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治互洽”逻辑的建构:文化润疆助力新疆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之维
2021-12-07魏莉李少霞
魏莉 李少霞
【摘 要】“润治互洽”逻辑是对文化润疆完整意涵的深刻勾勒,它强调情感供给、情感认同和共识共治,在遵循制度、规则等刚性力量的基础上,凸显文化柔性力量的情感关照,致力于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现实需要、搭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纽带、提高新疆社会治理的效能。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润治互洽”逻辑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特殊的区情决定了“润治互洽”逻辑建构的必要性。“润治互洽”逻辑不是以抽象的理论演绎为基础,而是以人民立场和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实践为内在支撑,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情感相向、人心相齐、能量相聚。
【关键词】文化润疆;“润治互洽”逻辑;治理现代化;情感认同
【作 者】魏莉,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少霞,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5-0032-0008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1]“文化润疆”的提出,是对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系统把握和深层谋划,是“润治互洽”逻辑在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体现。“润”即滋润、温润,“治”即治理。在“依法治疆”刚性治理路径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发挥文化柔性关怀、对内整合的治理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缔牢新疆各族人民共建共享的情感纽带、培植共善的价值期待和凝聚民族复兴的意愿,增强新疆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新疆各民族能够利用中华文化的润泽机制,形成更高层级的价值旨趣、凝结命运与共的情感内核、汇聚强大的智力支撑,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一、“润治互洽”逻辑的理论内涵和特征
福山曾指出“人类之遵循规则,主要植根于情感,并不依靠理性过程”[2]39,“润”旨在以细致入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给予新疆各族人民丰富的情感关怀,为各族人民的亲近和睦、守望相助和情感互信提供内在文化支撑,拉进各族人民的距离,实现良性互动、彼此信任。“治”旨在确立有效的规则意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和治理现代化。“润治互洽”就是在维护新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基础上,以情感认同的感染力和行为导向力推进新疆的有效治理,保障新疆长治久安。
(一)“润治互洽”逻辑的理论内涵
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视角下审视“润治互洽”逻辑,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可从其理论主线、价值主线、逻辑主线加以阐述。
理论主线: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当作人的内在必然性加以论述,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身上,他自己的實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3]439,“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4]514。作为现实的人,人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事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建构起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实现自身的需要。人的需要对需要对象具有明确指向,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会力图改变现实;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以无产者为例子,指出:“譬如说无产者吧,他的职责就是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满足自己的需求;他连他那些和大家一样的需要都不能满足;他每天必须像牛马一样工作十四个小时;竞争使他降为商品,降为买卖的对象,他从单纯的生产力的地位中,即从他唯一以糊口的地位中,被其他更强大的生产力排挤掉了,——因此,这个无产者已经有了现实的任务:使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革命。”[4]326人的需要具有不同层次,随着人的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又会产生出高层次的需要。“润治互洽”逻辑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现实应用,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向往,希望被理解、被尊重、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更稳定、个人理想能够实现。“润治互洽”关注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需要和精神需求,以文化的“柔性”因素润泽人民,有助于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向善的价值取向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引导新疆各族人民形成正确的行为动机,包容差异,承担起推进新疆治理现代化、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使命和责任。
价值主线:“润治互洽”逻辑的根本价值归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同时,既要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需求,更强调要以滋润、温润的方式给予新疆各族人民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实施“刚性”治理的过程中赋予更多的“柔性”关怀。因此,“润治互洽”逻辑的价值主线体现为两层:一方面,“润治互洽”逻辑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新疆各族人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培养人民的情感要素和公民意识,规避和引导因治理缺位和基本公共服务尚未均等化引起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和负面效应,在内心深处形成“紧密团结、亲和熟稔、意图相仿、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5]369。另一方面,“润治互洽”逻辑是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并驾齐驱。随着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一体化建设目标的推进,依法治疆成为推动新疆治理现代化的科学途径。习近平曾指出:“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1]“润治互洽”逻辑是在坚持规则治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新疆各族人民的地域文化和不同需求,坚持以文润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文化净化心灵、洗涤思想的作用,给予新疆各族人民积极的情感关怀和价值引导,找到情感治理和规制治理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硬治理和柔治理的有机结合,汇聚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主线:“润治互洽”的逻辑主线是对文化润疆实施过程的刻画和描述,是建立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内在关联性的渠道,其逻辑路线演进为:明确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和沟通框架——把握新疆各族人民的现实需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文化温润新疆各族人民——培植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促进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态势和团结互助友爱的共善期待——激发新疆各族人民强烈的情感共识和家国情怀,形成个人目标、社会愿景、国家利益相一致的正确动机——实现推进新疆治理现代化、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应然目标。逻辑主线的构建图为:
图1:“润治互洽”的逻辑主线构建图
(二)“润治互洽”逻辑的特征
“润治互洽”逻辑强调以“润”促“治”,以“柔”辅“刚”,是一种凸出更高层次的文化属性、精神内核与价值旨趣的治理方略,体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合党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在于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执政使命是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以国家的富强带动人民的富裕,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是党赢得民心、履行执政使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谋复兴。”[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向新疆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建立起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新模式。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了情感的交流,维护了民族关系的和谐,提升了新疆治理的社会效能,新疆各族人民对国家的情感认同与日俱增。“润治互洽”逻辑的着眼点是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从精神和情感深处建立起中华文化与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内在关联,以滋润、温润的方式培植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共识,引导新疆各族人民转变思想观念,在不断丰富新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形成团结友爱的共善期待,聚合起推进新疆治理现代化的民心基础和民力资源。
合新时代之需。“润治互洽”逻辑顺应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和总结治疆规律,主动回应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提出了饱含情感关怀的文化润疆工程。“润治互洽”逻辑不仅关注新疆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而且关注情感上的共识,倡导厚植各民族共享的情感纽带,使中华文化蕴含的情感价值资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得到有效延伸,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形成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自觉自愿地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心理认同、情感依附和行动遵从,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稳定的边疆环境。
合实践性之要。“润治互洽”逻辑不是空头口号,而是基于文化润疆工程的推进,凸显有效治疆的可操作化策略,顺应了新疆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润治互洽”逻辑有助于以积极的情感供给引导新疆各族人民建立起理性包容、互谅互商、平等和谐、团结友善的良性互动关系,推动新疆各族人民强化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强大的凝聚力一致对外抵制民族分裂势力,维护新疆稳定。另一方面,“润治互洽”逻辑饱含情感关怀,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掌握人民需求变迁的规律,直指新疆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感知。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源源不断地提供情感供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赋予新疆各族人民更多的情感关怀,调动新疆各族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润治互洽”逻辑在新疆建构的实践基础和现实必要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党的治疆方略得到科学贯彻,新疆呈现政治清明、经济繁榮、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图景。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满足新疆社会稳定的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从物质需求跃迁到情感体验。“润治互洽”逻辑的建构,对于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新疆区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润治互洽”逻辑在新疆建构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总结和深化治疆规律,制定了科学的治疆方略。党的治疆方略的有效实施使新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1]。步入新时代,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保障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础由物质需求转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润治互洽”逻辑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1. 党的治疆方略的实施推进:新疆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共筑大美新疆、推进祖国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心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和总结治疆规律,坚持将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长远发展相统一,将凝聚人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统一,新疆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经济建设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加大了对新疆的帮扶力度。在各对口支援省市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疆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区域不断延伸、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截至2019年,全疆累计脱贫292.3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4%降至1.24%。”[1]政治建设方面,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依法治疆不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保障了新疆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社会建设方面,互嵌式的居住格局为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文化建设方面,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不断凸显,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精神面貌得到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新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在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同时着重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修复,提升了环境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新疆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方面的成就为“润治互洽”逻辑的建构奠定了实践基础。
2. 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础变迁:从物质需求到情感体验
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低级需求的满足会带来更高级的需求。伴随新疆各族人民需求的变化,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基础也不断变迁,实现了由物质需求到制度建设,再到情感体验的跃迁。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本体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活过程,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6]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要发生变革”[7]3。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新疆的稳定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没有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7]166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开放以来,中央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增强新疆的“造血”能力,在对新疆开展财政帮扶、给予多方援建的基础上,不断激活新疆自身发展的潜力。并且,我国还在新疆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了民主法治建设,新疆各族人民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稳定发展得到有效维护。
进入新时代,仅依靠物质需求和制度建设已难以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从新疆各族人民深层的情感体验着手,形成一种共善的价值期待成为满足美好生活的科学进路。因此,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一基础的变迁,将聚焦点从物质需求转移到人自身的发展中,关注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和意识,畅通情感沟通渠道,积极培植团结互助的理性情感,以理性情感规制、引导非理性情感,维护社会稳定。文化润疆不仅是关涉文化发展的战略,更是从人心、情感与灵魂维度开展的系统性工程,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入和儒化、又关注对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价值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既注重“润”的方式,又强调“润”的结果,旨在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建立起各民族之间的正向情感纽带,实现“润治互洽”。“润治互洽”逻辑顺应了时代的变化,从关注外在的物质需求和制度建设跃迁到人自身的发展,真正将人作为一种兼具理性和情感的价值存在物,能够真正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润治互洽”逻辑在新疆建构的现实必要性
基于“润治互洽”逻辑的核心意蕴和特征,将其置于推进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视角下审视和认知,对于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新疆区域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 人民生活维度: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需要稳定发展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保障民生是维护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中国共产党人高度关注新疆的民生问题,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惠民利民举措,使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224。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治疆方略的根本落脚点也从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为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马克思曾指出:“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9]260“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10]163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和历时性变迁视域下对人民需求变化的正确审视和判断。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将新疆的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中、将新疆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核心意涵定位在不断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上,及时总结和深化党的治疆规律,使新疆的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丰厚的物质基础并不足以支撑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英国学者西尔斯指出:“事实上,似乎经济增长不仅不能解决社会和政治上的困难,而且某些类型的增长实际上会引起这些困难。”[11]46~47因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了人民对“美”与“好”的期待和向往,并将这一期待和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空间距离和地缘国际战略位置,对新疆各族人民而言,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涉及民主、法治、安全、正义、公平等领域,更是一种“共善的价值关怀”[12],即生活于新疆的各族人民在内心深处相互尊重,形成依赖温和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和团结互助友爱的共善期待,积极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在新疆构建“润治互洽”逻辑是对这一共善价值期待的积极回应。“润治互洽”逻辑旨在以“润”促“治”,通过充分利用中华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价值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生成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在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身份归属意识、情感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意识的基础上,维系新疆良序平稳、安定持久的社会秩序,为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现提供稳定的环境和秩序。
2. 区域发展维度:发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作用的现实需求
新疆地处“一带一路”的前沿,不仅是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更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使新疆积极参与到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中,主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释放潜力、实现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推进新疆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早在汉朝时期,“丝绸之路”就是一条推动亚欧各国开展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今天,“丝绸之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共建共担共享的理念,倡导开放创新的合作精神,旨在谋求公道正义的国际环境和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彰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底蕴,有利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沿线各国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习近平指出:“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起来,新疆将可能成为繁华的中心。不要说别的,乌鲁木齐现在是方圆1500公里最大的城市,到那時,将是一个怎样的景象?”[13]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14]574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和推进,在国家政策帮扶和各省市对口支援的基础上,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在维护新疆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携手摆脱贫困、奋力谱写新的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前所未有地得到提升。未来,要实现党的治疆方略的根本目标,有效发挥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作用,就必须要在更广的维度上凝聚共识,充分激发和调动新疆各族人民参与新疆建设、推进新疆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润治互洽”逻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以“润”的情感关怀实现“治”的价值共识,坚持将关怀、友善、尊重、照顾等情感取向作为推进新疆治理的准则,在创建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新疆各族人民的情感相向、人心相齐和能量相聚,使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国家战略维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需要新疆和谐稳定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我国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只有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才能乘势而上,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布好局。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和前沿地带,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地缘属性,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对新疆的战略地位作了科学定位,指出“新疆局势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5]81。
西方敌对势力正是因为看到了新疆在我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极力怂恿、支持境内外分裂分子实施“分化”“西化”战略,通过多种网络平台,利用多国语言大肆宣传民族分裂思想,歪曲、篡改党的历史,否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否认长期以来新疆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创新疆历史的事实。从“人权”问题到“种族”问题,他们造谣生事,无所不用极其,在遭到我国的强力抵制后,又对新疆棉花进行肆意抹黑,诬陷新疆棉花涉嫌“强迫劳动”,其背后的险恶居心就是要威胁新疆的经济发展,威胁新疆人民的生存根基,达到以疆遏华的根本目的。基于此,我们一定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建立起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健康情感纽带,汇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共善的价值规范和凝聚复兴意愿,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在新疆建构“润治互洽”逻辑,缔牢共建共享的情感纽带,有利于激发各民族人民的集体意识和使命意识,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推进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上,保障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三、建立在“润治互洽”逻辑上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基于“润治互洽”逻辑的特殊意蕴,将其置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总目标的视角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润治互洽”逻辑有利于贯彻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为新疆社会的稳定发展筑牢民心基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色,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6]16“润治互洽”逻辑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认识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环境、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科学把握人民的需求变化,切切实实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情感关怀、精神呵护、文化滋润的“润治互洽”逻辑从多维视角践行了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守卫新疆、发展新疆、建设新疆的使命感,牢牢筑起了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民心基石和目标共识。首先,适应时代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润治互洽”逻辑立足于新疆各族人民的现实需要和合理诉求,更加关注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针对新疆各族人民对共有精神家园抱持的期待,通过开展中华民族立场和价值观的持续注入和儒化,满足新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丰富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次,“润治互洽”逻辑着眼于充分激发新疆各族人民参与新疆建设和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旨在利用新疆各族人民的智慧推动新疆的建设和治理,凸显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有利于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再次,“润治互洽”逻辑在尊重和保护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着力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新疆各族人民、用高尚的精神塑造新疆各族人民、用优秀的作品鼓舞新疆各族人民,让中华文化融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头脑、浸润心田、净化心灵,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最后,“润治互洽”逻辑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关“弘扬社会新风尚、树立社会新气象、建立社会新秩序”的活动,有利于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实现精神上和情趣上的世俗化和现代化,形成弘扬真善美、奉献社会、建设大美新疆、弘扬大爱故事的社会风气,使新疆各族人民真正成为新时代的社会公民。
第二,“润治互洽”逻辑有利于构建深厚的情感纽带,夯实情感认同基础,形成推动新疆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没有真挚的情感作为动力,一个社会系统或许能够自主运行,但此时置身其中的人,不过是系统的零件。”[17]真挚的情感一旦生成和凝聚,便会产生强大的内生性动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新疆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不仅需要丰厚的物质基础,更需要各族人民形成良性互动、充分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关系。能否建立起这一深厚的情感纽带,直接关乎新疆社会治理的成效。“润治互洽”逻辑强调以文润心、以文筑情,以中华文化滋润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使新疆各族人民在心灵深处提升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构建起强大的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疆治理现代化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其核心价值在于:首先,“润治互洽”逻辑通过凸显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和道德情操、激发新疆各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积淀,有利于形成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共建新疆、共享中华文化中形成强大的心理认同和深厚的情感共通,主动搭建起完整、健康、深厚的情感纽带。其次,“润治互洽”逻辑有助于发挥文化的内聚力、影响力和文化价值外在转化的引领力,通过开展价值观念的文化整合,有利于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内心深处形成情感性共通和心理性契合,在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高地。最后,“润治互洽”逻辑强调通过搭建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深厚情感纽带,旨在维护和保障新疆各族人民之间团结和谐友善互助的民族关系,在新疆铸牢强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积极正向的情感认同引导消极的情感因素,汇聚强大的新疆治理资源和治理力量,形成推动新疆治理现代化的可持续机制和内生性动力。
第三,“润治互洽”逻辑有利于构建起强大的抵制西化分化的安全防线,筑牢维护新疆社会治理的安全根基。习近平指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18]43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受疫情影响,国际关系也面临多重变革,而国际关系变化的阵痛期多发生在边疆地区。新疆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其长治久安关乎我国的大局和大势,历任中央领导人均对新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但是,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为遏制我国的发展,屡次对新疆的教育、宗教、民族、人权等事务进行指责,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深层次的渗透,企图以煽促乱、以压促乱,干扰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扰乱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的民心基础。“润治互洽”逻辑以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新疆各族人民、以中华文化滋润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帮助新疆各族人民洗涤思想、净化心灵,凝聚起强大的共识,在新疆各族人民心中构建起集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于一体的深厚情感纽带,自觉筑牢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势力的强大安全防线和抵制分化图谋思想的铜墙铁壁,营造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文道德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安全的边疆环境。
從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审视“润治互洽”逻辑,“润治互洽”逻辑既是对新疆过去发展经验的凝练,更是对新疆当下发展现状的描绘和对新疆未来发展图景的深刻勾勒。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发挥文化的柔性润泽机制和情感治理功能,既是对新疆各族人民“美”与“好”期待的满足,更能有效规避情感稀薄,形成强大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合理疏解和有效规制,达到“润治互洽”,实现新疆和谐稳定、安定持久的社会政治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09-27(01) .
[2] [美]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Dan Rabinowitz,“Community Studies: Anthropological”,in James D. Wrigh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Vol. 4,2nd editon,Oxford: Elsevier,2015.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1][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张景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
[12] 青觉,徐欣顺.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1).
[13] 新疆日报评论是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14-5-4(01).
[1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7] 成伯清.从同情到尊敬——中国政治文化与公共情感的变迁[J].探索与争鸣,2011(9).
[18]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CONSTRUCTING THE LOGIC OF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UITURAL INFLUENCE FACILITATING
XINJIANGS SOCIAL GOVERNANCE
Wei Li,Li Shaoxia
Abstract: The logic of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 is a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to the complete meaning of cultural influence. It emphasizes emotional supply,emotional identification,and consensus and common governance. On the basis of following rigid forces as institutions and rules,it highlights the emotional care of culture's flexible power and commits to meeting the actual needs of all ethnic people in Xinjiang,building emotional bonds for all ethnic people' s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Xinjiang. The Party's strategy of governing Xinjiang in the new era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nstructing the logic of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and Xinjiang's special situation determines the necessity of this logic construction. The logic of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 is not based on abstract theoretical deduction,but on the internal support of policy practice emphasizing people's position and modern governance. Its ultimate goal is to maintain long-term peace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Xinjiang and to realize mutual affection,unity of hearts,and energy aggregation.
Keywords: Cultural influence on Xinjiang;the logic of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emotional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