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标边缘一瘦子

2021-12-07胡展奋

新民周刊 2021年44期
关键词:组画石库门王震

胡展奋

“《海上地标印象》都市旅游卡首发式在上海KING88商业中心戴家样文创展示中心举行”。

接到王震坤发来的请柬,我意识到,鄙人“借光”了,换句话说,就是拙著《地标记忆》,五年前请他插图的水墨作品如今荣登“上海市都市旅游卡”,而且是组画十一幅,这是书画市场对他水墨画的高度认定,也是文创市场对他的倾情推送,毕竟“流通才是硬道理”,再好的画,走不出去,总归是个遗憾,而那“《海上地标印象》旅游卡”,数百套两小时内全部售罄,圈内圈外的朋友能不为之喝彩吗!

近年来,用水墨画表现魔都风情与怀旧情愫,并非仅有震坤兄,业界认为震坤的作品之所以特别有魅力,正在于“其本人深深浸润作品”,并非有的画家,“怀的只是他人的旧上海之旧”,而震坤则是“倾情投入”,他的愁,他的爱,他的惆怅,他的热烈追求都打上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强烈的个人印记。

只有喝着浦江水,听着石库门市声长大的画家,才能画出如此逼真的市井味。

著名艺评家张立行说得好:组画《海上地标印象》的况味,外埠画家的画技即使再高,想象力再丰富,也是怎么都画不出的,只有喝着浦江水,听着石库门市声长大的画家,才能画出如此逼真的市井味,而这些,就是我们热爱上海的理由。

王震坤网名“渡边一瘦”,意思是曹家渡边一瘦子也,他转益多师,早前属于“戴家班”(戴敦邦的书画传习)弟子,说起这组画的缘起,还和2016年我在文汇APP的专栏《地标记忆》有关。

那时约好,我每写一篇,就立即传他,他看了,马上启动自己的地标记忆,即兴挥毫创作插图。记得首篇是我回忆曹家渡的文章,震坤的青年时代恰好也在曹家渡度过,两人电话里陈芝麻烂谷子地唠了半天,什么“沪西状元樓”的咸菜黄鱼汤,16路终点站的生煎馒头鸡鸭血汤……他的想象力与还原力惊人,没有住过“隆兴坊”却把“隆兴坊”的街景活生生地画了出来。

从此每篇都这样。我的电话虽然是“催命鬼”,但他的画笔却倚马可待。懂行的都知道,类似的插图靠的是连环画创作功力,每一幅都从零开始落笔,研究脚本,厘定主次,设计人物造型、人物特征和环境场景的细节……魔都的钢筋水泥本为无情之物,但一经他的水墨点化,忽然就多了他强烈的个人印记。比如《乍浦路印象》,画家以“摄影不可能”之角度取景,斜切俯瞰,但见左右黑黝黝墨深黛浅的城市建筑群的中间,一条流金溢彩的辉煌大路如黄龙犁海、金蛇狂舞般地溃围而出,直冲魔都的腹部……

我曾经诧异震坤的书法颇有米苏精神,他就趁兴聊了一些往事。书法年幼时学过,但主要靠后来自修。师承虽然重要,但大量读书至少同样重要。大约1972年开始他大量接触当时的文艺理论,这些源自欧美的创作理论虽然以“被批判”的面目出现在当时“帮味十足”的刊物上,但王震坤却善于“反看”,反着吸取营养。

他从事手帕设计,便开了介绍信去淮海中路湖南路口的“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图书馆阅览,那里的外报外刊丰富,尤其时尚杂志更其抢眼,有一个细节很拉风:诸多画报的内容因为“敏感”都被浆糊封贴了,好个王震坤居然极其有耐心地花几个小时“用绣花针功夫”把它们一一剥开,窥个痛快,虽然尝得禁果一鳞半爪,却“不可不醉,不可太醉”地其乐无穷。

还是2019年疫情前夕他荣获第十届上海白玉兰奖时,我戏称他“老来红”,倏忽间两年过去,他果然越老越红,真所谓老圃新枝,竞吐芬芳。

且再点个赞!

猜你喜欢

组画石库门王震
陈黎作品选
刘海静水墨作品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要是”的作用
抢着去边疆的王震
“办”“为”和解
“慌”与“没有慌”
龙江大美湿地组画——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