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资源部谋划“十四五”:不断提升测绘地信服务能力等9则

2021-12-05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1年2期
关键词:报文珠峰十四五

关注

自然资源部谋划“十四五”:不断提升测绘地信服务能力

1 月25 日,2021 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并在2021 年度注重做好“三调”成果共享应用等工作。

会议还明确了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提高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做好林业草原工作,大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等“十四五”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重点工作。

2020珠峰高程测定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 月27 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发布2020 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0 珠峰高程测定等10 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

此次珠峰高程测量,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国产测量装备首次全面担纲主力,实现了珠峰峰顶及周边区域1.27 万平方千米的航空重力、光学和激光遥感测量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珠峰地区重力资料空白,大幅提升了珠峰高程测量的精度;中国和尼泊尔科学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首次建立了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共同确定了基于全球高程基准的珠峰雪面高程8848.86 米。此外,珠峰测量获取的丰富观测数据成果,将为珠峰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管理、地质调查与研究、地壳运动监测、气候变化和冰川冻土研究等领域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

《中国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发展报告》发布

近日,由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编制的《中国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报告》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发展特点,分析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资源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促进对地观测科学数据发展的相关建议,为全面充分掌握我国对地观测数据资源的发展现状,推动对地观测科学数据资源的科学管理,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报告》显示,我国对地观测数据机构在地域分布上呈高度集中态势,主要分布在北京等地区;对地观测数据机构的体制类型多样,企业已成为数量占比最高的类型;对地观测数据总量已经接近100 PB,装机存储容量超过350 PB,合并计算能力超过3 PFLOPS,步入了大数据应用和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时代。

全球首个无人机载荷接口标准发布

2 月12 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IEEE 1937.1 无人机载荷接口标准工作组(IPDD)制定的IEEE 1937.1—2020《无人机载荷装置接口要求和性能特性》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规定了无人机与载荷之间接口的通用要求,从机械、电器和数据传输三个角度对无人机载荷接口要求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接口的性能指标、操作控制和管理、环境适应性、电磁兼容性等要求。

据悉,该标准是全球首个无人机载荷接口标准,标志着我国无人机标准向国际迈进,开始赢得与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下一步,工作组将继续开展红外、多光谱、激光雷达等多种载荷设备接口相关标准研究,并将依托IEEE 合格评定平台(ICAP)推动无人机载荷接口相关测试、合格评定工作。

科技

遥感三十一号03组卫星成功发射

2 月24 日10 时22 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三星”串联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3 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遥感三十一号03 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电磁环境探测及相关技术试验。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属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单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 吨。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乙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61 次飞行。

全球首套湖库遥感水色指数科学数据集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兵研究员团队发布了全球首套湖库遥感水色指数科学数据集,反映了全球范围千余个大型湖库在过去近20 年的水色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趋势。

据了解,经过多年系统研究,张兵研究团队突破了大范围长时序湖库水质参数遥感反演的一系列关键理论与方法问题。此次研发的全球首套湖库遥感水色指数科学数据集,包括模型方法与获取方式等发表在《自然》旗下的《科学数据》(Scientific Data)期刊,并在全网免费共享。该数据集填补了全球尺度湖库水质遥感数据集的不足,为全球及区域尺度湖库水质监测及其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对于全球变化研究、全球及区域水环境保护、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北斗三号传送伽马射线暴警报 助科学家第一时间观测宇宙奇观

近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准实时”将GECAM 卫星探测到的伽马射线暴观测警报下传至其科学运行中心,揭开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短报文服务应用于空间科学与宇宙探测的序幕。

GECAM 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全球短报文服务的首个卫星试验用户,也是我国首个具有即时下行观测数据能力的空间天文望远镜,于2020 年12 月由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创新性地使用北斗三号系统的全球短报文通信链路,能够将天体爆发的关键科学数据准实时下传至地面,从而可以快速引导其他设备的后随观测。

本次GECAM 卫星发现的伽马射线暴(编号GRB 210120A)发 生 于2021 年1 月20 日 下 午15 时10 分48.550 秒。GECAM 卫星实时捕捉到了该爆发事件,并将星上触发定位结果以及光变曲线等观测警报信息通过北斗三号系统下传至地面。GECAM 卫星科学运行中心在触发后约60 秒收到第一条北斗短报文,其后10分钟内收到所有短报文信息。短报文传输功能正常,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

我国科学家首获“非洲屋脊”地区辐射量空间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人员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首次获得了埃塞俄比亚地区地表四个辐射量和净辐射量的区域空间分布。

据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与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大学于2017 年建立了“非洲屋脊”地区首套地表能量平衡综合观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连续观测地表的太阳辐射、长波辐射、地表感热、潜热、土壤热通量、土壤温湿度、三维风速、二氧化碳和水汽交换通量等要素。经过三年的数据积累,研究人员采用祛趋势的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将气象站资料转换成复杂山地的地面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获得了“非洲屋脊”地区的净辐射量数据,为今后开展青藏高原和“非洲屋脊”地区的水分循环对比研究打下了数据基础,同时也为研究全球气象、气候模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数字

03星

1 月20 日0 时25 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3 星,标志着我国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天通一号03 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与导航总体部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研制,核心部组件全部自主研发,关键技术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我国在新载荷、大平台的研制与应用等领域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天通一号03 星在轨交付后,将与天通一号01 星、02 星组网运行,为我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话音、短消息和数据等移动通信服务。

猜你喜欢

报文珠峰十四五
基于J1939 协议多包报文的时序研究及应用
以太网QoS技术研究及实践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揭秘珠峰身高
基于报文类型的限速值动态调整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