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硕士专业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以“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

2021-12-09郑启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口译思政课程

郑启南

(吉林外国语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译员作为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新时代思政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口译)职业指向性明确,即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及国家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需要,具备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高级口译人才[2]。

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关于翻译课程思政问题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主要从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和翻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角度进行研究:司显柱(2021)从语言的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属性出发,区分了有益性话语、破坏性话语和中性话语,论述了翻译教学话语,并探索了翻译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与实践[3]。杨正军和李勇忠(2021)指出,翻译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课程内容要深入挖掘不同主题翻译素材中的思政元素;课程实施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世界;建立翻译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4]。还有学者对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讨(张洁、郭炜,2020;王艳,2020)[5-6]。但是,学术界迄今缺少对翻译硕士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门研究,而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已经成为翻译硕士口译课程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本课题提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硕士专业口译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是什么?为此,本文以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设的翻译硕士课程“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为例,探索翻译硕士口译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旨在实现育人目标,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同类课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翻译专业硕士教育(MTI)的核心课程,是构建口译理念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口译课程[5]。本课程在翻译专业硕士第一学期开设,总共18周、36个课时。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的优化创新,科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图1)。

图1 “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的框架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目标结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旨在加强学生对口译的基本认识,熟知口译的核心概念,重视口译的目的与功能,掌握口译方法与技巧,提高口译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深学生对口译岗位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学生世界视野,提升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7]。最终实现思政育人总目标。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教学模块包括:口译概况、信息分析与记忆、主体准备与知识获得、口译程序、表达技巧与翻译标准、口译笔记、笔记与理解、笔记与表达、有稿口译[8]。教师紧密围绕当前时政热点进行相关口译实践,在教学材料选取上紧跟国家和时代发展前沿,侧重政治、外交、经济、商务、文化等主题,体裁包括新闻、名人讲话、人物访谈、商务谈判等,以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在课程素材库和案例库方面,选取紧跟国家和时代发展前沿的思政教学素材,深入挖掘教学素材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素材库和案例库。课程案例分析和教学素材大多选自网络优质资源和真实项目。例如,在“听信息与信息分析”模块,教师选取官方媒体新闻使学生在不记笔记情况下进行原语综述、复述与概要翻译;在“口译笔记训练”模块,介绍口译笔记中数字、符号和缩略语记法,尤其是在数字翻译方面,中外文数字记法存在较大差异,是译员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中外数字特点的对比和数字与信息结合的练习,如选取新冠肺炎确诊人数的语料,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有稿口译”模块,选取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在建国71周年国庆招待会上的致辞。教师尤其还要使学生注重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译法,对此可提供给学生相关补充材料,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建术语库和语料库。

以本课程第一课口译热身训练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讲授、视频和图片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旨在使学生了解口译类型、特点、标准、过程、译员角色和基本素质。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译员往往担任多重角色,例如语言与文化桥梁、顾问、使者、助理、项目负责人、谈判代表,在对外传播时要起到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角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译员的言行举止代表着国家形象、民族风貌和受聘机构利益,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政治与文化素养、广博的百科知识与夯实的专业知识、跨文化意识与能力,还应注意服饰和仪容,落落大方[8]。

(三)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贯穿课前(译前准备)、课中(课堂实训)和课后(译后反思)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教师提前布置相关技能训练任务,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提供有关学习方法和策略,并将相关资源上传至超星学习通平台,使学生做好译前准备。课中阶段:学生将课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口译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互评,展开话题讨论,最后总结点评[6]。教师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模拟、实操、观摩、讨论、互评、反思和总结中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提升(例如,接力同传模拟要求译员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后阶段:学生巩固扩展知识点,反思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培养[5]。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通过小组讨论、现场演讲等方式。教师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由督导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组成。本课程尝试在教学评价标准上加入课程思政评价,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细化:一是课程设计。教师在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将专业知识和价值引导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二是学生素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学习态度端正等等。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建立了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将原来单一的口译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补充了课程思政考核内容。平时成绩构成50%包括课程思政部分15%(课堂纪律、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期末考试为口译考试,期末成绩构成包括三个部分:知识40%(专题知识+语言知识)、技能50%和心理控制10%[8]。

(六)实践教学

本课程通过第一课堂(商务口译、会议口译模拟等)和第二课堂实践(专业社团、工作坊等),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利用地球村开展文化外译实践活动,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此外,学生也将本课程所学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应用到实习实训、作业论文、学科竞赛、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志愿服务等实践中。

(七)师资队伍

本课程各语种授课教师组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进一步增加本课程授课语种数量,使更多语种的口译课程加入课程思政队伍中。第二,打通语种壁垒,整合课程思政资源。由于不同语种间的口译理论与技巧具有共性,因此授课教师可以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培训和科研活动。第三,增加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拥有翻译资格证书,能对学生展开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吸收教育、政治、外交、经济、商务、文化等跨专业、跨领域授课教师,从多元角度改进口译课程思政建设。

综上所述,本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从多语种、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翻译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期。译员在新形势下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关注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也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本文以吉林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开设的翻译硕士课程“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为例,利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契机实行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几个方面,对“口译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认真探索,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力,对翻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了更深层次认识,更加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四个自信”。未来,如何持续构建课程思政素材库和案例库,完善教学评价和课程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可通过问卷调研、访谈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完善,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探索。

猜你喜欢

口译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