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综合治疗

2021-12-05综述朱正纲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回顾性内镜淋巴结

梅 郁 综述 朱正纲 审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25)

胃癌是全球范围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球肿瘤的第5位和第3位[1]。近50年来,随着对幽门螺杆菌的积极治疗和胃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卫生条件、饮食习惯的改善,全球胃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虽逐年升高,但仍以进展期胃癌为主。有部分胃癌病灶中含有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成分。近年来,胃SRCC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占胃癌的8%~30%[2]。胃SRCC为典型的弥漫浸润性胃癌,具有分化低、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随着对胃SRCC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的预后差异明显。晚期胃SRCC预后极差,而早期胃SRCC的预后甚至可优于胃腺癌。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选择合理规范的治疗模式,可提高预后。

胃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WHO对印戒细胞癌的定义为肿瘤内50%以上的成分是由包浆中富含黏蛋白的腺癌细胞组成,黏蛋白充满细胞质并使细胞核移位[3]。女性胃SRCC的比例高于胃非SRCC,且胃SRCC通常出现在较年轻的病人中。既往,临床上普遍认为胃SRCC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胃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

一、临床病理特征

(一)年龄和性别

胃癌好发于老年男性,而胃SRCC好发于年轻女性。一项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4]共纳入10 246例胃癌病人,其中26%为胃SRCC病人。分析发现,胃SRCC病人较非 SRCC年轻(61.9岁比 68.7岁),女性病人比例较高(47.3%比 31.3%)。Chon 等[5]回顾 7 667 例韩国胃癌病人的资料,其中21.5%为胃SRCC,发现胃SRCC的初始诊断年龄(52岁)较高中分化腺癌(61岁)或低分化腺癌(56岁)年轻,且女性病人胃SRCC(50.6%)占比较高中分化腺癌(22.8%)或低分化腺癌(38.2%)高。类似的结果在其他胃SRCC的研究中亦有报道[6-8]。有学者认为可能与性激素相关。

(二)肿瘤位置、体积、大体类型

Taghavi等[4]分析2 666例SRCC和7 580例胃腺癌病人,发现胃腺癌大多位于胃体上1/3区(48.5%),而SRCC多在胃体中 1/3 区(30.6%)和下 1/3 区(30.7%)。Kao等[6]分别分析819例早期及2 152例进展期胃癌,结果显示SRCC多位于胃体中1/3区,早期SRCC和非SRCC在胃体中1/3区占比分别为 57.8%和 38.6%,进展期为 39.1%和 28.5%。但研究表明,胃SRCC与胃非SRCC在肿瘤位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

胃SRCC的肿瘤体积与胃非SRCC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4-5]。但有报道提示,在进展期胃癌中,SRCC体积较大(6.72 cm 比 6.09 cm)[7]。在肿瘤大体类型方面,胃 SRCC 中Borrmann Ⅲ、Ⅳ型占比较高(85.6%比 68.5%)[6]。

(三)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远处转移

SEER数据库[4]表明,SRCC侵犯胃壁浆膜层及邻近器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 SRCC(45.8%比 33.3%,P<0.001),且易发生淋巴结转移(59.7%比 51.8%,P<0.001)和远处转移(40.2%比 37.6%,P<0.001)。Chon 等[5]回顾性研究 7 667 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1 646例为胃SRCC。发现胃SRCC是一类“极端”的肿瘤,在T和N分期上出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特点,T166.2%,T420%,N074.2%,N311.8%,而 T2、T3、N1、N2均占比较低。上述两个结论有差异,可能系前者纳入的胃腺癌和胃SRCC病人中,有部分未行手术治疗,缺失相关病理分期资料;而后者纳入的胃癌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分期较准确,且得益于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占比较高。

近来研究表明,早期和进展期胃SRCC的临床病理特征截然不同。我国的单中心211例胃SRCC与2 104例非SRCC回顾性对比研究[7]发现,胃SRCC中早期癌占比较高(25.6%比 10.2%),且早期 SRCC多局限于黏膜层(59.3% 比43.7%)。进展期 SRCC 中,T4占比也较高(50.3%比 44.8%)。Kang等[9]回顾性分析822例早期胃癌,发现早期胃SRCC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于分化型胃癌(5.5%比 9.0%)。Li等[8]回顾性分析4 759例进展期胃癌发现,SRCC胃壁弥漫浸润(T476.3%),淋巴结转移率高(75.7%),易发生腹膜转移(9.1%)和R0切除率低(87.3%)。

二、预后及复发

Taghavi等[4]发现胃SRCC与胃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差异不大,分别为13个月与14个月。按照AJCC第6版分期,Ⅳ期胃SRCC预后比胃腺癌略差(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比7个月,P=0.01)。两组之间Ⅰ期(P=0.429)、Ⅱ期(40个月比30个月,P=0.194)、Ⅲ期(20个月比19个月,P=0.671)的预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相关报道也证实早期胃SRCC预后优于非SRCC[5-7],而进展期胃 SRCC预后较差[5-6,8]。Li等[8]研究发现,进展期胃SRCC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HR=1.496,95%CI:1.212~2.015,P=0.01),而后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HR=1.349,95%CI:1.289~1.412,P<0.001)。这表明进展期胃SRCC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是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我国台湾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819例早期胃癌和2 152例进展期胃癌病人。分析发现SRCC更易复发(26.3%比 18.6%)。与非 SRCC相比,SRCC较易发生腹膜复发(17.2%比 6.9%)及远处淋巴结转移(7.5%比 3.7%)。SRCC 的5年无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 SRCC(28.6%比 35.2%,P=0.041)。SRCC 是胃癌复发的独立影响因子(HR=0.859,95%CI:0.769~0.968,P=0.009)[6]。

综上所述,胃SRCC好发于年轻女性,肿瘤多位于中、下1/3处。早期SRCC多局限于胃黏膜内且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而进展期SRCC通常胃壁弥漫性浸润,易发生淋巴结与远处转移。早期胃SRCC恶性程度较低,一旦发展为进展期胃SRCC,则恶性生物学行为明显升高。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胃SRCC,对病人的生存与预后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缺乏灵敏度,故积极探索内镜特殊检查技术、努力寻找与SRCC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是提高早期SRCC诊断水平的关键。

早期胃SRCC的内镜治疗

根治性胃切除加第1、2站淋巴结清扫术(D2)是胃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研究表明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胃癌采取内镜治疗的效果与胃癌根治术相似。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内镜治疗未分化型(包括SRCC)早期胃癌的适应证扩大为无溃疡、直径≤2 cm肉眼可见的黏膜内癌。

淋巴结转移状态是决定早期胃癌治疗策略的关键指标。为证实早期胃SRCC病人是否可行内镜治疗,很多学者进行早期胃SRCC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分析得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Kang等[9]回顾性分析822例早期胃癌,发现早期胃SRCC淋巴结转移率并不高于分化型胃癌(5.5%比9.0%)。Pyo等[10]分析 1 544例局限于 T1a的胃 SRCC 病人,发现淋巴结转移率为3.8%。肿瘤直径>1.7 cm、隆起型、脉管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Lee等[11]分析652例早期胃SRCC,发现局限于黏膜内、无脉管侵犯且肿瘤直径1 cm的早期胃SRCC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因此推荐这类病人可行内镜黏膜下切除(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一项荟萃分析指出,女性、黏膜下侵犯、脉管侵犯和肿瘤直径>2 cm的早期胃SRCC与淋巴结转移有关[12]。

近期研究发现,胃SRC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中印戒细胞(signet ring cell,SRC)占比有关。Chu 等[13]分析 231 例早期胃癌病人,其中116例为SRCC,115例为混合型SRCC。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16.0%,SRCC淋巴结转移率为6.9%,而混合型SRCC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5.2%,明显高于SRCC。

ESD手术创伤小,完整保留胃的功能,术后康复快、生活质量高。ESD用于早期胃SRCC的治疗已普及。Abe等[14]分析ESD治疗97例早期未分化胃癌(其中77例为胃SRCC)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发现整块切除率高达99.0%,根治性切除率达63.9%。导致非根治性切除的原因主要是黏膜下浸润(19/35)、肿瘤直径>2 cm(14/35)、存在溃疡(9/35)。对根治性切除的46例病人进行生存分析,在76.4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无局部或远处复发,根治性切除后的5年总死亡率为7%,但死亡原因均与胃癌无关。Kim等[15]分析126例行ESD治疗的早期胃SRCC病人,发现根治性切除率为64.3%;边缘阳性是非根治性切除的主要原因,其中27例存在侧缘阳性,6例垂直边缘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是根治性切除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OR=1.05,95%CI:1.015~1.087,P=0.005)。当肿瘤直径>2 cm时,内镜下肿瘤大小低估率显著升高(79.5%比 14.9%,P<0.001)。在 22.3 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仅2例(1.6%)复发,与分化型早期胃癌ESD术后复发率相似。

韩国的最新研究也发现,SRCC具有沿胃黏膜下扩散的特点[16]。在86例病人中,有62例(72.1%)存在黏膜下扩散,扩散的平均距离为 1.13 mm,最远可达 6.00 mm,且黏膜下扩散的范围与原发肿瘤灶大小无关。因此,对于行ESD治疗的早期胃SRCC病人,内镜医师应严格掌握指征,尤其当肿瘤直径>2 cm时,要保证足够的切除范围,以达到切缘阴性。

多项欧美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弥漫性胃癌必须行胃切除手术,因此不推荐早期胃SRCC进行内镜治疗。有关ESD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研究,大多采用日本的胃癌病理分类法。然而,欧美学者普遍采用的Lauren分型或WHO分类与日本分类无一致的对应关系。事实上,日本胃癌病理分类中的未分化型包括Lauren分型的弥漫型和低分化肠型以及WHO分类中的SRCC。

总之,需更多研究来评估早期胃SRCC行内镜治疗的安全性,从而严格掌握内镜治疗的适应证。目前尚缺乏内镜治疗早期未分化癌长期预后的证据,期盼JCOG1009、JCOG1010临床试验结果早日问世。

可切除胃SRCC的手术治疗

目前尚未见早期胃SRCC行内镜治疗的远期临床结果,且由于肿瘤T分期的术前检查准确率差异较大,故多数临床医师更倾向对胃SRCC施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手术治疗胃SRCC需关注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范围。

胃SRCC好发于胃体远端1/3,而非SRCC多发生于胃近端1/3。荟萃分析表明,幽门和胃窦部癌施行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病人的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全胃切除者(55.9%比49.6%),且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胃次全切除术(RR=1.76,95%CI:1.31~2.36,P<0.001)[17]。传统观点认为,胃SRCC分化差,侵袭转移能力强,凡进展期胃SRCC均应施行全胃切除术。但近来研究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观点。Arer等[18]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胃SRCC行部分胃切除安全、有效。该研究共纳入46例胃SRCC,其中26例行全胃切除,20例行胃次全切除,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 42.2%、58.2%(P=0.417)。

与肠型胃癌相比,弥漫型胃癌转移至第3站淋巴结的发生率较高。迄今,将D2胃癌根治术作为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已达成普遍共识。但有学者认为对于有较高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弥漫型胃癌或胃SRCC病人,施行D3淋巴结清扫术与D2术相比,可望进一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19]。

胃SRCC辅助化疗与新辅助化疗

一、辅助化疗

随着ACTS-GC、CLASSIC研究结果相继问世,胃癌根治术后续贯S-1单药或Xelox双药作为辅助化疗方案已纳入多个亚洲国家胃癌诊疗指南。但较少研究针对病理类型进行亚组分析。ACTS-GC研究结果表明,分化型或未分化型胃癌均能从S-1单药治疗中获益。但另有研究表明胃SRCC具有化学耐药性。Chen等[20]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癌病人行辅助化疗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991例R0切除术后的胃癌病人,其中141例为SRCC,196例为混合型SRCC。分析发现SRCC病人并不能从化疗中获益,单纯手术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median disease free survival,mDFS)10.1 个月,奥沙利铂化疗组 15.1 个月,多西他赛组18个月(P>0.05);而辅助化疗却能明显改善混合型SRCC病人的预后。上述3组 mDFS 分别为 8.6、29.9、50.1 个月(P<0.05),多西他赛组显著优于奥沙利铂组。Shu等[21]发现辅助化疗可使胃非SRCC病人生存获益,而对胃SRCC病人预后的差异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约25%的胃SRCC病人肿瘤组织可出现CLDN18-ARHGAP26/6基因融合,而存在该基因融合的病人难以从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化疗中获益。这与体外表达CLDN18-ARHGAP26细胞株化疗耐药的实验性研究结果一致。

辅助化疗策略可显著改善胃非SRCC病人生存,而对胃SRCC病人的疗效尚不明确。由于混合型胃SRCC病人也可从化疗中获益,因此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分析,确定肿瘤组织中SRC比例,可合理地指导胃癌辅助化疗。但仍需开展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胃SRCC病人的化疗疗效。

二、新辅助化疗

基于FLOT4临床试验,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推荐基于氟尿嘧啶的 FLOT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方案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胃SR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因此部分学者对胃SRCC的NAC进行研究。Heger等[22]分析310例cT3/4的食管胃结合部SRCC病人,其中192例接受NAC,另118例作为对照。结果发现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的pT4(23.9%比35.6%,P=0.035)、pN0(28.3%比 12.5%,P<0.001)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NAC可实现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76%比 60.7%,P=0.010),并带来生存获益(中位总生存时间28.5 个月比 14.9 个月,P<0.001)。但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法国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临床协作组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23],分析1997年至2010年间的924例进展期胃SRCC病人,其中有18.5%接受NAC。结果发现NAC组中位生存时间较短(12.8 个月比 14.0 个月,P=0.043),NAC 组与直接手术组的R0 切除率相似(62.3%比 65.9%,P=0.222)。此外,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的pT、pN、淋巴结平均清扫数及肿瘤p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NAC并不能使SRCC降期。另一项纳入723例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人的回顾性分析[24]也发现,SRCC 对 NAC 的反应率低(16.7%比 28.9%,P<0.001)。传统NAC方案通常包括铂类和氟尿嘧啶类。有发现,以紫杉醇为基础的围术期化疗方案可实现进展期胃SRCC病人80%R0切除率,中位生存时间达40.8个月。但该研究样本量较小,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25]。Li等[26]分析36例NAC后手术病人与108例直接手术病人的预后。配对临床病理特征后发现,NAC未能提高R0手术切除率(88.9%比86.1%)。虽然 NAC 组 pT 达到部分降期(T113.9%比 0,P=0.039),但两组在pN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C并未提高胃SRCC病人5年生存率(50%比65%,P=0.235)。考虑到NAC的毒副反应及其对NAC灵敏度较低,且存在化疗期间肿瘤进展的可能,故推荐对于可切除胃SRCC,先行手术治疗续贯术后化疗。

目前,对于胃SRCC病人,开展NAC抑或辅助化疗孰优孰劣尚不明确。一项针对胃SRCC病人进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NCT01717924)正在进行中。期待更多相关的研究结果为选择胃SRCC最佳治疗策略提供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

胃SRCC的放、化疗

有关新辅助放、化疗对胃SRCC病人疗效的报道尚不多见。Charalampakis等[27]发现,围术期放、化疗的反应程度与肿瘤组织中SRC比例相关。该研究共纳入107例进展期胃癌病人。发现SRCC病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 率低于非 SRCC(11%比 36%,P=0.004),且SRC比例与肿瘤退缩分级相关。SRC占比越高,PCR越低(P=0.03)。因此,制定治疗方案前明确肿瘤病理类型及SRC比例尤为重要。

INT-0116试验证实术后放、化疗可显著延长胃癌病人的生存。近期,Smalley等[28]公布其临床研究10年随访结果,并进行性别、Lauren分型等亚组分析。结果证实弥漫型或女性胃癌病人不能从术后放、化疗中获益。其原因可能与女性病人中弥漫型胃癌居多(56%)有关。ARTIST研究[29]也发现,病人有无淋巴结转移(3 年 DFS:76%比 72%,P=0.04)或是否为肠型胃癌(3 年 DFS:94%比 83%,P=0.01)与能否从放、化疗中获益直接相关。对于弥漫型胃癌,与化疗相比,放疗联合化疗并未改善预后(P>0.05)。近期一项基于SEER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经临床病理特征配对后,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并未显著改善胃SRCC病人预后(P>0.05),而放疗则可延长进展期胃 SRCC 病人生存(HR=0.778,95%CI:0.644~0.940,P=0.009)[30]。鉴于目前对胃SRCC放、化疗有限的研究报告,结论尚有争议,因而期待更多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进一步阐明。

晚期胃SRCC的治疗

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低,很多病人就诊时已属晚期,错失最佳手术时机。目前,针对晚期胃癌的治疗已基本达成共识,应首先采取以化疗为主的转化治疗,并视疗效决定是否实施手术。Lemoine等[31]研究203例接受一线化疗、不可切除的晚期胃癌病人,其中57例为SRCC。分析发现68.4%的晚期胃SRCC病人伴有腹膜转移。胃SRCC组对化疗的客观反应率明显低于胃非 SRCC(5.3%比 28.1%,P<0.001)。其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5.6个月,而胃非SRCC可达 9.4个月(P=0.008)。Mariette 等[32]研究发现,与单纯化疗相比,姑息手术可提高晚期胃癌病人的生存期(11.9个月比 8.5个月,P<0.001),但并不能使伴有腹膜转移的晚期胃SRCC病人获益(P>0.05)。Pernot等[33]发现多西他赛+氟尿嘧啶+奥沙利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SRCC,可获得较高的反应率(66.1%),26例成功施行转化手术治疗,中位生存时间达26.2个月。研究发现,胃SRCC易发生腹膜转移,建议开展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来预防或治疗SRCC腹膜转移。治疗性HIPEC可改善伴有腹膜转移或脱落细胞学阳性病人的生存[34]。Hotopp等[35]报道一组26例伴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发现应用FLOT(氟尿嘧啶+四氢叶酸+奥沙利铂+多西他赛)+细胞减灭术+HIPEC+FLOT治疗模式可使伴腹膜转移的胃癌病人总生存时间延长至17个月,而采用传统治疗仅6个月。但亚组分析显示,相比于胃SRCC病人,胃腺癌病人总生存时间更长。此外,通过构建评估生存获益的术前评分系统,发现女性胃SRCC病人并未从FLOT+细胞减灭术+HIPEC+FLOT治疗模式中获益,因此对女性胃SRCC病人不作推荐。继续探索晚期胃癌有效的治疗方案,以进一步延长病人生存。随着分子肿瘤生物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分子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也成为胃癌综合治疗的热点。期待更合理的综合治疗策略,为晚期胃SRCC病人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回顾性内镜淋巴结
回顾性临床研究的特点
手外伤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重症监护室中合并肥胖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基于MIMIC-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