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大型原创杂技剧《铁道英雄》的艺术创新

2021-12-04杨洪生

人文天下 2021年7期
关键词:铁道杂技剧目

■ 杨洪生

随着人们对杂技艺术审美情趣的变化,杂技剧创作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2018年以来,全国涌现出《渡江侦察记》《战上海》《英雄之城》《英雄虎胆》等多部优秀剧目。这些剧目虽初步改变了杂技剧“苦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局面,但大多数剧目仍然存在故事相对简单、人物形象较为扁平等问题。

山东省杂技团创作演出的大型原创杂技剧《铁道英雄》通过艺术创新,突破杂技艺术没有对白、不能用常规方法叙事的自身局限,实现了“技”与“剧”的完美融合,成为山东舞台艺术的又一精品力作,也成为全国杂技剧关注的焦点。该剧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鲁南铁道游击队、鲁南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真实历史为基础,以枣庄铁道游击队长老铁与地下交通员凤兰的英雄事迹与爱情故事为线索,通过老铁、凤兰、矿工大赵、火车司机老孙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解码红色文化,凸显民族大义,在舞台上塑造了产业工人抗日英雄群像,讲述了家国情怀。

一、题材故事的艺术再造

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家喻户晓,从小说到戏曲,从影视再到舞剧,脱胎于这个故事的文艺作品众多,不少作品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大众耳熟能详的文艺经典。这些作品基本以小说《铁道游击队》内容为蓝本,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歌颂了齐鲁儿女众志成城、抵御外辱的斗争历程。那么,以杂技剧形式将这个题材搬上舞台,是否还有可看性,如何避免同质化创作、实现小说改编的创新发展,这些是改编成杂技剧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山东省杂技团将杂技剧《铁道英雄》缩龙成寸、拨冗取魂,不是对已有文艺作品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合理剪裁,以新的人物、新的故事、新的视角赋予老故事新内涵,再现原作的主旨精神,使观众能够在全新的艺术形象里感受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表现形式的创新创造

杂技剧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成熟,多年以来,一直受困于如何达到“技”与“剧”的平衡。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杂技技巧展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代观众的欣赏需求。如果按照传统杂技剧的创作模式,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肢体语言演绎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存在技与剧“两张皮”的风险。杂技剧《铁道英雄》最大的亮点就是根据戏剧情境对传统杂技技艺进行创造性建构,创造了很多新的杂技语言、杂技道具。剧目把“故事为杂技服务”转化为“杂技为故事服务”,杂技技巧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表演,而是展示斗争场景、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老铁和凤兰在U 形绳上的绵绵情意令人陶醉,凤兰被缚船杆时的挣扎令人悲愤,老铁等人合力对高坡的冲击令人震撼,等等,杂技技艺此时都被赋予了情感表达。

在杂技剧《铁道英雄》里,表演不再是平面的,整个舞台演出是垂直的、立体的,演员既有水平方向的表演,也有垂直方向的表演,共同交织成立体画面。该剧将垂直运动作为一种主要运动方式,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垂直运动美学特征。借助威亚,老铁带领着游击队员从天而降,手持大刀与敌人拼杀,救出了凤兰,游击队员从天而降,救民于水火,行天地之道义;扒飞车段落,游击队员在行进的火车上翻腾跳跃,缴获战利品满载而归,展现出铁道英雄的高超武艺和英勇气概。

三、舞台呈现的虚实平衡

杂技剧《铁道英雄》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实现了“舞台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平衡,实现了杂技艺术本体与舞台科技含量、剧目内容表现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完美融合。鲁南铁道游击队作为产业工人抗战的代表,与铁路、煤矿有着天然的联系,主创团队充分挖掘铁道游击队的代表性意象——铁道,通过解构与重构,利用枕木和铁轨搭建出一个立体的、伸展向上的环形铁道,1:1仿真制作的火车呈现在舞台上,以黑、白、灰为主色调凸显了舞台的凝重感。全剧构建的多层舞台空间,再现了铁道英雄的作战智慧;工业风格的设计,不但契合产业工人抗日的主题,还隐喻了以铁道英雄为代表的中华儿女钢铁般的意志。整个舞台视觉效果震撼而不华丽,大气而不浮夸,沉浸式的舞台效果不但没有掩盖演员的表演,反而强化了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人物形象的立体丰满

凡是成功的剧目,都离不开经典人物的塑造。从李二嫂到红嫂,从冯大娘到海棠,一个个经典人物支撑着戏剧情节。杂技剧《铁道英雄》将戏剧性冲突融入到以凤兰为代表的具体的人物行动逻辑中,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时代的多重关系中,赋予抗战主题以深刻的内涵。

同海棠一样,凤兰本是生活在铁道边的一名普通妇女,在日寇横行的艰难岁月里,她和调皮可爱的儿子过着属于自己的小日子。凤兰偶然救下了受伤的革命者老铁,在共同抗击敌人的过程中,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情。在一次行动中,为了保护同志,凤兰被敌人逮捕,并失去了自己最爱的儿子,这也促使她最终走向革命的道路,从普通妇女转变为革命者。在该剧中,为了塑造凤兰丰满的人物形象,采用了很多“技”来为人物刻画和剧情进展服务,这些尝试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编导将情感灌注到人物的动作之中,将杂技动作变得更富有感情,也更有意味,如U 形绳上情人间的缠绵、船杆上作为母亲的挣扎;另一方面,在空间调度上,编导有意将凤兰失去儿子的场面置于舞台的最前端,如此观众便能看到演员的痛苦表情,克服了舞台的距离问题,最大程度地呈现面部表情以表达人物情感。

五、艺术精品的品牌打造

山东省杂技团在市场化方面一直走在全省文艺院团前列,每年都有大量的商演。与之前单一剧目的商演不同,大型红色题材剧目能否走市场化道路一直为大家所担心。不同于歌剧《沂蒙山》的巡演模式,杂技剧《铁道英雄》探索的是驻场演出模式,该剧充分发挥作品主题鲜明的题材优势,吸引更多党员干部、普通群众走进剧场,感悟红色文化;充分发挥杂技艺术险、难、奇、谐的特点,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每场爆满且没有赠票现象,从文化主管部门到各兄弟单位,大家都踊跃购票,而且广大市民的观看意愿也非常强烈。

杂技剧《铁道英雄》实现了重大主题性创作的双效统一,在充分发挥文艺精品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重大提升。后期,创作主体还会逐步探索文旅融合、文创开发的发展模式,开发铁道英雄主题文创产品,推动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红色经济共同繁荣。

结语

杂技剧《铁道英雄》是山东省杂技剧创作的里程碑,虽然其在舞美制作、服装造型和新杂技语汇创造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其在创作过程中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把握时代要求、坚持守正创新,最终形成的创作范式和创作精神,为山东杂技艺术乃至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铁道杂技剧目
铁道小卫士
舞台剧目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荷兰咖啡吧里奇妙的“空中铁道”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老鼠演杂技
跟着铁道达人微旅行探访台湾最美车站
小铁道游击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