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辰生:祖国文物守护人

2021-12-04--李

晚晴 2021年6期
关键词:郑振铎四合院文物

文 --李 扬

追随郑振铎,“把保护搞好,把政策搞好”

“平生只做一件事”的谢辰生先生,从何时开始与文物结缘?这要从1946年说起。那一年,24岁的谢辰生跟随大哥史学家谢国桢来到上海为北方大学购书,文物专家徐森玉设宴款待。席间,郑振铎先生谈及自己手头工作繁多,急需人手协助,徐森玉当即就把谢辰生推荐给郑振铎,商定第二天就投入工作,协助郑振铎进行战时文物的清理工作,并参与徐森玉主持的《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编制。自小就喜欢文史和文物的谢辰生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由此,正式走上了文物研究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郑振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赴京上任,他把自己的秘书谢辰生叫来北京,说:“你搞文保工作吧,这事比研究更重要。”当时,谢辰生一心想走研究之路,郑振铎说:“文物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

郑振铎还告诉他:“一定要把保护搞好,把政策搞好。”这些话仿佛是照亮前路的明灯,谢辰生牢牢记在了心中,“是郑振铎先生给我这辈子定在了文物事业上。到现在为止,我也是在执行他交给我的任务。”

郑振铎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起草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物保护法令。“现在最要紧的问题是斩断魔爪,不能再让文物大量外流。”郑振铎如是说。

年轻的谢辰生最初对文物法规一无所知,郑振铎手把手教他,将大量古今中外的材料交给他参考,告诉他法律的精神是什么。就这样,在郑振铎、王冶秋、裴文中等人的指导和帮助下,谢辰生开始起草新中国第一批文物保护的政令法规。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第一批保护文物的法规。法令颁布后,文物大规模外流的情况很快得到遏制。这标志着过去听任中国珍贵文物大量外流的时代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文物被破坏、被盗掘、被走私的历史结束了。

执笔立法,为文物事业建章立制

有人说,谢辰生的人生经历就是半部新中国文物保护立法史,这话一点都不为过。新中国第一批保护文物的法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文物工作的法令条例,几乎都是他参加起草或主要起草的。

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纠正过往的偏差,迫切需要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律。因此文物局开始起草《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由谢辰生执笔,前后写了11稿,历时一年多,终于在1960年11月17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条例》第一次提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

北京古观象台的保留,也是谢老至今津津乐道的。1968年,北京准备兴建中国第一条地铁,正好要从一座500年历史的古观象台底下穿过,按计划,施工单位要把观象台拆掉移放到他处保存,谢辰生和罗哲文两人思来想去,最后还是给周总理写了报告,希望这座明清两代进行天文观测的观象台能够原址保护。周总理看后,立即批示“这个天文台不要拆”,还批了一大笔经费,让地铁绕道。

1977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开始组织制定《文物保护法》,谢辰生作为主要起草人开始着手起草这部重要的法律。这部法律的起草历经5年,数易其稿,最终于1982年公布实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还提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加以保护”。这部法律成为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文物工作的根本大法。

奔走疾呼,热血丹心护古城

1995年,谢辰生从国家文物局顾问的岗位上离休,此时他年过古稀,并查出身患癌症。而恰恰这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却四处告急,每一道拆迁令,每一条胡同的命运,都牵动他的心,使他无法停下脚步。

2000年,在危旧房改造中,一片片老城胡同在推土机的轰鸣中消失,令文保界扼腕痛惜。2002年,他和郑孝燮、侯仁之、张开济、吴良镛、罗哲文等25位老专家一起致信中央领导,紧急呼吁“立即停止二环路以内所有成片的拆迁工作”。2003年3月,谢辰生又两度因四合院的保护问题致信北京市领导,他写道:“四合院是古城的细胞,毁掉四合院,古城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同年8月,心急如焚的谢辰生再度提笔,写信给中央领导,表达对北京旧城改造的忧虑,呼吁尽快出台措施对四合院严加保护,禁止拆除,并写道:“今后我只要有三寸气在,仍将继续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而努力奋斗,向一切危害我们党的事业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不懈的斗争。”最终,国家领导人在谢辰生来信上就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保护作出重要批示,大规模拆除被喊停。也正因此,北京制定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原则,并对保护“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做出具体规定。可以说,正是在谢辰生和一批文保专家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旧城改造从此走上了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优先的道路。

老城改造每到关键时刻,都会听到谢老的声音。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这样评价他:“在一次次呼吁、一封封上书中,许多文化遗迹、名城街区得以存世保全、传承后代,许多错误做法得以及时纠正、惠及后人。”

那些年,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会向他求助,他家的电话也几乎成了民间“文保热线”。2013年,当他听说始建于隋唐、有1500年历史的陕西韩城古城正遭到破坏,要打造旅游景观,他对此感到非常气愤。紧要关头,谢辰生紧急请求建设部叫停这种破坏。他又致信中央领导,呼吁必须制止盲目重建古城。最终,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批示,支持了他的意见。“可以说,我们打了个大胜仗。”老先生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时至今日,谢老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听到祖国慰问团唱的一句歌词:“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乡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在他心目中,文物就是家门前的那棵“老松树”,是他永远的“乡愁”,让他愿意倾毕生之力为之奋斗,为之守护。

猜你喜欢

郑振铎四合院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The beauty of quadrangle courtyards美丽的四合院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郑振铎炒股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四合院下的宝藏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