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玛多MS7.4 地震对周边断层的应力影响分析

2021-12-06屈春燕牛安福赵德政余怀忠王亚丽

地震地质 2021年5期
关键词:巴颜喀拉同震玛多

岳 冲 屈春燕 牛安福 赵德政 赵 静 余怀忠 王亚丽

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2)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北京 100045

0 引言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34.59°N, 98.34°E)发生了MS7.4 地震, 震源深度17km, 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此次地震为一次以走滑型为主的地震破裂事件(全球地震矩张量解(Global CMT)给出的矩震级为MW7.4 , 节面Ⅰ的走向为13°、 倾角为81°、 滑动角为-173°, 节面Ⅱ的走向为282°、 倾角为83°、 滑动角为-9°)(1)https: ∥www.globalcmt.org/。。截至2021年5月30日的主震和余震空间分布显示, 此次玛多7.4级地震破裂的长度约达170km。然而, 震源位置显示此次玛多7.4级地震的发震断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 而是位于巴颜喀拉块体内部一条与东昆仑断裂带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断层上, 距离北部的东昆仑断裂带约70km。1970年以来, 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发生了一系列MS7.0 以上地震(图1a中橙色圆点), 尤其是1996年2月3日丽江MS7.0 地震以后, 中国大陆MS7.0 以上地震(图1a中的震源机制解)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上(震源机制解源自GCMT结果), 证明巴颜喀拉块体作为二级块体, 在整个印度板块持续NE向推挤过程带来的能量分配中起到较主导的作用(邓起东等, 2010, 2014; 闻学泽等; 2011)。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于2001年11月14日发生昆仑山口西MS8.1 强震, 造成了近426km长的地表破裂带(任金卫等, 2005), 据库仑破裂应力准则和震源参数计算得出昆仑山口西地震对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起到了库仑应力加载作用, 对2008年汶川MS8.0 、 2013年芦山MS7.0 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任天翔等, 2018); 此次玛多地震虽未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带, 但其震源机制解显示的左旋走滑特征与东昆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特征一致, 且在块体内部发生, 针对该地震对巴颜喀拉块体主边界带尤其是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造成的地震危险性影响亟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图 1 历史地震及玛多主、 余震分布图Fig. 1 Distribution map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nd Maduo main and aftershocks.a 巴颜喀拉块体自1970年以来MS>7.0历史地震的分布图(橙色圆点为1970年1月1日—1996年2月3日间的地震; 震源机制解为1996年2月4日—2021年5月21日间的地震; 红色五角星为2021年5月22日玛多地震的震中; 红色实线为一级块体边界, 黑色实线为二级块体边界, 黑色箭头为印度板块的推挤方向); b 玛多地震的主震、 余震分布图(截至2021年5月30日)

本文针对玛多7.4级地震, 利用更加符合岩石圈实际变形过程的Burgers流变模型(Hetlandetal., 2006; 邵志刚等, 2008), 结合基于升、 降轨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模型计算玛多地震引起的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并计算库仑应力变化>0.01MPa的断层段在震后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 为未来进一步跟踪周边断层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参考依据。

1 发震构造及周边主要断层的活动特征

通过对比已知的活动断层迹线和位置, 结合地质资料、 实地野外考察以及InSAR地表破裂迹线, 认为此次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此前对于该断层的研究相对较少, 断层迹线显示其与东昆仑主断裂近平行, 余震分布等结果显示玛多地震东端朝东昆仑断裂带的方向扩展, 但破裂区是否与东昆仑断裂带相连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次玛多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 该地震的发生将首先对块体内部断层及块体的主要边界断层产生应力加载、 卸载影响。

首先, 在巴颜喀拉块体的次级块体——阿坝块体内, 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南、 北两侧发育有一系列大型左旋走滑断层, 其北部的玛多-甘德断裂(MD-F)是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层, 熊仁伟等(2010)认为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水平滑动速率可达6~8mm/a; 南部的达日断裂(DR-F)于1947发生7级地震, 仍可观测到该地震造成的近70km的地表破裂带, 达日断裂南部的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WDL-F)也被认为具有与达日断裂相当的左旋滑动速率(梁明剑等, 2020), 但其历史地震等研究程度较低; 作为块体东南边界的鲜水河断裂带(XSH-F)的活动性最为显著, 其中, 鲜水河断裂的地质和GPS测量结果表明, 西北段的左旋走滑速率为(15±5)mm/a, 东南段为5~9mm/a(Allenetal., 1991; Ganetal., 2007), 自1700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共计发生了22次MS>6.0地震, 其中7级以上地震多达8次(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5;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1999; 闻学泽, 2000)。

其次, 玛多地震北侧及东侧为东昆仑断裂带(DKL-F)东段及其尾端发育形成 “马尾状”的一系列次级走滑、 逆冲断裂(Zhangetal., 2006, Renetal., 2013a; 郑文俊等, 2013; 任俊杰等, 2017)。其中,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北边界, 在青藏块体NE向挤压的应力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走滑速率由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破裂段的11mm/a向E至塔藏断裂附近逐渐减小至1mm/a以下(Kirbyetal., 2007); 走滑的岷江断裂(MJ-F)、 虎牙断裂(HY-F)以及2017年发生九寨沟地震的树正断裂(SZ-F)(易桂喜等, 2017)等吸收了东昆仑东段的部分走滑分量, 而上述断层自1970年以来陆续发生了多次7.0级以上地震(图1a); 与此同时, 岷山隆起以及周边逆冲型的龙日坝断裂(LRB-F)、 龙门山断裂(LMS-F)等进一步吸收了东昆仑断裂东段的走滑分量(Kirbyetal., 2000; Zhangetal., 2006); 龙门山断裂带的挤压速率和右旋走滑速率较低, 分别为1.5~2mm/a和1.1mm/a(马保起等, 2005), 但即使在如此低的速率下, 龙门山断裂带于2008年和2013年陆续发生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2次以逆冲为主的强震事件; 而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内阿坝次级块体和龙门山次级块体分界线的龙日坝断裂带, 分解并转换了来自巴颜喀拉地块朝E—SEE方向的水平挤出运动, 其右旋走滑速率为(5.4±2.0)mm/a, 缩短速率约为0.55mm/a(Renetal., 2013b, c), Ren等(2013b, c)认为断裂带本身具备发生MW>7.0强震的能力且存在2条断层同时破裂的可能, 而最新地震事件的离逝时间已超过5000a。因此, 玛多地震对上述断层的影响将作为本文重点研究对象。

此外, 北部的柴达木块体以及祁连块体内部存在大量与巴颜喀拉块体构造相关的断层构造, 结合1970年以来MW>4.7历史地震的分布(图 2 中的圆圈), 本文挑选了巴颜喀拉块体内部及边界部分断层(图 2 中的黑色加粗断层)参与玛多地震的同震库仑应力计算, 断层的具体信息见表2。

图 2 1970年以来MW>4.7历史地震及部分震源机制解分布图Fig. 2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bove MW4.7 and part of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since 1970.KLSK-F 昆仑山口-江错断裂; MD-F 玛多-甘德断裂; XZDG-F 西藏大沟-昌马河断裂; DGN-F 甘德南缘断裂; YK-F 玉科断裂; DR-F 达日断裂; BRKL-F 巴颜喀拉主峰断裂; WDL-F 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 XSH-F 鲜水河断裂; LRB-F 龙日坝断裂; MEG-F 毛尔盖断裂; FBH-F 抚边河断裂; LMS 龙门山断裂; HY-F 虎牙断裂; SZ-F 树正断裂; MJ-F 岷江断裂; TZ-F 塔藏断裂; XS-F 雪山梁子断裂; DKL 东昆仑断裂; KZ-F 昆中断裂; CDM-F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ZT-F 中铁断裂; MQ-F 玛曲断裂; BLJ-F 白龙江断裂; GGS-F 光盖山断裂; HN-F 哈南-稻畦子断裂; WX-F 文县断裂; QC-F 青川断裂; LY-F 略阳-勉县断裂; KX-F 康县-勉略断裂; LT-F 临潭-宕昌断裂; LX-F 礼县-罗家堡断裂; XQL-F 西秦岭北缘; ZLH-F 庄浪河断裂; DTH-F 倒淌河-临夏断裂; RYS-F 日月山断裂; LJS-F 拉脊山断裂; ELS-F 鄂拉山断裂; MXS-F马衔山断裂。圆圈为震源位置; 红色五角星为2021年5月22日玛多 MS7.4 地震的震中; 黑色实线为断层; 黑色加粗实线为本文计算断层;震源机制解按震级大小分为绿色 MW4 ~5、 蓝色 MW5 ~6、 红色MW>6

2 计算模型及方法

2.1 库仑应力的计算及黏弹性松弛

根据物理机制的差异, 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大致分为静态库仑应力、 动态库仑应力和黏弹性库仑应力3种类型(Layetal., 1995; Cottonetal., 1997; Freedetal., 1998, 2001; Freed, 2005)。其中, 静态库仑应力指震源破裂错动产生的永久性应力变化; 动态库仑应力则主要指地震波在通过某一区域时产生较强的即时应力变化, 静态库仑应力和动态库仑应力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Cottonetal., 1997; Kilb, 2003); 而黏弹性库仑应力则指在较长时间尺度下, 黏弹性的地壳和地幔的震后迁移或弛豫形变造成的区域地壳应力场调整, 进而持续作用于周边断层, 使得库仑应力作用在广度和强度上得到更大程度的增强。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震后地壳变形过程中岩石圈的黏弹性引起的应力变化不可忽视, 甚至可以达到与静态库仑应力同等量级(Freedetal., 1998; 沈正康等, 2003; Johnsonetal., 2007; 万永革等, 2007; Diaoetal., 2010; Ryderetal., 2011; 雷兴林等, 2013)。

根据库仑破裂准则, 地震位错在特定断层上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ΔCFS)的计算公式为(石耀霖等, 2010)

ΔCFS=Δτ+μ(Δσn+ΔP)

(1)

其中, Δτ为断层上的剪切应力变化(以沿断层滑动方向为正), Δσn为正应力变化(以使断层解锁为正), ΔP为断层孔隙压力变化(以压缩为正),μ是摩擦系数(取值范围为0~1)。当库仑应力ΔCFS结果为正值时,表明促进该断层上的破裂发生; 当ΔCFS为负值时, 表明阻碍该断层上的破裂。在实际计算过程中, 通常引入“有效”摩擦系数μ′(包含了孔隙流体和断层面上的介质特性)而将式(1)后半部分进行合并(解朝娣等,2010; 雷兴林等,2013; 熊维等,2015),进而计算公式变为

ΔCFS=Δτ+μ′Δσn

(2)

本文将利用玛多7.4级地震同震破裂模型,结合Burgers流变模型重点计算此次地震对震源区以及周边断层产生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的结果。

2.2 岩石圈结构分层

本文使用中国大陆岩石圈统一地震速度模型USTClitho1.0结果对岩石圈进行分层, 该模型是由Xin等(2018)基于中国大陆数字化地震台网(1294个台站)记录的区域地震走时数据, 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计算得到的中国大陆岩石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纵波速度(VP)和横波速度(VS)结构模型。计算结果显示, 此次玛多地震震中附近区域在20~30km深度范围存在约10km厚的地壳低速带, 这与Huang等(2006)、 Yao等(2006, 2008)、 Zhang等(2010)、 Liu等(2014)和詹艳等(2021)提出的在20km深度下存在5~10km厚的低阻低速层的结论较为一致。穿过该低速层后, 纵波波速由5.75km/s增加到6.1km/s, 横波速度由3.4km/s增加到3.55km/s。模型结构设计如表1 所示, 重点突出上、 中、 下地壳以及上地幔之间波速、 地壳密度参数的差异特征。模型中地壳及地幔采用能够综合协调瞬态变形和长期稳态变形的Burgers体模拟玛多地震的同震及震后库仑应力演化, 其中Kelvin体黏滞系数(ηk)表征瞬态变形, Maxwell体黏滞系数(ηm)表征长期稳态变形。Hilley等(2005)结合地震复发周期方法计算得到青藏高原区域下地壳的黏滞系数为1018~1021Pa·s量级; 石耀霖等(2008)利用实验室流变实验结果估算青藏高原下地壳的等效黏滞系数约为1019~1020Pa·s量级; 程佳等(2018)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的黏滞系数ηk为6.3×1018~1.0×1021Pa·s。 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资料,本文研究区岩石圈分层结构模型的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利用Wang等(2006)给出的PSGRN/PSCMP程序计算同震及震后黏弹性松弛变形对断层的库仑应力作用,程序通过传播算法计算谱格林函数,并利用反混淆技术在快速FFT变换中获取空间域的格林函数,将地震的破裂面离散成许多离散的点位错,最终利用线性叠加的方法计算研究区同震以及黏弹性岩体震后变形。

表1 岩石圈分层结构模型的参数Table1 Parameters of the lithospheric layered structure model

2.3 滑动分布模型及接收断层的参数

基于升、 降轨InSAR数据得到的最大视线向(Line of Sight, LOS)形变量约为0.9m(华俊等, 2021), 结合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数据, 以GCMT结果作为构建断层模型的先验证值, 其中发震断层倾向NE, 初始倾角为90°, 滑动角为-50°~50°, 最大滑动量为15m, 使用SDM(Steepest Descent Method)反演程序(Wangetal., 2008), 将断层面划分成尺寸为5km×5km的子断层, 利用弹性半空间介质模型(Okada, 1985)对玛多地震进行滑动分布反演, 最终获得模型与观测数据拟合均方差最小的滑动分布, 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模型如图 3 所示。模型结果显示此次玛多地震的同震滑动以左旋走滑为主, 断层走向为276°, 倾角为80°, 最大滑移量约为5.1m, 平均滑动角为4°, 主体破裂区主要集中在0~15km深度, 破裂带东段的同震滑动量大于西段。

图 3 同震滑动量分布模型Fig. 3 Co-seismic sliding distribution model.

针对图 2 中的研究断层, 结合研究区以往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图 2)以及研究区内的已有成果(程佳等, 2018)确定主要接收断层的破裂参数(主要为断层的倾角和滑动角, 断层的走向参数则结合断层地表出露的结果计算获得), 其中确定断层破裂参数的原则是: 若断层周边发生多次地震, 则以震级最大的地震作为参考; 选取距离最近且走向较为一致的断层面为发震断层; 如断层附近未发生地震, 则以相邻且具有相似运动性质的断层的震源机制参数作为替代。大陆岩石圈的研究结果显示, 巴颜喀拉块体内部20~30km深度范围存在约10km厚的地壳低阻低速层(Xinetal., 2018; 詹艳等, 2021), 而脆韧转换带的存在往往在地震孕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Cattinetal., 2000); 此外, 此次玛多地震的主体破裂区域集中在浅于15km深度范围内, 玛多地震的发生对周边不同深度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是否相同?针对计算深度的影响, 本文进一步计算了玛多7.4级地震对12.5km和25km 2个深度处的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同震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有效摩擦系数取0.4)。

3 计算结果

3.1 同震库仑应力结果

本文分别计算了12.5km和25km深度处的震源区附近及各条主要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 其中震源区接收断层的参数为走向276°、 倾角80°、 滑动角4°, 计算结果如图4c、 4d所示。 随着深度的增加, 沿断层面形成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值的区域逐步增加, 即随着深度增加, 玛多MS7.4 主震对主断层面上余震的触发能力越强; 震源区的同震库仑应力加载区除沿破裂面分布外, 在发震断层西端、 东端分别有3处明显的库仑应力加载区, 其中西端存在1处, 朝向破裂断层的NW向, 东端存在2处, 分别朝向发震断层的北部以及东部区域, 震源区库仑应力加载区与周边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值段的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值的断层主要为GDN-F、 DR-F、 BYKL-F、 WDL-F西北段, BYKL-F、 WDL-F中段, DKL-F近震源区段, KZ-F东段, MQ-F、 LRB-F以及西秦岭构造区内大部分断层; 其中DKL-F近震源区段、 KZ-F东段、 GDN-F西北段和WDL-F中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0.01MPa阈值(Freedetal., 1998), 在12.5km深度处最大同震库仑应力的变化分别达到了0.165MPa、 0.022MPa、 0.102MPa和0.012MPa, 证明玛多MS7.4 地震对上述断层的地震触发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上述断裂未来发生地震危险性的可能将进一步增大。相较之下, 玛多MS7.4 地震对学者们较为关注的LRB-F中段、 XSH-F南段以及LMS-F北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同样为正值, 但影响量级相对较小(<0.01MPa), 其中LRB-F中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增加数千Pa, 而XSH-F南段以及LMS-F北段的同震库仑应力仅增加几十至几百Pa。玛多地震东南部的GDN-F、 DR-F、 BYKL-F、 WDL-F中东段, YK-F, XSH-F中北段, LRB-F南段以及LMS-F中南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均为负值, 说明玛多地震的发生对上述断层的地震触发起到抑制作用, 玛多地震的发生进一步减缓了上述断层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 对玛多地震北部的DKL-F和KZ-F影响更多集中在近震源区以及东段区域, 此次地震对上述断层西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同样为较强的卸载作用。经计算发现, 断层深度对近震源区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存在一定的影响, 如随计算深度增加, GDN-F近震源区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正值段的范围出现向E扩展的现象; 而计算深度对远离震源区的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较小, 断层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正值段与负值段仅在量级上出现而很少出现正、 负值转换。

3.2 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结果

黏弹性中、 下地壳以及上地幔在震后的迁移或弛豫形变会进一步造成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应力场调整, 对玛多地震周边断层产生持续影响, 进而造成震后库仑应力的进一步变化。因此,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0.01MPa的断层段(图4a, b中标注名称的断层段), 分别计算12.5km深度处部分区域震后50a内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 结果如图 5 所示。其中, 4条曲线按量级大小依次为DKL-F(红色)、 GDN-F(浅蓝色)、 KZ-F(黑色)和WDL-F(绿色), 4条断层段上的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均呈现随时间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即在玛多MS7.4 地震发生后, 岩石圈的黏弹性松弛作用使得上述断层的应力触发作用逐年增强, 未来上述断层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将进一步增加; DKL-F与GDN-F距离震中较近, 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较大, 而震后黏弹性松弛引起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增加量同样较大, 其中DKL-F在震后50a将增加0.038MPa, GDN-F增加约0.024MPa, 即DKL-F与GDN-F近震源区段受玛多MS7.4 地震震后的影响更大; 采用更加符合岩石圈实际变形过程的Burgers流变模型进行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计算, 瞬态变形的Kelvin体黏滞系数(ηk)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震后约10a内, 上述时段内, 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增加较快, 而相较之下10a后区域壳幔变形更多受到长期稳态变形的Maxwell体控制, 断层上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增加则相对平稳。

图 4 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结果Fig. 4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in the source area and surrounding faults.a、 c分别为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结果, 计算深度为12.5km; b、 d分别为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结果, 计算深度为25km。红色五角星为玛多主震的位置; 黑色虚线框为图c与图d所示区域; 有效摩擦系数取0.4

图 5 玛多震后50a间黏弹性库仑应力累积变化时序曲线图(μ′=0.4)Fig.5 Time series curve of cumulative viscoelastic Coulomb stress change in 50 years after the Maduo(Qinghai)earthquake(μ′=0.4).

4 讨论

式(2)中有效摩擦系数的取值将直接影响到正应力在库仑应力中的权重。针对有效摩擦系数的变化, 雷兴林等(2013)等认为当断层中存在超孔隙压或者含大量黏土成分的断层泥时, 有效摩擦系数将降至0.2以下; Ali等(2008)认为走滑断层的有效摩擦系数可以取为0.2, 正断层的有效摩擦系数可以取为0.6。在实际计算过程中, 无法直接获取断层面每个区域的有效摩擦系数, 在实际分析过程中需要结合更多地震数据、 断层结构等资料对计算结果做进一步验证。本文首先采用0.4的有效摩擦系数计算玛多7.4级地震对震源区及周边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 结果显示DKL-F近震源区段、 KZ-F东段、 GDN-F西北段、 WDL-F中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0.01MPa阈值, 且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随时间增加不断增强。因此, 为进一步对比有效摩擦系数的改变对断层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 本文针对DKL-F计算其在有效摩擦系数分别为0.2、 0.4、 0.6情况下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图 6 展示了DKL-F在94°E以东、 30km深度以上断层段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

图 6 不同有效摩擦系数下东昆仑断裂带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Fig. 6 Co-seismic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n the DKL-F under different effective friction coefficients.a 有效摩擦系数为0.2; b 有效摩擦系数为0.4; c 有效摩擦系数为0.6

有效摩擦系数的改变会对断层面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量级产生一定影响, 但对断层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正值段与负值段的分布影响较小; 玛多7.4级地震对DKL-F近震源区段、 东段以及西段产生由浅至深的库仑应力加载作用, 进一步增加了DKL-F上述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 尤其是DKL-F近震源段接近70km深度的范围, 随着深度的增加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加载的量级和范围逐渐增大, 且有效摩擦系数越大、 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越显著; 与此同时, DKL-F近震源区段与东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正值区段并未直接相连, 其间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负值的段更多与玛多7.4级地震在该区域产生的应力释放密切相关(图4c, d中发震断层东端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负值区)。当然, 该负值段的存在对未来地震在DKL-F上孕育和发生的影响还需要做更深一步的工作, 随着对玛多7.4级地震同震滑动分布模型、 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的不断完善, 玛多地震对DFL-F不同断层段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也将更加深入。

5 结论

本文结合基于升、 降轨InSAR形变场及余震精定位结果反演得到的同震滑动模型, 利用Burgers流变模型计算了2021年5月22日玛多MS7.4 地震引起的同震及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 结论如下:

(1)根据已有的活动断层迹线位置, 结合地质资料、 实地野外考察以及InSAR地表破裂迹线, 分析认为此次玛多地震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 同震滑动模型显示此次地震滑动以左旋走滑为主, 断层走向为276°, 倾角为80°, 最大滑移量约为5.1m, 平均滑动角为4°, 主体破裂区主要集中在0~15km深度;

(2)玛多MS7.4 地震震源区的同震库仑应力加载区除沿破裂面分布外, 在发震断层西端、 东端分别存在3处库仑应力正值区, 其中西端朝向发震断层NW方向, 东端存在2个库仑应力加载区, 分别朝向发震断层的北部以及东部区域; 周边断层同震库仑应力正值段的分布与震源区库仑应力加载区的分布较为一致; 玛多地震对GDN-F、 DR-F、 BYKL-F、 WDL-F西北段, BYKL-F、 WDL-F中段, DKL-F近震源区段, KZ-F东段, MQ-F、 LRQ以及西秦岭地区大部分断层起到了库仑应力加载作用;

(3)玛多地震对DKL-F近震源区段、 KZ-F东段、 GDN-F西北段、 WDL-F中段同震库仑应力变化>0.01MPa, 且震后岩石圈黏弹性松弛作用进一步增加上述断层段的黏弹性库仑应力累积, 未来应重点关注上述断层段的地震危险性;

(4)有效摩擦系数的变化对断层面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量级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对断层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正值段与负值段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小。

致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宋金博士、 臧阳博士在文章写作方面给予了指导和建议; 审稿专家对本文进行了详细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文图件使用GMT软件绘制。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巴颜喀拉同震玛多
另一种时间观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 7.4地震总结
用高品质冷链物流服务客户
——专访雅玛多(中国)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杰
两滴黄河水
云南思茅大寨井水位地震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巴颜喀拉的雪
巴颜喀拉的雪
神奇的巴颜喀拉
芦山地震前后介质波速变化与GPS应变场相关性研究∗
芦山Ms7.0地震引起的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