管理模式也极大程度地限制了保护区内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从长远看,这种限制举措造福了社会大多数人但却牺牲了当地居民的基本权利和相关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自然保护区相对城镇地处偏远,当地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不佳,加上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限制了当地居民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使得许多自然保护区走上了规避法律法规进行开发的道路[1]。

2 策略

在当前环境形势下,促使自然生态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建设的首要原则,尤其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在此背景影响下,混林农业模式成为当前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合理规划目标

政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规划合理性的目标的重要意义,并利用其为区域发展混农林业提供方向与指引[2]。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环境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不退化是其经济建设的首要前提,因此,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发展混农林业的过程中应将保护生物及自然景观多样性,有步骤地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确保自然保护区多功能效益保持一致作为发展总体目标。

2.2 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自然保护区在实际发展混农林业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该模式的本质是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发展,而非传统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方式[3]。具体工作过程中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3个部分,对其功能进行设计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以广西大容山保护区为例,该保护区总面积为18 198.5 hm2,工作人员在实际设计规划过程中对3个区域面积占比进行科学设计。1)核心区面积占总面积19.8%,此区域涵盖有大量保存较好的自然林及人工林,部分地区设有居民点。此区域采用严格管控模式,严禁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除科研、检测等必要设施外,不得开展其他类型设施建设,同时在此区域内开展科研活动需要经过管理机构审核通过后方可开展[4]。2)缓冲区面积占总面积的19.9%,该区域主要发挥分隔实验区及核心区的作用,避免实验区生产经营行为对核心区生态圈造成影响。此区域中同样禁止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科研目的需要进入區域进行非破坏性科研、教学或标本采集工作需要经过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3)实验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0.3%,是3个区域中占比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开展混林农业及其他经营活动的主要区域。大容山保护区实验区总人口数量达到46 392人,耕地面积达到1 233.1 hm2,区域内可以满足中药、八角等作物的生长需求,因此,保护区管理部门积极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各类型行业、协会建立,为相关作物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支持等[5]。同时在协会牵头下,作物销路及市场有保障,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达成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发展要求。

2.3 科学抉择可持续发展项目及规模

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在实际开展混农林业生产模式过程中应合理地规划作业的生产规模,同时尽可能地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及环境现状选择项目,避免因过度改造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不可逆的破坏。以广西省大容山保护区为例。1)保护区管理部门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了花卉苗木、中药材及山地野菜作为主要项目,并建设基地进行规模化种植。选择花卉苗木的原因在于当前城市美化对花卉苗木的需求量大幅提升,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同时苗木栽培还具备成本投入低、利润回报快的优势。自然保护区在种质、土地及人力等资源上具有较强优势,通过与周边群众进行合作经营,可以在提升保护区经济实力的同时拉动区域经济增长。2)保护区管理者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规模大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经过科学计算及考量后,选取本地品种且观赏性较强的深山含笑、猴欢喜等品种,并规划建设面积为10 hm2的生产基地。而中药及野菜属于大容山保护区的特产资源,尤其是中药,根据不完全统计可知,大容山内药用植物种类达到412种[6]。为此,管理部门分别规划中药及野菜种植面积70 hm2及20 hm2,通过建立种植基地进行统一科学管理,提升作物产量,同时有计划地进行采集、收购及加工等环节,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周边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

3 结语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区域发展需要兼顾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尤其是在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通过利用混农林业生产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发展目标。在具体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注意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目标,在目标指引下合理开展功能区域划分并依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项目及其规模进行选择,最终确保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国英,赵建伟,杨南.版纳建立混农林业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新模式[J].云南林业,2019(6):86-89.

[2] 刘亚儒.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研究[J].农家科技,2019(11):259.

[3] 薛文静,薛文秀,李海峰.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J].农家科技,2019(4):234.

[4] 宋志勇,召玉龙,张忠员,等.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与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2020,45(6):69-73.

[5] 刘晓满.生态旅游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6] 胡崇德,陈智瑞,贾良珍,等.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混农林业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84.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6

作者简介:庞秀超(1971—),男,广西北流人,专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保护区生产与社区服务。E-mail:cxk6237790@163.com。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完成编印
到自然保护区领略生态之美
浅析青海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关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