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创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例

2021-12-05■孙

初中生世界 2021年20期
关键词:补差朱光潜格言

■孙 涛

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常因作品的创作时代、内容、个性化语言等产生阅读隔膜,丧失阅读兴趣;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常会在上课之初,“应景式”地采取情境导入,然后带学生转入对整本书内容的整理和识记,造成整本书育人功能的低效甚至无效。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尝试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打通生活与书籍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真正理解整本书所承载的意义,从而提升阅读能力。下面,笔者就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引入问题情境,梳理作者观点

整本书教学设置的问题情境应与生活情境相关联,解决阅读问题的过程应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相似。《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从不同角度向青年阐述了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今天依然如故,解决的方法也依然有借鉴价值。笔者在课堂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笔者共收回758份问卷,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梳理和分析,设计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

小明觉得自己“读书无法”,也考不上理想的学校,不如到社会上锻炼锻炼。他的妈妈坚决不同意,还说他是“不孝子”,这让小明很是苦恼。

立足这一情境,笔者要求学生结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相关内容,分析小明存在的问题,帮他解决烦恼。为使学生的回答有条理,笔者让他们以“针对小明____(问题),朱光潜先生在第____封‘____’的信中告诉我们____”的句式进行交流展示,最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总结。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生:针对小明所认为的“读书无法”,朱光潜先生在第一封《谈读书》的信中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这些阅读方法简单、实用、有效,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收获。

师:只说读书方法比较笼统,我们要全面梳理要点。比如,读书要有决心;读书最要紧的是寻出一种兴趣,养成一种习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优质书籍;等等。

生:针对小明所认为的“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朱光潜先生在第七封《谈升学与选课》的信中告诉我们,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而不是只看鲜亮的学校招牌;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和爱的益友;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朱先生告诉我们没有理想的学校,只有适合自己的学校。

师:你梳理出了信中要点,用词也很准确。这封信很有现实感,告诉我们选学校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不能只看鲜亮的学校招牌。

生:针对小明“不如到社会上锻炼锻炼”的想法,朱光潜先生在第四封《谈中学生与社会活动》的信中告诉我们,要做好当下自己的事。在第五封《谈十字街头》的信中又着重强调,十字街头含有许多腐败剂和许多需要打破的习俗,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我们在哪一个阶段就要做哪一个阶段的事情;社会有许多陷阱,从学校看社会,可能只会看到虚假的一面。

师:很好,你能把信中的关联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整本书阅读最需要这样的整合。

……

学生把阅读到的知识运用到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回答内容的不足,引导他们检视书中观点的合理性和个人理解的准确性。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少用笼统、宽泛的语言,要紧密结合与问题情境相关联的书中内容,从而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的内化。

二、再造问题情境,在合作中提升能力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不广、知识储备不多,加之阅读时间较少,因此很难对整本书形成深刻的理解。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教学中,为使学生潜在的认知和整本书所传达的信息建立有机联系,最终对知识进行重构和内化,形成阅读素养,笔者对情境进行了再造:

小明在大家的帮助下,决定继续留校学习。他在语文学习中的最大拦路虎是写作,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作文补差方案。小明的补差方案是否科学可行,请大家进行判断,并结合《谈作文》这封信,为小明提出合理化建议。

小明的作文补差方案同样来自发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每天阅读美文,进行摘抄和背诵;

2.每天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3.找一些好的文章进行仿写;

4.多练习写开头和结尾,使开头小、巧、美,使结尾精彩有力;

5.巧用修辞,多进行片段描写训练,使文章生动形象、文采飞扬;

6.谋篇布局要紧凑、严谨。

在补差方案的基础上,学生精读第八封信《谈作文》,通过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深化了对第八封信的理解。然后,学生参照第八封信,对补差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有价值、高效率的合作讨论,交流信中的细节和观点,展示各自的见解,弥补自己在知识和观点上的欠缺,对修改的方案进行重组或调整。最后,各小组选出最优方案向全班展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指正。

在再造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先自主思考,再合作交流,最后修改、提炼,获得适合的方案。这样一来,学生既提升了认知水平,又增强了合作意识;既保持了个体的独立性,又通过交流获得了有益的意见;既深刻理解了朱光潜的写作理念,又找寻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

三、创设比较情境,拟写格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部对青年谈论读书、人生、恋爱、社会活动和思想修养等问题的著作。朱光潜追求与青年读者有一种平等亲近的关系,在遣词造句上亲切自然、流利畅达。笔者引导学生预想小明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参照书中精彩语句,拟写格言送给小明。学生拟写的格言与书中的语言形成“落差”。学生在比较中,深切地体会到了书中语言的独特风格。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屏显:小明摆脱了烦恼,也有了补差方案,但是在未来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小明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参照书中精彩语句,撰写格言送给小明,帮助他解决问题,突破困境。)

(学生阅读、思考,撰写格言。)

生:我认为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作业太多,时间不够。我想送给小明“不是时间问题,而是决心问题”这句话,让他不灰心、不抱怨,坚持完成所有作业。

师:你是怎么改写的?

生: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师:为何这样改?

生:这样更能突出决心。

师:谁来说说他改得怎么样?

生:简洁明了,观点鲜明。

生:当前许多网络流行语使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比如“哥偷的不是菜,而是寂寞”“哥练的不是肌肉,而是毅力”“姐看的不是灯会,而是人流”等,这些流行语,我们都很熟悉,更能激起共鸣。

生:短句节奏感强,铿锵有力。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那么,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替换原文中的话吗?请大家将这句话放到原文中读一读,感受一下。

(学生自由读。)

生:我觉得不能替换。整封信语气舒缓,娓娓而谈,改写的语句破坏了这种氛围,造成了上下文语气的不协调。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作者用两个“有没有”营造出一种亲切感,让人感觉作者是和颜悦色的。

师:是的,写作一定要有读者意识,知道为谁而写。《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为书信体散文,作者在其中营造了一种朋友之间平等交流的氛围,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建议青年怎么做,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要求青年怎么做。

……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因为熟悉原文内容,思维很快就被激发、调动起来。通过评价、讨论、合作和加工,一句句充满哲理的格言被创作出来。笔者通过设计拟写格言的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比较的情境,让他们通过比较深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张志公先生说:“越比理解得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

在拟写格言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寻读、查找,达成了深度阅读,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

四、预设未来情境,进行仿写练习

整本书阅读既要“入眼、进脑”,更要“上手”。学生“读到精妙之处,不觉手痒,小试牛刀,写心得,写感悟,写相似的文字,文章的精髓便融化到读者的血液中了”。学生学习文章在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优点,进行模仿应用,会对整本书的内容和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知。为此,笔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借鉴《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进行仿写练习:

小明在大家的帮助下,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昔日朋友已经远离。如果你是他的朋友,要给他写一封短信,你会怎样写呢?

在仿写训练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事先给学生设计一些写作支架,让学生拾级而上。比如,教师可以抓住作者的署名“作文章”。在十二封信中,有“你的朋友,光潜”“你的好友,光潜”“光潜”“你的同志,光潜”“给你写十二封信的朋友,光潜”五种署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变换署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不同吗?不同的署名和信的具体内容有什么关系?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讨论,学生会更好地领会文章内容与署名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正如朱光潜在《谈作文》的信中所说:“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模仿重在神似,而不是形似,但学生若缺乏对文体特征、写作背景和写作技巧的了解,在模仿过程中便会遇到很多挫折。对此,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突破,带领学生从专项模仿做起,如模仿破题、模仿讲故事的方式、模仿讲道理的论证过程等。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多样化情境,使整本书阅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破解阅读与生活相割裂的现状。多样化的情境可以勾连过去、现在和未来,勾连不同的生活场域,引导学生利用从整本书中习得的生活哲理、写作技法等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补差朱光潜格言
格言·语录
挚友可贵
格言·语录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高中生物教学中补差的分析与探讨
让英语学习转“补差”为“不留差”
怕站而不怕慢
实施体育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初探
阅读理解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