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树营林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021-12-09王佑军

南方农业·下旬 2021年9期
关键词:造林技术松树病虫害防治

摘 要 松树是人造林中常见的树种之一,想要通过松树种植获得更多的效益,还需掌握科学的造林技术,并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基于此,從前期准备、播种育苗和养护管理3个方面总结了松树造林技术要点,并对松树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确保松树能够健康生长,从而维持林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 松树;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1.2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7.039

松树作为裸子植物常绿乔木,树体高大、姿态雄伟,从树干到松子、松叶都可使用,并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尽管松树耐寒耐旱、喜光喜湿,但耐阴性较差,要求在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的湿润环境中生长。因此在松树造林中,需要掌握相关技术,并加强病虫害防治,保证松林可以维持健康、快速的生长。

1 松树造林技术

1.1 前期准备

松树喜欢微酸或中性土,在造林前应合理选择育苗地点,为松树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应选择疏松、透气的酸性砂壤土,并确保种植土壤相对肥沃,能够使松树维持良好的生长态势,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除了选择土层相对深厚且土质松软的土地,还应确认育苗地的地势平坦,排水效果良好,不会出现积水问题。此外,应确保育苗地阳光、水源充足,尽量避免在种植过农作物的地点种植松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点,为树苗运输提供便利。在种植前,应通过整地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透气性。对土地进行深翻、整平,将大石块、杂草等清理干净,并适量施加磷酸钙等增加土壤肥力,期间还应加强肥量控制。将土地整为凹形苗床,通过灌溉方式增加土壤湿度,还应确认苗床排水情况,合理调整苗床,确保土壤能够达到黏结状态但在挤压时不会流水[1]。准备好育苗地点后,应做好选种工作,挑选长势好的松树在8—10月采种,确认种子形态健康。经过筛选后干燥处理,在通风干燥处存储。在播种前应利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时间在2 h以内,起到消毒作用。将种子取出后放入温水中二次浸泡,取出后放入容器中,在光照充足的位置催芽,并且每天冲洗种子,发现裂口需立即播种。室外气温较低时,可以在室内利用层积砂藏法催芽,将房间全面消毒后,湿度控制在60%左右。在室内堆放消毒后的纯砂,按3∶1的比例与种子混合,装入布袋后体积不超过总体的40%。摊平布袋并埋入沙堆,用草帘覆盖,期间应保证室内正常通风,直至第2年接近50%种子裂口即可播种。

1.2 播种育苗

松树通常在每年4—5月播种,确认气温适宜就可以开始播种,做到均匀播撒,播种量在每公顷250~300 kg。开沟播种,应确认沟底平直,深达1.5 cm,宽在5~7 cm,沟间距至少15 cm,并将土壤压平。造林面积较大时,可以利用机器播种,种植规模小可以采用人工播种。播种育苗速度快、耗费资金少,但在后期移栽时可能导致苗木根部受损,降低苗木的存活率和适应性。为加强造林总体成本控制,可以利用育苗器育苗,使苗木根部带土避免根部受损,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苗木生长至1~2年时可以在春季移栽。

正常在播种25 d后,多数种子开始发芽,会吸引大量鸟兽。为避免种芽受到伤害,需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安排专人负责驱赶鸟兽,并在苗圃地周围布设防护网,避免幼苗遭到啃食,出现种芽死亡或发育不良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应避免用树枝覆盖防护网,防止土壤因光照减少而出现温度过低的问题,从而给松树生长带来阻碍。播种45 d后新芽外部的种壳逐渐脱落,应每周利用多菌灵、硫酸亚铁交替喷施2~3次,浓度在0.3%~0.5%,配合使用清水喷洗,以免新芽受到药害。

在幼苗发育期间,应根据不同阶段生长需要和地方气候条件等情况及时灌溉和施肥。考虑到松树苗耐旱,为确保幼苗稳定生长,应选择在幼苗生长约30 d时小灌水,防止因水分过多造成苗木发生立枯病。在速生阶段,天气较为干旱时应及时灌水,生长至后期可以减少灌水。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应适量增加钾肥,施肥后及时完成灌溉和除草作业。每年5月,可以间隔20 d施加1次硫酸铵,配合清水洗苗,以防出现烧苗问题。6月需间苗,清除病弱苗,间隔20 d后再次间苗。在8月,可以适量喷施硫酸二氢钾溶液。在幼苗生长期,应选择在雨季到来前松土,加强排水的同时,增强透气性,促进幼苗发育。雨季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杂草,并覆盖地膜,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早春季节,需要完成育苗换床,避免伤及幼苗根部,并在换床后及时浇水,做好施肥、除草等工作,防止出现枯苗等问题[2]。

1.3 养护管理

在幼苗移栽阶段,同样需要选择适合松林的土地。根据前期规划确定松林用途,可以确定土壤条件和造林密度。如培育防护林,可以选择土壤相对薄的土地,并适当密植。培育经济林,需要选择肥沃土壤,同时避免密度过大,确保树木可以尽快成材。在实际种植期间,可以根据地形条件进行不同树种搭配,如在阴坡和半阳坡地区,可以混合种植红松林和黄菠萝,有效提高种植质量;在土壤湿润地区,可以搭配种植红松林和水曲柳。在气候温暖的季节移栽,可以采用缝植和穴植方式,使根系保持舒张状态,加强根部锁水,确保松树在移栽后可以顺利成活[3]。选择光照足、雨水足的季节移植造林,如春秋或雨季,可以提高树木存活率。苗木出圃前,应先灌溉,确认水分充足、根系完整。为减少养分流失,可适当修剪,苗木高通常达到15 cm,能够保持较强适应力。根据造林规划,按照适合行距提前挖栽植坑,可以将带容器苗木直接放入,并填埋细土。在整个栽种过程中,应加强坑深和填埋高度控制,以免苗木发育不良。在幼林生长阶段,应确保光照、水分充足,并在秋季及时开展除草工作。通过定期修剪,能够维持苗木健康生长。针对缺水地点,应进行丛植培育,有效提高苗木的存活率。日常应加强巡查,避免幼林受到牲畜或人为

破坏。

2 病虫害防治

2.1 虫害

松树可能发生的虫害类型较多,如松毛虫、松材线虫、松干介壳虫及松褐天牛等,在造林期间应加强防治。

1)松毛虫作为常见食叶虫,分布广泛,能够通过风快速传播。一旦感染松毛虫,大量苗木将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不及时治疗将导致大量苗木枯死。防治时可以引入杜鹃等天敌,有效捕食松毛虫。培育混交林,可以形成多样化生物群,防治松毛虫害大规模发生。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喷施化学药剂,配合使用黑光灯等物理防治手段。

2)松材线虫属于检疫病害,易导致松树枯萎病发生,给松林带来毁灭性威胁。将天牛当成媒介,松材线虫可以在松林中快速传播。在松树干上大量产卵并留下痕迹,导致木材变蓝,甚至引发树苗死亡。日常应加强松树生长情况监管,发现因松材线虫死亡的枯树,应立即将病死树砍除,将周围清理干净,以免大范围传播。为消除媒介,可以在松林安装人工筑槽箱吸引管氏肿腿蜂,并悬挂熏蒸机杀灭害虫。采取多种防治手段,维持松树的正常发育。

3)松褐天牛以啃食树皮为生,同时会传播其他虫害,应通过引入天敌方式加强虫害预防。发现病死树木时需集中销毁,并使用杀螟松乳剂等药物加强幼虫捕杀。

4)受到松干介壳虫入侵,将导致松树皮硬化、变厚,导致针叶枯黄、脱落,并且易引来线虫。日常应加强检疫,发现后及时利用化学药剂控制虫害发生范围,以免引发更大损失[4]。

2.2 病害

常见松林病害包含松赤枯病、立枯病、松针褐斑病等,可能引发松林大面積死亡,应做好有效防治措施。

1)松赤枯病将导致松叶上出现病斑,常见于新叶,不及时治疗将引发松叶大量脱落,造成苗木发育不良。因此在培育苗木时应做好树种选择,确保拥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移栽造林期间,应加强幼林观察,发现病害立即喷施5%退菌特粉剂或50%多菌灵800倍液。严格落实检疫制度,避免存在疫情的树木进入松林,防止疫病传播,确保松树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2)立枯病一旦发生,将给造林带来较大威胁。因此在早期育种阶段,应对土壤进行消毒,按照1∶3比例混合使用五氯硝基苯和敌克松。在苗木移栽后,每天使用1%硫酸亚铁进行1次喷雾,3~4 d后用清水冲洗苗木,在加强疾病防治的同时,避免苗木受到药害。此外,日常可以利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加强病害预防。

3)感染松针褐斑病,针叶表面出现褐色斑点,数量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增加,后期呈现出黄、绿等多种颜色。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松叶枯死,病情蔓延至全树将引发苗木死亡。在疾病防治上,同样需选择抗病品种,并通过营造混交林防治病害大范围暴发。日常巡检时发现疾病,可以利用百菌清等药物喷洒松叶[5]。

3 结语

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大规模使用松树造林,应做到科学应用造林技术,通过加强各阶段工作提高松树成活率。而松树成材需要较长时间,日常应做好各类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松树能够健康生长,从而维持林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效推动林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拉泽.松树育苗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研究[J].农家参谋,2021(9):146-147.

[2] 王永梅.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运用[J].中国林副特产,2020(1):44-45.

[3] 刘娜.松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工作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0):222.

[4] 梁文富.松树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9(7):203.

[5] 陈成峰.探讨松树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科学,2020(5):11-12.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1

作者简介:王佑军(1975—),男,安徽潜山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E-mail:272522162@qq.com。

猜你喜欢

造林技术松树病虫害防治
松树
松树
松树
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的理论与实践
繁昌县沿江滩地杨树造林技术
针叶树容器育苗造林技术研究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