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2-07李亚娟徐思思宋晓冉刘亚楠

农产品加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融合

李亚娟,徐思思,宋晓冉,刘亚楠

(宁波大学 食品与药学学院,浙江宁波 315800)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崛起,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也成为了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社会输送集营养师、工程师、研发员和质检员于一体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的战略目标也随之显现出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1],当前在高校实行新办学理念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须创建新型的办学体制才足以适应大环境的发展,如何有效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学理念的根本目标。为此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进一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办学思路,即施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学生。

1 实践教学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意义

经常有学生说,大学生毕业以后就会发现上学时学到的东西在工作中基本用不到;也有学生抱怨学校并没有教会他们什么东西。然而,用人单位也时常抱怨大学生什么都做不好。事实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学校没有好好去教,也不是学生没有认真去学,而是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较少,跟不上企业在实际应用上的需求。究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有些课程并没有安排实践或者实训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故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然而,现在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有些许忽视了实验操作和实际应用的传授。因此,笔者认为理应按照教学计划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学习,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进行讨论和演示,在课后有针对性地对此进行生产实习,是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最佳形式[2]。

2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特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各高校从自身专业特点出发,通过与企业和行业以各种形式的合作,有效促进人才教育和产业创新等环节的有效连接,实现高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完美衔接[3]。

“产教融合”模式是校企合作的升级形式。其讲究的就是一个“产”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前提是真实的产品生产和技术应用,在生产实践的教学中,必须以真实操作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和氛围中学到理论知识和实操本领。所说的以“产”为基础,并不是单单指企业中的实际操作,而是应当与教学紧密相连,形成新的“产教”模式。当产教融合模式较为成熟时,再向“产、学、研”方向发展,以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形式促进生产发展和教育提高。通过“产、学、研”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发展,使高校教育与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相适应,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3 基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3.1 合作模式:以科研项目为结合点

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着手,以学校的科研项目为结合点,利用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生产设备和信息技术等资源的不同优势,在技术探讨、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这种相对开放和自由的模式,使高校教师与企业合作承担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或者申请纵向课题成为可能。教师申报的课题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一一对应,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让食品专业的学生在参与课题项目研究当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校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为企业带来落到实处的经济效益,目前这种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在高校中较为普遍。

3.2 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是指高校利用教学及人才资源的优势,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培养方案,并设置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培养所需的人才。部分企业在学生入学时就已经下好“订单”,学校便根据企业的岗位需要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使“订单”学生更早地接触新工艺和新技术。通过提前介入的方式,应届毕业生可直接上岗,大大节省了企业在培训环节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减少了培养期的同时,企业也能更好地选拔到其所需的专业人才[4]。

3.3 合作模式: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

3.3.1 建立实训基地

工科院校可利用自己的校办企业、生产基地等现有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程实验室等,让学生切身参与实习、实训,在模拟或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学习专业技术。事实证明,该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非常有效。

3.3.2 建立科研平台

学校拥有人才资源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等优势,和企业共同建设科研平台,面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攻克新领域承担国家重大攻关课题,在解决企业疑难杂症的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提供思维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使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学校科研与企业生产的无缝衔接,为用人单位培养拔尖人才,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益。从目前的教学模式来分析,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改把教学重心转移在教学和生产实践当中。例如,将加强实验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作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改革策略之一。掌握实验和实习操作技能仅仅是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方面奠定基础。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仍然缺乏创新创造力,很难把所学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发生的问题。此外,“产、学、研”脱节也是当今社会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民需求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求变意识也开始逐渐增强。然而,培养出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学校的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产、教、研”结合程度不够、工程教育实践环节相对较差等问题相继爆发出来。因此,不断深化校企“产、教、研”深度合作,促进人才、产业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与衔接,是当前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推进人力资源改革的迫切要求。

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入思考

4.1 政府发挥制度保障作用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的建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必须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这样才会在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构建联系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保障作用,学校和企业很难持续深入融合,很多企业和学校构建合作后都纷纷夭折。所以政府的积极引导在校企合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4.2 行业指导委员会发挥指导作用

高校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给社会和企业输送人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行业指导委员必须发挥其指导和沟通的桥梁作用,将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的发展状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同时也把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动向反馈给企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为沟通协调桥梁的作用,让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与企业的发展相融合,让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为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3 校企发挥联合作用

4.3.1 完善管理体系

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根本就是互利互惠,然而目前由于管理体系不完善,使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故要想办法形成长期的互利共惠合作模式。首先,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准则,这有利于解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争端;其次,校企双方要加强沟通,确定适合双方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模式[5];最后,“产教融合”的制度要易于操作,在保障双方的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校企合作的新常态。

4.3.2 建立沟通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高校和企业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对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学校、教师、学生联系到一起,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开辟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格局。从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术服务3个方面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格局的巨大优势。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促使高校培养专业的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已浮现出来。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的提出有效解决了这一弊端,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沟通,在节约学校和企业培养成本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食品类专业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融合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融合菜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