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簧研究文献综述

2021-12-05袁敏

艺术品鉴 2021年24期
关键词:石峁发音功能

袁敏

一、关于口簧的历史起源研究

刘勇曾说过:“乐器的起源无非就两种,一是传说类,二是推测类”。学者们也大都根据此分类来进行研究,推测类以罗艺峰为代表,传说类以范子烨、张丹丹为代表。

罗艺峰在《口弦源流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中,运用历史语言学方法,推测出口簧极可能产生于母系的新石器氏族时期,其发明者是生活在中国西北、操极古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群。

张丹丹在《简析中国少数民族口弦研究现状——以彝、回、柯尔克孜族为例》中,提出“女娲作簧”的观点,并根据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提出了充分的论据。

范子烨有四篇文章均涉及口簧的起源问题,以《“女娲作簧”:四重证据视域下的一个古史传说及其礼乐意义》为代表,通过古代文献、出土文物、口述史料以及活态遗存这四重证据来证明口簧的起源是“女娲作簧”。

尽管学者们的观点都十分鲜明,但这些对于读者了解到口簧的起源、发展问题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或可从逆向考察角度来对口簧历史起源做进一步拓展。

二、关于石峁口簧产生年代研究

据统计,在关键字“口簧”的文献中,有关陕西石峁口簧的文献占多数,其中,以石峁口簧的年代研究为主,代表学者有方建军、孙周勇和田建文。

首先是方建军的《石峁骨簧的音乐历史意义》一文,运用层位关系与14C 测年数据,将皇城台的修建年份与废弃年份相比较,测出骨簧产生的年代应在公元前2000 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时期,并且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簧之一。而后孙周勇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以及多数学者都赞同此观点。

田建文《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的年代问题——兼谈石峁遗址的分期》中运用考古地层学,以与第四层口簧伴出的敛口盉和三足瓮进行地层学研究,得出石峁口簧的年代在公元前1900 年以后,而非公元前2000 年前后。

笔者认为,口簧产生于公元前两千多年更为可靠,正如方建军所说:“这些年代问题都是关于石峁遗址年代的下限讨论,而石峁骨簧是属于该遗址早期遗物”,所以,前者的观点更使人信服。

三、关于口簧的形制与分类研究

尽管口弦的形制发展大都类似,但在分类上学者们却持有不同的观点,以秦序、程天建、薛艺兵的文章为代表。

秦序在《民族乐器口弦初探》中根据制作材料,将口弦分为了竹制和金属制两类。金属口弦多以铁、铜、银制成,可分为叶形和长形两种;竹制口弦,用薄竹削制而成,既可分为单片弦,也可分为多片弦。

程天健在《人类远古音乐的“活化石”——口弦》一文中,作者根据口弦各个部位的不同,将口弦分为自体簧结构、异体簧结构。自体簧口弦,用木、竹之作;异体簧口弦,用竹、木金属之作框架,并装上金属簧片。

薛艺兵在《中国口簧的形制及其分类》中指出,口簧的形制总体上可分为拨振簧和拉振簧两种,前式属拨奏体鸣类乐器无疑,后式则被归属“拉奏体鸣”类乐器;并指出中国现存的口簧有六大类,分别从质料、构造、外形、激发方式、组合形式以及簧舌数量来分类的。

学者们的分类方法十分丰富,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如陕西石峁遗址出土的骨簧按制作材料分类,应属哪一类学者们并未说明,尽管现在骨质口簧较少,但也不应将其磨灭。

四、关于口簧功能研究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口簧的产生也一定有着它特定的功能。目前的研究成果对口簧的功能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以孟凡玉、孙周勇、范子烨的文章为代表。

秦序《口弦》中运用了口述史的方法,论证了口簧的语言功能、爱情功能、饰品功能等。苏沙宁在《口簧乐中蕴涵的性文化》中也从口簧用途透视的性意识、口簧的音色及乐曲特点透视的性内涵、民俗中的口簧及其性文化内涵、民族审美中反映的性意识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口簧的爱情功能。另外,还有罗艺峰、张丹丹等人提出了口簧的语言功能观点。

孙周勇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中,利用先秦文献记载及民族学资料得出口簧具有娱宾遣兴、排忧抒怀的功能,并且根据口簧发音微弱的特点推测出石峁口簧具有沟通人神的功能。

学者们认为口簧的功能主要有语言功能、爱情功能、娱乐功能、艺术功能与饰品功能,这些功能中语言功能尤为显著,目前,有许多少数民族仍旧使用口簧来进行语言传递信息。

五、关于口簧发音原理研究

口簧,以口腔作为共鸣腔,有着它独特的音色和发音原理,以曾遂今、应有勤的文章为代表。

曾遂今在《口弦的发音原理初探》中,对口弦发音作模拟实验得出口弦发音时,口腔、咽腔联合组成“可变共振器”,舌位、口型的变化,可改变共振器瞬时变化的固有频率。并且指出口弦簧片在不加口腔时出现的特殊声音,是由簧片谐波的数量及其相对强度决定的。应有勤、孙克仁在《口弦的综合考察》中指出,口弦在声学上属于“棒振动方式”,根据实验得出只要用嘴对准舌尖部,以口腔为共鸣器,弹奏舌尖或股舌时控制口腔大小变化,便可获得精准的泛音,并且基音与第一泛音仅为八度关系,之间无其他音,也指出演奏者是凭借极细微的感觉差异来控制口腔大小,音区越高越难控制。

综上可知,学者们对口簧的发音原理通过模拟实验以及对活态遗存考证来进行测验的,如刘喆的硕士论文《音乐考古学视野下中国出土口簧研究》,则运用3D 打印技术来对考古出土口簧的发音原理进行测验,笔者认为如果能在保护文物的前提下,对考古出土实物进行发音分析是最可靠的,也能将现存活态遗存与出土乐口簧进行比较研究,从而能够对口簧的流变研究提供实质性的考证。

六、关于少数民族口簧音乐研究

从先秦文献记载及民族学资料来看,口簧是兼用于宫廷和民间的乐器,在宫廷作为清代笳吹乐器演奏,在民间则植根于少数民族。以凉山彝族、回族、海南黎族、纳西族为代表。

木诚《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中描写的是纳西族的口弦,作者将口弦的构造,制作原料、程序、方法,发音原理及演奏艺术,口弦的演奏姿势、曲调,口弦的社会功能和自然功能以及传承都一一囊括,尤其是指出口弦在纳西族,还可作为气象预报的功能。

韩婷的《宁夏回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中,首先运用宁夏回族的历史传说来说明口弦对回族人民的影响,然后,从回族口弦的形制和种类、口弦演奏群体、当代回族口弦的传承以及回族口弦的艺术价值分析等方面来对回族口弦进行研究,回族音乐是在继承了本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再融合汉族音乐而产生的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征,口弦同样也传承着这样一种音乐特征。

类似于上述这些有关少数民族口簧的文章有很多,多数文章都是从该民族的内涵出发,去研究口弦的扎根与发展,大多是描写少数民族口簧的传说、形制、功用,阐释该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达到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乐器的作用。

七、结语

综合研究发现,以关键字“口弦”的文章,大多数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对口弦进行研究,关键字“口簧”的文章则主要从音乐史、音乐考古学等角度来研究,“口弦”研究文章主要从共时性、历时性角度去研究,而“口簧”的研究更多的是从音乐考古角度来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还有可继续发展研究的空间,首先,口簧是如何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又是如何从北方的口簧流传到了南方的口弦,到目前为止,对它的流变只有文献记载和专家零星的推测,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二重证据法和少数民族口弦田野调查来进行研究。其次,综合分析发现,学者们大多是从个案或者某个角度去研究口簧,而对口簧进行一个集中性研究的文章却少见,尤其是缺乏对口簧的历史专题性研究,也就是从音乐史学的角度去对口簧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历代口簧的形制特征以及古代口簧与现代口弦的形制、文化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综合成一篇全面的口簧学术著作。

猜你喜欢

石峁发音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把党史的功能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有效
中国文明的前夜
——石峁遗址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石峁的夜
遇见石峁
石峁寻古(外一首)
Playing with h
Playing with /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