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党课

2021-12-09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建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李威利

党课参考 2021年2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革命历史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建理论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李威利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冯叶妮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准确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表现和危害,深刻把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大意义,从而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好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正确认识历史,就要坚持正确党史观,就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坚持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准确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表现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并非一个学术流派或一种学术观点,它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图。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以历史唯心主义为理论基础,用孤立、片面、曲解的方法分析、观察历史,虚化事实,否定历史的客观性,随意歪曲历史真相;虚化规律,否定客观存在的历史真理,否认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大趋势;虚化价值,否认历史的育人功能,解构主流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秉持虚无主义历史观,否认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想特色。在我国,它常常利用大众文化的种种形式,消解民族意识、抽空历史事实、抹黑英雄烈士、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极具隐蔽性。同时,其常常打着“学术研究”“反思历史”“还原真相”的幌子,颠覆已有的基本历史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通常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一般性地宣称“历史的真相”。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寻找“真实的历史”为名,迎合普通大众对于“历史奇闻”的心理想象,其思维本质却是对历史的普遍怀疑,特别是对既有史学成果的否认。

2.在历史材料运用中,历史虚无主义特别强调“历史的细节”。历史虚无主义虽然迎合了普通大众对于叙事的、故事的历史需求,但其实质却是进行“选择性的历史解释”,通过选择后的历史细节和历史片段来解释历史。

3.在历史解释上,历史虚无主义常常归因于“历史的偶然”。历史虚无主义迎合了部分人对于极端个人主义的渴望,并用主观主义否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需要警惕的是,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常常表现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

1.否定革命的必要性。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否定,主要是通过解构中国革命的必要性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的。它否定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认为革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而改良才是社会进步的良剂。实际上,中国首先进行的是政治革命,通过政治革命,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国家政权,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治革命胜利后,中国又进行了一系列社会革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改革开放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一系列改良措施失败后进行的,这说明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并打破旧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中国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的唯一出路。而历史虚无主义质疑革命的必要性,甚至将社会主义建设曲解为特权的温床,将改革开放歪曲成补资本主义的课,这本质上是对无产阶级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否定。

2.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党带领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辉煌成绩,却遭到敌对势力的诋毁。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实现现代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恶意割裂历史,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或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人为制造矛盾、制造混乱。实际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身,已经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宽广,将更好发展自身、造福世界。

3.否定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必然性、合法性。比如,不顾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的特殊性,抛开具体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质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错误而否定党的全部历史;否定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党的历史与党的执政地位息息相关,否定党的历史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其后果不堪设想。

4.否定党的领袖及其思想结晶。比如,一些别有用心者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肆意抹黑、彻底否定。这实际上是从根基上抹杀我们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发展的必然性,也否定了作为毛泽东思想新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无疑是想从根本上动摇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民族精神支柱。

二、深刻把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大意义

2021年9月30日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席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这是习近平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翟健岚/新华社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真实记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就是要科学把握历史,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历史。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从主观出发,捏造臆断史实,带来的只能是激化矛盾、挑起争端、制造混乱。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政治思潮,常常出现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转折期,特别是在社会处于剧烈变革且遭遇复杂的发展境遇之际。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第一次兴起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文明尝试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过程中,出现了“全面西化”的思想浪潮。历史虚无主义的第二次兴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当时正处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岔路口,面临着道路抉择的难题,社会上出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评价历史”“告别革命论”等一系列新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极其复杂,国际意识形态斗争趋于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有再次抬头和卷土重来的趋势。因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主席台上。图:谢环驰/新华社

(二)学好党史,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以正确党史观学习运用党的历史,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召开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郑重的历史性、战略性决策,体现了我们党重视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的高度政治自觉,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继往开来的自信和担当。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科学历史观,强调历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尊重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也强调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强调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强调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始终坚定道路自信,都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秉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的基本观点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的基本观点。

1.物质基础是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马克思在考察人类社会形态时,牢牢把握人类生产力的样态,牢牢把握在具体的社会生产中的人的样态。唯物史观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形态演变的动力,唯物史观对物质基础的考察是将其置于实践过程中进行考察的。它认为物质是人类劳动过程中的生产基础,而不是静置的物。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的本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是劳动过程中的运动。

2.人类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规律性是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揭示了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破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规律的重视和揭示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规律性不仅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特征,在马克思那里还是能够被运用起来改造世界的重要依据。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中,这一过程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

3.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社会表现,而无产阶级革命则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马克思以物质基础作为人类历史的前提,所以当他在以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考察时,得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一著名论断。阶级对立是不平等的表现,阶级斗争是不平等的力量之间的较量,这种较量构成了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并且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但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并不是永远的。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细致的考察之后,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无产阶级只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够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全面剥削和压迫,实现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步性就在于,它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的深刻进程,它推动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历史合力产生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某些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英雄人物由于居于历史发展的前台,其历史作用常常更为可见,更容易被注意到,在个别的历史事件中甚至发挥着明显的主导性作用。但是,即便是英雄人物,也是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

(二)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

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斗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同时全面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着重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实事求是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对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体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坚定信心、开创未来,对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对推动全党牢记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风雨兼程,把走自己的路,作为自己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进而把握时代大势,立足基本国情,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探索开创并坚持发展能够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的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三)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三个坚持”

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仅是明确政治立场,在政治上反对,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在学术上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具体而言,重点是要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党的领导,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我们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关键是有党的坚强领导。我们要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尤其是深刻认识我们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党始终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勇于推动伟大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深刻揭示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和维护党、国家、民族团结的立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公正地看待党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

2.坚持唯物史观,以正确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历史虚无主义是和唯物史观相悖离的历史观,这种悖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历史的割裂。一是将某一历史局部放大,忽视整体的历史条件。如将帝国主义所带来的中国产业格局上的变化夸大为推动中国的发展进程。二是以否定性的眼光割裂地看待历史的进程,如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探索与改革开放后四十多年割裂开来。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还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攻击,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片面认知。坚持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历史的延续性特征,坚持将历史置于具体的实践条件中进行考察,以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过去,而且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坚决抵制和批驳抹黑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的言行。

3.坚持实践,在历史实践中证伪历史虚无主义。历史是发展着的历史,是实践中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可笑之处就在于其对历史的判断和认知往往脱离实践,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虽具有迷惑性,但却十分脆弱。历史虚无主义者是按照他们的思维对历史进行“裁剪”,从某种历史假设或某一历史部分出发,进行历史演进的推导。但由于他们的历史假设本身就不存在现实性,他们的历史推演也就不具备成功的现实基础。历史虚无主义的脆弱性还在于,它并不是从具体的实践出发来判断价值,而是从既定的某种优先价值出发去裁剪实践。他们将西方价值置于优先位置,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衡量中国的政治实践。既然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是指向实践中的政治,那么也要在历史实践中证伪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实践,以此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驳,一方面,要在实践中证明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性;另一方面,则要以历史虚无主义为镜,弄清楚历史虚无主义滋生的社会基础。

讨论题:

1.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历史虚无主义有哪些表现和危害?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革命历史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破除虚无主义,夯实文化自信
新历史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历史上的6月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