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紫砂壶艺的前世与今生

2021-12-09唐湘云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制壶匠人紫砂壶

唐湘云

人们常说,史上第一把紫砂壶,名叫“供春”,做于明正德嘉靖年间,距今五百余年。其实不然,供春的出现,是制作者龚春常看一位老和尚制壶,顺手学了去。所以史上第一把紫砂壶距今年代不详,众多学者根据文献资料推算紫砂壶的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不过“供春”确实是史上第一把有名有姓的紫砂壶。在此之前,有紫砂,也有壶,作为日用,既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没有得到文人的追捧,被称为紫砂壶的“草创期”。而供春的出现,不仅开创了紫砂的花器时代,开启了仿生艺术,也是紫砂壶正式步入艺术殿堂的开端。

五百年前,“供春”的出现,造型新颖,意趣横生,受到文人的追捧,成为雅士的文玩,自此,紫砂壶不再只是饭桌上的沏茶工具,它映入了文人的眼中,走进了文人的心里,它有了文气儿,有了造型的欣赏性,便有了不同于普通日用品的艺术性。随之同时代出现了时大彬、董翰等制壶名将。时大彬,紫砂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他系统了制壶的方法,研制了紫砂泥的调配,革新了壶的大小,丰富了壶的造型。其代表作“书扁壶”“僧帽壶”“大彬六方壶”等等传承至今,是紫砂光素器的先驱。董翰,《阳羡名壶陶录》中称其“造壶始作菱花式”,开创一代文巧之风,可以说是紫砂筋纹器的代表人物。至此,紫砂花器、光素器、筋纹器出落成紫砂三大器型体系。紫砂壶艺由一开始倾向于日用的粗放朴拙,转变为兼具日用与欣赏的精细润活,这一时期的紫砂壶艺可以说是紫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后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到紫砂的设计甚至是创作上,曼生可以说是这方面划时代的先锋人物,设计了“曼生十八式”等壶样,并推动了紫砂壶艺与文人书画的结合,开创了紫砂陶刻、紫砂泥绘等装饰技法,瞿子冶,曼生之后的紫砂设计及装饰大家,其创作的子冶石瓢及满壶陶刻的装饰风格,沿袭至今。从这一时期开始,紫砂壶艺便有了造型艺术与装饰艺术的讲究。而后,以梅调鼎为首、任伯年、胡公寿等书画金石名家领衔,何心舟、王东石等制壶名匠参与的玉成窑,将紫砂文人壶推向巅峰,紫砂壶艺有了更多的艺术性与更高的艺术价值。至此,形成了紫砂壶艺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封建王朝走向了覆灭,政治的曲折,艺术的发展自是艰难,紫砂也步入了低谷。时至民国,商贸发达,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紫砂开启了复兴之路。这一时期,紫砂壶艺工艺创新,人才辈出,出现了程寿珍、陈光明、汪宝根、范大生等制壶高手,他们不仅自身技艺高超,还收授学徒,传承紫砂技艺。后来,中国走到了内战的艰难时期,国破经年,百业俱废,紫砂壶艺这样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需要一定的制作环境与空间的手工艺,更是不能幸免。建国之初,百业待兴,宜兴紫砂均以生产合作社等生产模式存在,这种模式将紫砂制壶高手聚到了一起,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等紫砂老艺人稳定军心,积极参与紫砂行业的复苏,并且大规模地收授学徒,吸收中青年力量,紫砂从业者队伍在这一时期急速壮大,为今天紫砂行业的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道洪、徐汉棠、吕饶臣等现当代制壶名家崭露头角。80年代,改革开放的号角凑响,紫砂壶艺迎来了新的复兴与发展。这一时期,在社会主义民主下,物质、精神趋向自由,紫砂行业由生产合作社转型个体经济,个人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蔚然成风。紫砂壶艺的宣传推广由建国初期的商品化向个人文化艺术转变。

今天,市场的需求加速了制壶匠人队伍的壮大,他们普遍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有了更广的见识,美学素养大幅度提高,制壶工艺更加精进,装饰技法更加多样,素材内容更加多元。一方面市场的需求不仅在于数量,对壶艺的审美与质量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意识;一方面,紫砂匠人职业素养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都推动了紫砂匠人的自我要求与自我进步。他们在精进壶艺的同时利用当代的媒介宣传推广紫砂壶艺,带动了整个紫砂行业的繁荣昌盛,紫砂壶艺之路全面开花,迎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紫砂盛世。

总结:从明朝到今天,紫砂壶艺从高峰、低谷、复苏再兴盛,一路走来,是时代的推动,更是人的业果。无论是制壶匠人抟砂塑器的传承与创新,还是文人墨客金石铭文的参与与推动,是他们铸造了紫砂壶艺的一座座丰碑,构筑了紫砂壶艺的辉煌与璀璨,串起了紫砂壶艺的前世与今生。

猜你喜欢

制壶匠人紫砂壶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坭兴陶手工拉坯制壶的基本技法应用与探讨
紫砂壶艺制作创新表述
浅谈制壶的创新与发展
紫砂泥料在制壶中的重要性
青年匠人
汽车匠人
购买紫砂壶4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