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路径探析

2021-12-04陈逸平王晓春张小军李楠

绿色中国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普协同职业院校

陈逸平 王晓春 张小军 李楠

摘 要: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是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产生的新型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模式。其特点包括国家引导性、绿色生态性、优势互补性和协同创新性,其意义是有利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聚合力,有利于高校生态文明学科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发展。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路径体系涵盖协同创新机构路径、职业教育科普路径、实践教育基地路径和职教师资培养路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特点意义;路径体系

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内涵

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是指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发挥各自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能力优势,整合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优势互补,协同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和技术服务的新范式。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是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产生的新型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模式。构建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路径体系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2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推动高等学校充分汇聚现有资源,广泛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创新力量,发挥引导和聚集作用,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跨界式的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优势。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支持生态文明领域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一批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机构,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特点

一是国家引导性。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依托国家协同创新政策引导,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集聚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突破原有制度性约束,构建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新模式与新机制,通过国家协同创新机制安排,推动生态文明知识创新、生态建設技术创新、生态文明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开展。二是绿色生态性。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技术服务为重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节约集约利用和循环高效使用自然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提高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集成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达到新高度,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乡村。三是优势互补性。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由高校牵头,充分发挥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各自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优势资源,在队伍组建、机制协同、资源共享、学生培养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汇聚区域内行业、职业院校、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服务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协同创新性。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以生态文明知识增值和生态建设技术服务为核心,充分利用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相关研究机构的优势资源,有效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无形壁垒,有效汇聚创新各方资源和要素,充分释放创新要素活力,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生态建设领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实现生态建设领域大跨度整合创新。

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

职业院校牵头成立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建立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相关研究机构等多主体协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机制,搭建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载体,有效释放人才、资源等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要素的活力,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区域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区域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区域生态文明综合集成创新能力,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传统能源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有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聚合力

职业院校牵头成立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有效整合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相关研究机构等各方优势资源,实现各个创新主体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系统匹配最优。通过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集成各类生态文明优势资源,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优势资源集成与创新要素衔接,在争取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协同创新,发挥多方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主动性,形成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协同创新共建机制,实现队伍组建、机制协同、资源共享、学生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通过生态文明知识创造主体和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系统叠加效用,加速生态建设技术推广应用和绿色产业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服务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聚合力。

有利于高校生态文明学科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发展

职业院校牵头成立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有利于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突破高校内外部的科研壁垒,促进形成流动性、开放式生态文明协同创新组织,加快区域生态建设创新要素的汇聚和融合,开展生态文明科学研究、产出生态文明原创性成果,加强生态文明知识创新和绿色技术服务,转变高校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促进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技术技能的条理化、规范化,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构建面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加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步伐,实现生态文明知识创新的价值,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协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从而解决高等教育、生态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技术服务结合不紧密,生态建设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分散、封闭和低效等问题。

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路径体系

协同创新机构路径

一是前期调研论证。由职业院校牵头开展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调研,重点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级林业单位、环保部门、各地区中职学校、本科院校通力调研,讨论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问题,加强协同顶层规划,推进创新体制改革,汇聚现有生态建设资源,确定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方向,选择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模式,组建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体,形成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整体建设方案,为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机构组建营造良好氛围,奠定生态文明协同创新新机制和新优势。职业院校各职能部门、相关二级学院积极配合具体调研论证工作。

二是成立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机构。由职业院校牵头成立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中心,吸纳区域生态文明领域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等各层次顶级的科研人员,形成结构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鼓励自主创新、团队协作,营造宽容、轻松、健康、积极奋进的学术氛围和文化环境,加强协同创新和强强联合,促进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通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生态文明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打造区域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高地。

职业教育科普路径

一是协同编写科普教材。集聚职业院校、林业单位、环保部门、相关研究机构等优势资源,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贴近公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态文明科普教材编写原则,协同编写中高职贯通的生态文明科普教材。紧跟生态文明发展和生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理论联系实践,增强科普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层次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普及生态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把科学普及与能力提高相结合,不断提高师生和基层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科学素质,增强科普教材的规范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促进生态文明科普工作向纵深发展。[2]

二是协同创新科普宣传。职业院校紧密联系林业单位、环保部门、相关研究机构等,协同创新基层生态文明和生态技术科普宣传方式,组织科研团队成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乡村等进行生态文明和生态技术科普宣讲,向广大基层群众、中小学师生、企业职工、村民等发放《绿色生活小常识》、《环保小常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挂图及環保袋等宣传品。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新生态文明科普宣传方式,丰富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内容,开辟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等特点的生态文明网络科普新途径和新形式,引导社会公众增强生态文明理念,了解生态文明科技动态,分享生态文明科普资源。[3]

实践教育基地路径

一是协同共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在职业院校协同共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再就业培训为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大学生实践教育计划,合理设置实践教育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协同共享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和实验实训设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多主体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功能,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协同实现人才培养与生态需求的无缝对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才培养的基地化和多元化,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4]二是协同共建科技骨干实践教育基地。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教集团,在职业院校协同共建生态文明科技骨干实践教育基地,面向基层林业企业、自然保护区、环保单位等开展中青年科技骨干和职工培训,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形成校企联合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机制;加强优势资源集成与创新要素衔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为基层林业企业、自然保护区、环保单位等生态建设单位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服务区域内生态文明建设。

职教师资培养路径

一是协同共建职教师资培养基地。生态文明职教师资培养既是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智力增长点,也是农林、生态职业院校建设“双高计划”院校的重要抓手之一。组织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进基层林业企业、自然保护区、环保单位等进行挂职锻炼和短期培训,整合校企优质生态文明和生态技术教育资源,开展全方位职教师资培养合作,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新模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生态文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实践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提高生态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协同搭建职教师资服务平台。职业院校与基层林业企业、自然保护区、环保单位等协同搭建职教师资服务平台,组织优秀师资到全省各有关林区、保护区开展生态文明讲座,在全省各职业院校和林区、保护区进行巡回演讲报告,举办高级别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论坛,加强中青年教师生态建设领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组织机制。

结束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是伴随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产生的新型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新时代职业院校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与技术服务的路径体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过程,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聚合力,推动高校生态文明学科建设和生态技术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玲、周璇.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创新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5, (06):33-35.

[2] 沈阳市科学技术协会. 编写社区科普教材必须坚持“四性”原则[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2008:287-291.

[3] 郑博文. 新媒体时代,创新的科普传播方式[EB/OL].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http://www.cqast.cn/htm/2018-10/16/content_50095082.htm.2018-10-16.

[4] 高原、王土央. 校企协同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 (29):192.

第一作者简介: 陈逸平(1963—),男,甘肃天水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科普协同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