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研究

2021-12-08程冠华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智慧

程冠华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本文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平安出行——坐飞机的那些事儿”一课为例,将信息技术与课堂中常用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深度融合,希望探寻出一套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信息化背景下课堂的改变

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多了图片、音乐、视频等元素,有利于课堂的情境营造,也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多了些趣味。随着智慧教育应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场景中的现身,当下的思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三大特征,它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采用以情境体验式为主的方式实施教学。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直接进行实践体验,增强了新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教学实施方法

“平安出行——坐飞机的那些事儿”一课选自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本单元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了安全的重要性。对长沙城区的学生来说,他们对陆路交通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执教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空中交通安全上,通过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创造性,让学生学会乘坐飞机,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1.用信息传递“智慧”

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地域的局限,让教学资源实现传播与共享。课前,执教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空间向学生发送“坐飞机的那些事儿”课程资源包,资源包内丰富的图片、视频以及图文PPT,让学生仿佛经历乘坐飞机全过程,直观感受乘坐飞机的相关知识。信息技术成为传递“智慧”的纽带,为新课的教授作了一定铺垫。

2.用信息萌芽“智慧”

(1)激思导学,营造氛围

信息技术带来的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动人的音效、特有的感染力满足了小学生所有的心理需求。一开始,执教教师就通过多媒体图片与音频营造了“欢迎来北京天安门”的场景,“旅游”这一富有生活气息的话题迅速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瞬间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执教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定了两个朋友——“平平”和“安安”。生动活泼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倍感亲切,带着这两个新朋友踏上旅程,不仅迎合了本堂课的主题,也能巧妙地传达本课的法治知识点。在不同的场景,两位卡通人物直接与学生对话,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也串起了本课法治内容渗透的逻辑主线。

(2)激能善学,“戏”说安全

运用信息技术能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本节课以平板为载体,进行了一次线上“行李大作战”游戏。执教教师率先拿出自己的行李箱,和学生一起探讨箱中的物品能否通过安检。学生遇到问题,不忘请教他们的新朋友——“平平”和“安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顺势而出。

接下来,“iPad行李箱”登场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共同合作,在iPad里的系列物品图片中整理出不能托运的物品。操作结束后,后台直接将各组的讨论数据汇总到教师终端;教师能通过数据直观了解各组学生的分类情况,并对容易出错之处进行评议;学生进一步明晰了托运行李的注意事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情境提供了载体,让品德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实践性落到了实处。

(3)激能践学,合作探究

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贯穿课堂之中。进入机舱,教师很自然地拿起手机,学生迅速制止了教师的行为,看来,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利用网上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实践,能使课堂教学得到突破性进展,也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用iPad搜索相关法律条文,学生通过自主的信息获取,了解全新的航空法律条文,同时明白法律在随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完善。

“在乘机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内部相互讨论、合作查找资料,一同完成“乘机注意事项知多少”调查表,深入了解乘坐飞机的常见注意事项。环节尾声,教师适当总结,强化学生的空中飞行安全意识。与往常不同的是,这些安全规则大多是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索、提炼而来,学生已经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3.用信息展示“智慧”

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展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学生不仅要知法,还要会用法,这才是真正将所学运用于生活的体现。于是,“设计温馨提示语”这一环节应运而生,是本课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温馨提示语的撰写过程中,执教教师通过投屏软件将完成较好的温馨提示语直接投向屏幕,这既是展示,亦是给其他学生以启发。汇报环节,教师更是拿出机场工作人员和空姐的职业帽,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去提醒每一位登机的乘客,加深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执教教师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幕幕场景,生成新的课堂资源。汇报环节由一开始的两三个学生举手,到后面很多学生想要积极分享,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的种子已然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教室里满黑板的温馨提示语是学生强烈的法治意识的见证。

4.用信息深化“智慧”

如果说借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在学生心中种下法治观念的种子,那么它的生根发芽、成熟壮大还需要在生活中继续接受法治观念的培育。基于此,执教教师推送给学生两项课后践行的任务,再次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拓展课堂智慧,希望学生能通过更多生活的渠道深化本节课的成果,让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深深扎根于自己的内心。

一节简单的交通安全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达到了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在一次次信息化的体验中,加深了学生的生活感。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生命化的智慧课堂。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智慧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