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学校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2021-12-08唐信焱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上海改革学校

唐信焱

上海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启动课程改革开始,至今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为国内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017年至2020年,我三赴上海学习,与上海中小学校长面对面交流,聆听并亲身感受上海课程改革带来的教育改变。

一、上海课程改革的实践及其特点

1. 上海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张民生的《我亲历的上海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及,1988年,上海启动了中小学的课程教材改革,即上海一期课改。在上海一期课改中,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放在核心的位置,并率先提出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程结构上提出设置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改变了学科必修课程一统天下的状况,给学生以课程选择权。

第二阶段:深化。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在已有的十年课程改革探索基础上,继续推深化推进课改工作,发挥在全国新课改先行先试作用,进入“二期课改”阶段。课改亲历者研究指出,二期课改从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课程,确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阶段:升华。进入21世纪后,课程改革迈入第三阶段,大量以课程改革发展为特色的学校涌现,课程体系化特征突出,学校文化特征显著,与学校师生发展密切融合,全面提升了上海教育质量。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两次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评在65个国家(地区)中都取得了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三项第一,充分展示了上海教育发展成就。

2. 上海课程改革的实践理论

坚持以学习为中心。在“品质课程”暨“引擎计划”项目2019论坛上,专家们指出以学习为中心,是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与核心经验。认为学校首先应成为课程重建的觉醒者,把以学习为中心作为统整学校课程设计各要素、课程开发全过程的价值引领,以“学习”视角观照学校课程理念的价值走向、主体参与、环境改造、目标设计、内容开发、实施改进以及评估革新。以学习为中心是从学习者视角出发,把学习者纳入课程建设的服务主体对象,营造符合学习者特点的学习环境,构建促进学习者发展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和评价机制等。

践行“首要课程原理”。課程改革是学校发展改革的首要目标,历经三十年的上海课程改革,已经在长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探索中形成了基于上海经验的课程构建原理:首要课程原理。该原理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四耕提出,是指导学校课程实践的观念架构,包括聚焦学习原理、情境慎思原理、文化融入原理、目标导引原理、扎根过程原理。它是为学校课程情境分析、课程哲学厘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编制以及扎根过程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性意见的整合性理论架构。

3. 上海课程改革的特色实践学校

上海教育高质量发展背后,持续推进的学校课程改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如黄浦区瑞金二路小学的磁性课程、嘉定区怀少学校涟漪式课程、嘉定区南翔幼儿园大拇指课程、曹王小学新田园课程、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MY课程、徽宁路第三小学蒲公英课程、嘉定区江桥小学小脚丫课程、古猗小学全经验课程、嘉定区南苑小学大风车课程、金才实验中学“全景式”课程、松江区立达中学THAS特色课程等。每个学校课程都折射出学校办学哲学与理念、发展愿景与目标、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指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变革的印记,并产生了一大批特色学校。

二、上海课程改革的层次发展

1. 专家视角下的三个层次

杨四耕归纳指出,上海课程改革首先是1.0 层次,学校会开发一门一门的校本课程,并不断增减,这是“点状”课程开发水平。然后是2.0层次,学校会围绕某一特定的办学特色或项目特色,开发特色课程群,这是“线性”课程的设计与特色打造水平。现今是3.0层次:学校课程发展呈现鸟巢状,以多维联动的课程体系为标志,将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师生发展融为一体,这是“巢状”课程发展与文化创生水平。

2. 学校案例中的三个层次

上海市金才实验中学校长杨龙分享了学校发展案例,更具体地描述了学校课程发展水平阶段。第一阶段是办学之初以基础课程校本化为抓手,属于学校校本课程1.0版本。第二阶段以1.0版本为基础,实施“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拓展型课程多元化开发、探究型课程自主化实践”的课程“三化”,丰富了学校课程设置门类,为学校体育、艺术、科技、英语等特色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属于2.0课程版本。第三阶段是进一步梳理、筛选、重组,细化校本课程门类,即“德育课程主题化开展、社团课程特色化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基地化体验”,拓宽了校本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让课程更好地发挥全方位引领教育教学的作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属于校本课程3.0版。学校更提出了未来4.0版是构建“全景式”课程体系,是多维联动、有逻辑的、立体的课程体系,可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图景,实现全人聚焦、全程关注、全员参与、全息设计以及全能培育的课程目标。

三、 上海课程改革带来的启示和借鉴

1. 从课堂教学改革转向课程改革

对标上海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课堂教学改革可以是教师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科组群体行为,或者是学校主导下的群体行为。而课程改革是教师个人行为或者科组群体行为无法达成的,至少要上升到学校主导下的群体行为,由学校统筹策划和部署,组织实施与管理。这就对校长提出了能力要求,要具备较高的课程领导力。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便直指校长课程领导力。在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打磨提升校长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价与反思能力,既成就了校长发展,更促进了学校发展。那么,推动区域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必然是努力打磨造就一批具有课程领导力的专家型校长。

2. 课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驱动

上海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需要区域的整体谋划、长远规划、科学设计、协同推进。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课程改革的大局观,要形成以课程改革推动区域教育发展的意识,坚持“五育”并举,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课程育人,构建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方案或指导意见。专业管理组织部门要发挥专家团队的“智囊”作用,为区域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构建实践路径、探索实践举措、研制评价方案、做好跟踪诊断与评价、总结课程改革规律并确保课程改革的稳定持续开展。区域内已在课程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学校,可以作为示范性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按照区域布局的整体思路再优化、再提升。

3. 课程改革需要与学校文化发展相结合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课程理念是“把快乐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神奇的角落”,这与学校核心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自由呼吸,让每一位教师在这里诗意栖居”紧密关联,也充分体现了“享受教育”的学校教育哲学。即“享受教育”,坚持“儿童立场”,倡导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充分享受在学校的教育生活,自由表达、自主探究、自信成长。期待每一个孩童,仿佛大自然中的昆虫一般,用灵敏的触角去感知世界,享受快乐。

因此,学校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课程观,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表达出学校教育的态度,避免课程仅仅是课程,与学校文化剥离、与学校办学理念和思想低关联,仅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过程中创品牌、求特色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课程改革专家呼吁要杜绝“没有课程观的课程”,学校课程建设要与文化发展结合。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猜你喜欢

上海改革学校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