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慰藉“雨衣爸爸”的心

2021-12-04周旭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5期
关键词:雨衣心理咨询灾难

文/周旭

在心理健康领域,通过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尽快制定监管准入标准,支撑专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7月27日,郑州地铁五号线沙口路站前,陆续有市民自发献花。这一天,距离这个城市遭遇500年一遇的暴雨刚好过去一周,也是中国人纪念逝者的“头七”。

在网上盛传的图片里,有一个异常醒目的身影——“雨衣爸爸”,他呆坐在关闭的地铁安全门前的台阶上,他身边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上挂着一张牌子:妞妞,爸爸还想接你回家。

这一幕看哭了很多人。也有人不解,那天分明阳光普照,为何他还要身披雨衣?甚至也有人怀疑,这年头了,谁还骑自行车接孩子?

而这些看似反常的举动背后,其实都透露着一个大家忽略的信息,这是丧失亲人后的应激反应。而“雨衣爸爸”很可能正在经历着PTSD。

有消息称,截至8月2日12点,此次“7·20”特大洪涝灾害已致302人遇难,50人失踪。对于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尤其是在灾难中中断了与亲人情感连接的人们,他们内心有着深刻的创伤体验,和“雨衣爸爸”一样,亟待科学的心理干预。

心理辅导要讲时宜

PTSD也叫作创伤后应激障碍。它是指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

其中,重大的创伤事件是PTSD发病的基本条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期性。而往往PTSD的发生会出现在创伤事件发生后的1~6个月后,这是由于人在面对威胁自身的事件时,需要率先调动所有自身资源处理当下的困境,因此情感的冲击会被暂时压抑起来。

当现实因素处理完毕后,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情绪,不会消失,必然需要被处理。可一旦这些情感冲击力太强,超出了当事人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就会以“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雨衣爸爸身披雨衣,其实就表现出了“回到事发当天的大雨情景中,需要雨衣避难”的创伤性再体验的症状。这背后其实透露出这位父亲深深的自责,如果当天把雨衣穿上,是不是就可能挽救生命?这里的雨衣其实只是一个救援工具的表现形式,它的背后透露着“如果当时的救援能够再到位一些,孩子就不会遇难”的假设性心理诉求。

而那辆充满岁月痕迹的自行车,就是他反复回忆和女儿的过去,拒绝接受女儿离开的“极力回避与创伤经历有关的事件或情境,希望回到以前”的防御功能。

对于这些异常的举动,如果没有被当事人自身觉察到不对劲,甚至持续性地体现在生活中,就会让人陷入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灾后心理干预和应急救援不同,并非“越早越好”,而是要讲究时宜。受害人在遭遇灾难初期,还处在“惊魂未定”时期,情绪、意识都没有恢复,心理可能处在全面崩溃的边缘,完全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灾后干预中的一个重要方法——“灾难重现”,这几乎是每一种灾后心理干预都要用到的方法。因此,一定要等到受害人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才能进行心理干预。

一般来说,灾难发生后,幸存者自身会产生一种“幸存反应”,这种反应会对大脑产生防御措施,即在创伤回忆和逃避回忆两者之间摇摆不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摇摆的摆幅会越来越小,70%~75%的人最后会自动恢复,这便是“幸存反应”中的自我保护功能——自动痊愈,因此,心理辅导师不仅要把握好心理介入的时间,还要把握好心理介入的程度,就像那句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

近年来,大量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人类在面对外部威胁的时候,集群本能会被激活,其行为表现为个体对社群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因此,在重大灾难之后的心理复愈过程中,社区干预非常关键。这里的社区是指在特定地域被个体成员认同的社会群体,其成员可以从这种对群体的认同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可以从群体应对机制中获得支持和力量。

当然,根据受害者的PTSD程度,也可尝试运用药物来改善睡眠、稳定情绪,或用于其他对症的处理。

43万数据显示,我国有1.9亿人需要心理干预治疗,但心理咨询师缺口却高达43 万。

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雨衣爸爸”的行为引起了全网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灾后重建心理工作者的讨论。然而,如何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援助?谁来组织、如何执行、采用哪种干预方法?目前尚缺少灾后心理干预的体系和规范。此外,北京有爱心理咨询服务公司在灾后连续一周开设了针对河南暴雨的线上辅导直播,但面对众多的一对一辅导需求,心理咨询师严重不够。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就代表提出的《关于改善和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建议》的答复中回应:2019年和2020年,中央财政分别补助每省(区、市)400万元、500万元,支持各地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同时,鼓励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通过向社会心理机构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推动各地区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指导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不久后,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发布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主要职责》,标志着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正式设立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这一权威机构,以此来推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政策宣传和心理健康科普工作实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开发心理健康科普信息。

不过,体系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想达到欧美电影里“没事就找心理师唠嗑”的场景,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要重视心理干预方面的立法和运作机制,在灾难救援体系当中,应该把心理救助整合其中。建议进行心理干预方面的立法,从法律上确定心理干预的必要性。加快完善和落实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经费和措施上提供保证,并提供积极治疗,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

其次,加大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力度,加强心理辅导的科学研究,通过重大公卫专项,支持中西部省份开展心理科、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加强专家、专职、兼职队伍建设及后备人才培养,逐步建立一支国家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再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教工作,建立心理健康宣传的长效机制,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意识。作为我国健康科普的主力军,公立医院应加大在其公众号、官网等平台的心理健康宣教力度,社会心理咨询团体和个人,也应该注重公益性的科普活动。

最后,强烈呼吁相关部门尽早出台心理行业尤其是心理援建工作者的资质认证办法,以防止社会上的不良心理辅导机构浑水摸鱼,牟取暴利,在误导有需求的来访者的同时,败坏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名声。

猜你喜欢

雨衣心理咨询灾难
雷击灾难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雨衣(外一首)
充气雨衣
多找几个名字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不湿鞋的雨衣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