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茂名“年例”的教育功能

2021-12-06陆一凤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3期
关键词:民俗传统活动

摘要:“年例”是茂名本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元宵节的延伸,有着浓厚的茂名本土特色。该文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茂名“年例”的由来、习俗活动及其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生活常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进行研究。

关键字:年例  节日  教育功能

Abstract: “Nianli”, which is a celebration and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Maom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s the essence of Maoming's local culture. It has strong indigenous characteristics of Maoming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document method to study the origins of Maoming “Nianli”, its custom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of moral, emotional, aesthetic, labor and life knowledge education.

Keyword:  Nianli; holiday; educational function

“民俗文化是指某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群众,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发明创造、传承的风俗习惯和精神文化,是本地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本地区独特的民族特色,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精神文化。”[1]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要充分利用节日活动,发挥其的教育功能,以增进人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特别是青少年的认同感。[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而在现实生活和学术研究中,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的节日较受重视,而对一些同属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颇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性节日关注甚少。为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大力弘扬节日的教育功能,为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增添色彩。

一、茂名“年例”概况

“年例”,是粤西地区一项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民俗活动,主要盛行于湛江和茂名地区,以及广西北流等地。年例,即当地人口中所说的“年年有例” [4]。在古汉语中,“年”字的甲骨文写法是:一个人背着成熟的稻谷的形象,寓指谷物成熟,即“年成”。由于古代生产工具落后,谷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即一年一熟,这和古代的日历算法相同。“例”即“例子”,后延伸为一种固定的例会。“年”既是一年的结束,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粤西地区的人民用“年”字造出“年例”一词,由此可见,在他们心里,“年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具有等同于过年的特殊含义。

(一)茂名“年例”的由来

茂名“年例”是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节日,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关于“年例”的由来,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茂名“年例”是元宵节的另一种形式,不仅传承了元宵节的舞龙、舞狮、赏灯等,还融入了地区特色,如游神等;第二,“年例”是为了纪念冼夫人。《隋书·谯国夫人传》曰:“谯国夫人者, 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5]冼夫人历经梁、陈、隋三个朝代,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功勋卓越,曾被多个朝代称为岭南“圣母”,周总理称之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后人为纪念她,建庙供奉,定期举行祭拜活动,“年例”由此衍生而来;第三,为了驱鬼纳福。“年例”一词最早出现在光绪年间《高州府志.卷六》。“风俗十二”篇记载“自十二月到是再(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或官绅礼服迎神,选壮者赤帻朱蓝其面,衣偏裻之衣,执戈扬盾,索厉鬼而大驱之,于古礼为近。[6]各村各社的人们在特定的日子相约举行祭拜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延年益寿,称为“做年例”。据《茂名市志》记载:“从正月初二起到正月底止,茂名乡村陆续过年例节。”[7]

通过对年例由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年例”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它将元宵节、庙会、社戏和祖先迁移到茂名的周年纪念日结合在一起。而在现今茂名人的心里,可谓是“年例大过年”,足见,“年例”之于茂名人们的重要意义。年例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节日,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平台,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二)“年例”习俗活动

“年例”是一个反映着茂名独特的风土人情的民间习俗。一般情况下,每村都有固定的年例期,各村都不一样,但也有不同的村是在同一天。年例期相对集中在农历的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前后,少数村在二月或三月。大多数以村委会或土地庙(土主)、祠堂为分界线,一村或数村一起举办。[8] “年例”有大小之分。大年例,每村都有,一年只举办一次,主要在正月或二月举行,这时来访的客人最多,节日气氛最浓郁,民俗活动最丰富。小年例,俗称“翻秋年例”,只有个别的村会有,一般在秋收后,也有在农历的七月十一、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在这期间,各家各户张灯结彩,乡镇街道节日气氛浓郁,各种民间艺术团竭尽所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如某个村做“年例”,亲朋好友都会不请自来,每家每户为其准备各種美味佳肴款待,来者是客,不管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

“年例”的核心是敬神、游神、祭祖,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山河无恙、无灾无痛。游神,就是把庙里供奉的“菩萨”请出来,由各村强壮的男女青年抬着或捧着在各村游行,每个人身上都穿着黄色或红色的衣服,腰间绑着一缕红布。[9]“游神”队伍主要由彩旗手、炮手、道士、菩萨手等组成;摆醮,也称“摆钟”或“摆忠”,也是一种敬神的仪式。同时还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宴请宾客以及集体祭祀活动。

年例的宗旨是祭拜神灵、祈祷本村(社)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百业兴旺、延年益寿。在传统意义上,“做年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摆醮、游神、烧炮,“烧炮”又与“游神”“摆醮”相互融合。“游神”和“摆醮”通常是一起进行的,这是年例活动中最具特色、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男女老少挑的挑、抬的抬,提前到某个固定的地方,将自己家最好的祭品摆在桌子上,待游神队伍到此停留祭祀。

传统的年例活动举行三天,分别是: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10]活动内容主要由敬神、摆醮、游神、放炮等组成,以祭拜活动为主。[11]“起年例”主要是游神、摆醮;“正年例”主要是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谓之“吃(食)年例”,来的客人越多,主人就越有面子;“年例尾”是将巡游的神灵送回寺庙里,部分村也会有送(烧)纸船的习俗,寓意着将不好的东西送走或烧掉,保佑人们来年风调雨顺,无灾无痛,百业兴旺。“看(睇)年例”是人和神共同欣赏民俗表演,开心过年例。另外,“年例”期间还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八音、粤剧(“做大戏”)、木偶戏(“鬼子戏”)、杂技、歌舞等。如今,除去保留传统的民俗表演,年例还引入了现代元素,让年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祭祀活动。于是,“年例”从最开始的敬神和祭祀活动,发展为集交流交往和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盛会。

二、功能前提

——“年例”的结构分析

节日的功能研究以分析结构为前提,这是功能与作用的最大区别。 “结构”原是指事物的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交互的方式。[12]分析结构也就是分析事物自身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然后整理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年例”的基本要素

茂名“年例”的基本要素是人、神、自然。尽管“年例”活动多种多样,但总结起来不外两种类型:祭祀活动和民俗活动,而贯穿整个年例活动的基本元素是人、神和自然。在祭祀活动中,祭祀的主角是各种各样的菩萨,参与祭祀和主持祭祀的是人,活动的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显然,神和自然是这场祭祀活动的主角,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不管是宴席,还是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它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娱乐神、娱乐人。与此同时,人、神、自然的交流贯穿于每项活动,通过“年例”期间的各项活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年例”活动如此,其他节日活动也是如此,如元宵节、云南的火把节、西方的圣诞节等,都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

(二)茂名“年例”各要素间的关系

在茂名“年例”中主要存在四对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个体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这四对关系是“和谐”的。[13]人类创造出节日——“年例”,试图通过这一媒介来调节对立关系。在“年例”中如何体现“和谐”?用祭祀活动来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的矛盾对立关系;用宴席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用精彩绝伦的民俗活动来舒缓一年的劳累和压力。节日的“和谐”功能,即通过节日让人类学会调节对立关系。

三、茂名“年例”的教育功能

节日活动中蕴含大量与本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学校教育的分科课程、活动课程不同,节日的教育通常没有形成规范性,比较松散,蕴藏在节日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生活性和地域性。学校的分科课程,是以分科教育的形式达到培养人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极其深奥,在其中学习和掌握各种观念的精髓,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非常有益。” [14]而节日的教育功能则是通过在节日中的各项活动达到规范、影响人的发展目的。

(一)年例中的道德教育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15]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生活的点滴表现出来,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道德教育。“年例”中的道德教育也体现这一特点,即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年例”中的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在祭祀活动中,人们有秩序地在菩萨面前行三跪九拜的礼仪,这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在游神活动中,要求不能随意走动和半途而废,这是集体主义教育和责任感教育;在宴席环节中,让长者坐在上位,为长者装饭、夹菜,嘘寒问暖等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尊敬长者的传统美德;“年例头”(每个村或生产队轮流到庙里帮忙的人)在路旁挂满彩旗、竖起大旗,在村头和村尾,拉起欢迎的横幅、打扫庙里的卫生、为菩萨净身,村干部自愿到庙里帮忙和维护交通秩序,这都体现了奉献精神……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年轻一代,并内化于心,行动中被外化。

(二)年例中的情感教育

“家庭的社会关系取决于其实力。有权势的人家的社会关系可以延伸到很远,但普通家庭的社会圈子很小。”[16]“年例”不像其他节日是关起门来享受自家的快乐,而是向外的。通过这一节日活动,把关系较疏远的亲戚叫来相聚一堂,相互重新认识,同时也能加强朋友间的亲密关系。孩童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长大,自然对自己的家族多一份了解,更明白血浓于水的情感。同时,“年例”活动表面上是祭祀和娱乐人的活动,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年例”把传统文化以表演的形式在节日中展现出来。表演的内容包括宗教文化、祭祀文化、娱乐文化等。茂名人不仅积极地参与活动,还努力地把这些文化向外推广,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7]在“年例”活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他们在长辈们的耳濡目染下,这些习俗最终都会自觉地转化为新一代茂名人的文化认同感。正是如此,茂名人在节日的氛围中受到的教育,使得茂名人从心里认同本地的文化,增强对本地区的文化自信,促进本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三)年例中的劳动教育

现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宠儿或小宝贝,家长们“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导致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在“年例”期间,儿童积极参与“年例”活动的各个环节。劳动教育主要是在“游神”活动、准备年例饭菜和帮忙做家务等体现出来的。引用笔者表妹写在日记上的一段话来说明。她写道:“年例这天早上,我早早地被妈妈叫醒,让我去打掃卫生、擦桌子、洗干净碗筷……还没有一个小时,我就累得筋疲力尽,上气不接下气,躺倒在地。这一刻,我才体会到妈妈平时有多辛苦,既要上班,又要照顾我和弟弟,今后我要多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她在帮忙做家务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而在“游神”活动中,少则几个小时,多则一天,整个“游神”路线全是靠走路完成,在这期间不能到处乱跑、不能喝水、不能坐下来,还要扛着旗或抬着菩萨;但在这一天,孩子们表现得很高兴,无论是干什么都会爽快答应,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后会感到很满足,根本不会觉得委屈。

(四)年例中的审美教育

在“年例”活动中,蕴含着大量艺术元素。“年例”中的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菩萨身上的衣服,以及民俗表演者的服饰、各乡镇街上的节日装扮、宴席上的菜色搭配等方面。仍用笔者表妹日记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她写道:“跟着爸爸去庙里帮忙才知道,五颜六色的纸船都是大人们亲手做的,上面的颜色和图案都代表着一种寓意……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悬挂的花灯中没有白色的,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白色的灯,通常是在丧事上挂的;还有,今天来了粤剧班的人,我好喜欢他们的衣服和妆容……”儿童通过“年例”活动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了其审美能力和情趣。其心灵、行为、言语、体态等方面也得到了美化。

(五)年例中的生活常识教育

引用笔者爷爷说的一段话来说明:祭祀用的鸡,不能是母鸡,必须是公鸡,不能把鸡开肠破肚,必须是把鸡脚塞进鸡的肚子里面,鸡头仰起来,鸡嘴里塞大红纸花,寓意昂首挺胸;烧香的时候,通常是三注或五注,每注三根,不能是双数;上香时,朝着神灵作揖、拜三拜,上香的顺序是中间、右边、左边;客人来到的时候,你要尽快请别人进门,不能让客人在外面一直站着,进门后要请客人坐下,再倒茶给客人,递茶的时候要双手端着;吃饭的时候,长者坐在上位,晚辈坐在下位,长者没有动筷子,晚辈也不能动筷子;夹菜的时候,只能夹自己面前的,不能在菜里翻来翻去;客人回去的时候,要给个红包或回礼……这些虽然没有课本知识的规范性,但与生活最为接近,使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可见,节日和教育紧密相连,这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缩影。通过家中长辈的教导,这些生活常识深深刻在茂名人的骨子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茂名人。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文化是一个传统,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都绝对不可能没有传统……但传统的重要性在乡土社会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是因为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威力更大。”[18]“年例”作为粤西一项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茂名人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例”活动中蕴含着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生活常识教育,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茂名人,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节日的教育功能,传承本土文化增添了色彩,为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增添了一份力量。

教育包含三种形式: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种形式的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各有侧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最早产生的教育形式,主要发挥着道德教育、生活常识教育、生产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作用,而学校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文化知识的传授。

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茂名“年例”节日的教育功能,意在强调生活中的教育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故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注重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应注重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发挥三种形式教育的综合作用,以促进完整的人的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1.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13-26.

[2]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北京:中发办, [2017]5号.

[3]教育部课题组著.《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1.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 :233.

[4]潘康虎著.《魅力茂名》[M].1.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8年6月 :83.

[5](唐) 魏征等撰.《隋书:谯国夫人传》 [M].1.中华书局, 1972 :(卷80).

[6]据清杨霁修,陈兰彬等纂.《广东省高州府志》[M].1.清光绪十五年刊本影印,台湾成文出版社印行, 1967年12月.

[7]茂名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陈英毅主编).《茂名市志》[M].1.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997年10月.

[8]周镇宏主编.《茂名民俗文化史话》[M].1.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6 :94-96.

[9]蒋明智,吕东玉.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J].民俗研究, 2008(03):84-99.

[10]張来卡.浅论如何引导和发展茂名特色的年例文化[J].南方论刊, 2007(11):96-97+110.

[11]潘康虎著.《魅力茂名》[M].1.广东旅游出版社, 2018年6月 :83.

[12]廖冬梅.论纳西族节日的教育功能[J].教育评论, 2007(02):98-101.

[13]廖冬梅.论纳西族节日的教育功能[J].教育评论, 2007(02):98-101.

[14]教育部课题组著.《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1.人民出版社, 2019年5月 :236.

[15]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1.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3月 :46.

[16]费孝通.乡土中国[M].1.北京出版社, 2005 :32-35.

[17]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1.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3月 :110.

[18]费孝通著.《乡土中国》[M].1.人民出版社, 2008 :53.

作者简介:

陆一凤(1993-),女,汉族,广东高州人,西南民族大学教育学与心理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民俗传统活动
“活动随手拍”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少年力斗传统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