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养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021-12-07邓丽芳

江西农业 2021年6期
关键词:生态化水产品鱼类

邓丽芳

(于都县祁禄山镇便民服务中心,江西赣州 342300)

我国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我国2019 年水产养殖产业总产值为9 391.63 亿元,并强调了生态养殖技术在未来水产养殖中的指导性作用[1]。由此可见,围绕生态养殖技术展开研究极为必要。

1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生态养殖技术

1.1 生态工程技术 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指在生态环保理念指导下,运用生态化、科学化资源管理流程开展水产养殖的技术,基于水产养殖区域,在生态食物链理论基础上构建循环系统,并根据生态工程技术合理划分养殖水域鱼类。例如,按功能性可将生态养殖系统内生物划分为水生动植物、异养生物、自养生物等,其中水生动植物为养殖鱼类及草苜蓿、芦草等植物;按功能组群可分为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根据生态工程技术理论构建完整的水产生态系统,确保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

1.2 水式生产技术 我国水产养殖产业中水式生产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可实现三级净化目标,对具有污染破坏历史的水产养殖环境尤为适用,水式生产技术通常以河道、大池塘、天然池塘为水域养殖环境。以往经济发展中,对水源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天然养殖区域较少,需运用净化手段后再展开水产养殖,以此保障养殖质量及绿色生态特征。水式生产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水体净化系统,其主要运用微生物群、人工浮床等手段确保水体环境质量,为水产品提供了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提升了鱼类生长发育速度,实现了养殖经济收益的增长。

1.3 稻田生产技术 稻田生产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相融合的技术,可提升场地利用率,实现养殖规模拓展,并促进养殖户经济收益的提升。稻田生产技术应用中,鱼—稻生产养殖模式较为典型,将稻田按“田字格”方式完成设置,进一步将其设定为水产养殖区域,可实现水稻与鱼类的同步养殖[2]。在此生态系统内,水稻作为绿色植物可优化水体环境,而鱼类则可为水稻清理害虫,鱼类排泄物可作为水稻肥料,两者互利共生,可降低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成本,提高场地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由于稻田生产技术所构造的生态系统较为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因此养殖户需注重病虫害防护,以全面保障水产养殖质量,促进产业发展趋向生态化。

2 水产养殖中生态养殖技术具体应用策略

2.1 水产品与饲料选择 为确保水产养殖经济收益及生态效果,养殖户需根据水产品生活习性及经济价值合理选择水产品种类,并依据自身水产养殖规模科学划分养殖区域,以便为不同水产品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实际水产品种类选择时,需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化调整水产养殖品种,以此确保养殖经济收益。例如,我国淡水鱼市场主要以鲫鱼、鲢鱼、草鱼、鲤鱼为主,为优化水产品规模及收益,水产养殖户可将鲫鱼、鲢鱼、草鱼、鲤鱼养殖规模控制在15.00%、50.00%、25.00%、10.00%左右,并严格把控水产品幼苗质量,需从证件齐全的供应商处完成幼苗采购,且确保幼苗已过严格检疫,规避由不良鱼种造成破坏水产养殖生态的情况[3]。饲料作为保障水产养殖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元素,在生态养殖技术应用下需秉承绿色环保原则完成饲料选购,在此基础上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水产品饲料,不可为短期利益而应用含有化学激素、抗生素等成分的饲料,破坏水产品生态,降低养殖鱼类肉质。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为确保经济效益及鱼类品相,可适当投放腐植酸等绿色环保生物制剂,确保养殖质量的同时,兼顾生态化原则。

2.2 生态系统构建 生态养殖技术最显著特征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构建稳定且完整的生态系统,凭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保障水产养殖处于动态循环状态,不仅可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产品质量。在水产生态系统内,养殖户通常选取多种食用性水产种类为养殖品种,并根据养殖规模划分养殖区域,结合所选取水产品种类配置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形成简单的水产生态系统,同时投放良性菌类完成排泄物分解,继而形成水产生态循环。例如,养殖户按照生态养殖技术完成上、中、下层鱼类投放,并种植绿色水草植物,用以吸收二氧化碳,提高水产养殖环境中的含氧量,为鱼类生长提供适宜环境[4]。此外,绿色水草植物可加快排泄物分解效率,真正实现水产生态平衡,降低养殖成本,并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建设。

2.3 水体环境调节 在水产养殖中,水质环境是鱼类生长的基础条件,为更好地开展生态养殖,需选取无生活垃圾、无工业废水的水体,且通过水质检测后方可展开水产养殖。以淡水养殖为例,其pH 需控制在6.6 ~8.5,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需处于5 ~12 mg/L,氨氮含量需低于0.2 mg/L,以便为淡水鱼类提供良好适宜的生长环境。光照同样为水体重要环境因素,需确保养殖区域可获得充足光照,用以杀菌,且应将养殖水温控制在20℃~30℃。生态水产养殖区域建设时,需确保排水系统、进水系统通畅无堵塞,且应定期展开水质调节工作,使水体始终处于绿色生态指标范围内,严格把控水草及藻类数量,不可纵容水草与藻类过度生长,造成水体内氧气短缺,导致鱼类死亡。除加强水草及藻类管理外,还需对水体环境内菌种进行生态管理,菌种选择需结合水产品养殖种类及规模选定,秉持适度原则完成投放,菌种正式投放前需经过大量试验及测算,以此确定最终菌种添加量。

2.4 水产病害防治 水产病害不仅可造成养殖户经济效益下降,而且还可严重污染养殖水域环境,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需加强对病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生态养殖技术应用下,需创新现有病害防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5]。结合生物种群理论来看,若水体中仅存在单一水产物种,随着水产鱼类数量的增多,内部疾病发生概率则越大,易造成整体鱼类质量下降,因此相较于单一水产养殖而言,水产混养更具生态性。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下,可采取少量天敌混养方式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在天敌驱动下水产鱼类生长环境具有“竞争性”,而患病个体生长状态下降,移动速度缓慢,易被天敌捕食,继而实现抑制病害扩散的目的,且在天敌追逐捕食下水产鱼类更为活跃,可起到提升鱼类肉质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细菌感染是产生水产品病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水产养殖中,需注重排泄物及饲料残渣处理工作,以限制细菌滋生,实现绿色化、生态化水产养殖。

3 结语

生态工程技术、水式生产技术、稻田生产技术作为常见生态养殖技术种类,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可促进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实际工作中,需合理选择水产品与饲料、注重构建生态水产系统、应用矮墙水体调节环境、展开生态化病害防治等,以此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化水产品鱼类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建民族共同体 促生态化发展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鱼类运动会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生态化培养研究
奇妙的古代动物 泥盆纪的鱼类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苏州市体育生态化发展保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