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环境审计研究

2021-12-03王晓瑜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王晓瑜

摘 要:生态环境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愈发的重要,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也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审计的出现和发展。本文基于对生态环境审计资料的研读和分析,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该地区生态环境审计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审计;生态问责机制

一、生态环境审计理论概述

生态环境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及企业等被审计单位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方面进行评价、审查和监督,主要包括资金的管理利用、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管理和项目四个方面。它是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具备监控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职能,和内部审计有相似之处,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又具备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生态环境审计是随着环境审计理论的不断深化,在生态领域衍生的产物。生态环境审计的实质是从环境管理到生态管理的范式转变,作为生态管理框架下的管理工具,也是在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环境治理工具[1]。学界关于生态环境审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启蒙阶段,多以西方生态环境审计理论作为立论基础。就像英国学者汤姆·森(Thomson)所认为:“生态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态环境审计这种评估过程,可以确定环境控制系统是否达到了组织法律的及内部的环境目标和要求,并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审计是对政府政策和企业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约束他们在环境问题和资源消耗上的行为”。我国生态环境审计起步相对于国外来说比较晚,虽近些年有所发展和进步,但和国外的生态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区别和落后性。

(一)生态问责机制

日本的生态问责机制比较健全,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环境审计机制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等行之有效的问责机制。日本的环境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社会中介机构是日本环境审计主体的核心力量。韩国的生态问责制也比较健全,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审计机制、环境纠纷调整制度和环境诉讼机制,韩国生态问责制主体的涉及范围比较广,包括国会、检察院、行政机关内部、社会公众、媒体监督等。韩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为生态问责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新加坡作为生态环境质量全球领先的国家,主要得益于它完備的生态问责机制和高度的法制化相结合,法律制裁为生态问责机制的平稳有效运行提供法律保障。其问责主体主要包括议会、法制、行政机关内部、反对党、公众,以及非政府环保组织问责等,并且形成了环境违法制裁体系,坚持“轻罪重罚”的理念,同时还有社会公众及媒体的监督,使得新加坡的生态问责机制实施效果十分显著[2]。

相比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较为完善的生态问责机制和法律体系,中国的生态问责机制起步较晚,2006年出台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成为我国生态问责制发展的起点。我国在生态问责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相对较多:(1)政府只注重命令权、监督权、处分权等权力,而忽视追究自身失责行为,恰恰我国政府忽视的就是生态问责制的核心内容;(2)缺乏社会公众参与生态问责多样化的平台和渠道,我国不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还是工作决定大多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公众的参与度与国外相比较低,大多流于形式,影响力度很弱;(3)我国生态问责机制的构建并不完善,可依靠的法律法规较少,环境保护的生态体系不太完善。

(二)生态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

我国目前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但仍不完善,并未具体明确审计机关或机构在生态环境审计过程中具体应实施的工作内容、范围以及责任等,法律法规仅仅局限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或审计方面,但真正明确生态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确十分缺乏,使得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充足的依据和标准。

国外拥有比较完善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体系,更有具体条款作为生态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衡量标准。例如,加拿大《联邦审计长法》的出台,明确要求设立联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员;《加拿大审计长法》的出台,规定了专员任命的条件与职责,同时规定政府要定期制作和更新可持续发展规划。这都为加拿大的生态环境审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保障[3]。

(三)审计主体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审计的主体是以政府生态环境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在生态环境审计实践的过程中参与度极低,发挥作用也极少,甚至都未起到辅助作用。企业过分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更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因而企业并不愿意设立内部生态环境审计。这使得我国单一的以政府审计为主的生态环境审计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效果,并不能真正起到生态环境审计的防范作用[4]。

国外生态环境审计主体除了政府审计外,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也会开展环境审计项目。企业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合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在社会审计方面,建立了注册环境审计师制度,使得更多的社会审计人员或审计组织参与到生态环境审计的工作中。

(四)审计范围

我国的生态环境审计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和落实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近几年,对于国家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审计有所侧重,审计工作以事后审计为主,项目建设前关于生态问题的事前预测关注度不够,建设过程中的事中监督工作也不到位。总体来说,是对生态环境审计的意识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国外生态环境审计的涉及范围比较广,不单将生态环境审计的关注点置于环境保护资金管理和使用,更关注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订;也并不局限于传统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审查和监督,更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生物多样性、空气质量、水质量等多方面的绩效审计。

(五)审计人员的专业性

生态环境审计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复杂、多样。对审计人员的综合性知识和专业性能力相比传统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由于生态环境审计起步较晚,该领域人员大多是由传统财务会计方面的人才组成,缺乏生态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生态环境审计的工作实践中,环境知识的缺乏将成为审计工作最大的障碍,即使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协助也会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审计结果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国外由于生态环境审计发展时间长,因此有比较完善的综合性人才的审计队伍。例如,加拿大的生态环境审计机构人员包括会计师、审计师、律师、环境专家、经济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多种行业的人才,组成了跨行业、多行业、综合性的审计合作机构,大大提高了在生态环境审计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5]。

总之,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审计是以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强调事后监督,生态审计本身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当前,我国正在探索和实践国家环境治理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等多种生态环境审计措施,有助于形成多元化的生态审计工作格局,融合财政审计、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与使用、项目环保制度、领导干部生态履责等方面[6]。

近年来,国家大力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观念。尽管生态环境审计没有像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那样被明确划分出来,但筆者认为,生态环境审计应当成为独立于三者之外的新类别审计,它不应仅仅附属于三者中任何一类审计。政府生态环境审计项目包括对各级组织或地域对环保法规的执行,环保资源分配的合理有效,环境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等多个方面。但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同样也需要内部生态环境审计,其中包括检查发现危害环保的主要问题,反映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信息,评价遵守环境政策及法规的情况,以及审查环保管理系统和有关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有效,并且反映其薄弱环节和失控问题等审计要点[7]。同时,生态环境审计需要外部的审计机构依法接受委托进行相关审计,即社会生态环境审计,评价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会计信息、环保成本及其负债的公允、环境报告和有关信息的真实和可靠。而且,生态环境审计中存在许多专业技术问题,需要外部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参与,特别是注册环境审计师。因此,生态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政府、组织或企业内部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生态环境审计也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于审计的任何分类。

二、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部,北邻京津冀,与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暖温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后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加之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同时,黄河三角洲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后备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山东已探明储量的矿产种类有81种,而该地区就有40多种。其最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油气资源,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发现(石油约50亿吨,天然气约560亿立方米)促进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除湿地和油气资源外还有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立方米)、地热、岩盐、煤等自然资源,该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8]。黄河三角洲地区靠海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条件差,城市发展较晚,加之由于黄河冲击而每年不断新增的土地,形成距海越近越地广人稀的现状。但黄河三角洲部分县区经济发展迅速,寿光、莱州、广饶、邹平4个县(市)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7个县(市、区)进入山东省50强,但以石油为单一产业结构的东营近些年来经济发展不容乐观,油气资源产量大幅度减少后,东营的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为低速,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迫在眉睫。

(一)环保监测数据方面

从2015年到2018年,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市场监管局共检查了省内185家第三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其中18家责令整改,3家监测服务被停止。被上级部门所查处的第三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存在监测结果失真、企业花钱买通监测机构造假数据和合格产品等现象。

2018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同年9月,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和省市场监管局对第三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进行了抽查,共抽查37家,31家存在问题,其中12家问题严重,停止服务进行整改,一家吊销资质。因为监测机构的门槛低,所谓的监测机构增加十分迅速,再加上上级部门监管不严,导致出现了第三方监测数据失真、造假的情况①。

(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资金绩效方面

部分用于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的环保专项财政资金滞留当地财政时间较长,导致出现专项资金长期滞留或闲置的情况,没有及时投入到环境保护及防治的运行中去;生态损失补偿专项资金的部分资金闲置,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政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个别地方政府违规使用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擅自改变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的用途,挪用生态环境专项资金弥补其他行政的资金经费,从而使得生态环境的建设并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同时还存在未及时上缴国库海域使用金的情况。

(三)陆源和海域污染防治方面

1.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近岸海域海水环境呈恶化趋势。2013年至2018年,近岸海域符合Ⅰ、Ⅱ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呈现波动减少趋势,Ⅳ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018年III类和Ⅳ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占近岸海域面积近三成。超标污染物主要是无机氮,对海水污染较重。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呈亚健康状态。

2. 海洋渔业养殖排水存在监管盲区。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8年底,海域近岸共有渔业养殖排水口50个。2018年之前,相关部门未开展海洋渔业养殖排水的水质监测工作。2018年,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了部分重点养殖排水口水质监测工作,但因前期养殖排水口摸排不准,监测站位、时间与频次设置不科学,监测结果无法作为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的依据。海洋渔业养殖排水口向渤海排放污染物底数不清。

(四)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情况

1.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侵物种互花米草急速生长损害生态。2013年至2018年,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面积由一千多公顷急速上升到四千多公顷,且绝大多数面积位于保护区核心区。互花米草原产于欧美等地的海岸地区,繁殖能力极强,尤其是在潮湿地区。互花米草的地下根茎比较发达,可以使泥沙快速沉降、淤积。20世纪初,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将其引进。引入我国后,虽在某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效果和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成为害草,主要表现在:破坏近海域及湿地的生物栖息环境,威胁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影响海水的交换能力,会导致水质下降。管理部门研究发现,互花米草分布区内浮游植物、动物的个体数量、多样度降低,滩涂底栖动物密度降低,鸟类种数减少、昆虫种类也显著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自然保护区生态损害严重。截至2018年底,保护区管理局对互花米草的防治还处于试验阶段。近三年仅对互花米草入侵机制、扩展动态、造成的危害及防控措施进行了研究,还未制定具体防治计划和开展实质性防治工作。

2.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底数不清。截至2018年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按规定制定和公布湿地保护名录,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识别标准和管理方法及湿地数量尚不清楚。由于黄河常年携带大量泥沙的沉积,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的面积理应逐年增大,但相关部门对湿地的数量摸查不清,湿地是否会因为人为因素造成面积萎缩或增长面积小于理论数值,在湿地管理和保護工作中没有历史标准和具体数据予以衡量。相关部门对湿地的重要程度识别和划分不明确,将不能对重要湿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保护,同时还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浪费,也会对湿地的保护工作带来不便。

3. 许多石油开采井组和钻井平台位于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和国家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截至2018年底,如东营市11个井组和钻井平台位于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2个井组和钻井平台位于国家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试验区和核心区。海洋石油开采尤其是海洋和水产种植保护区内的石油开采,会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对底栖生物及其生存环境造成危害;钻井泥浆会污染附近海域,造成海水污染,危害鱼虾等水产养殖;石油开采过程中的含油污水、废弃物以及石油泄露也会造成海水污染,影响海洋生物生长,危害水生生物和水产资源。

4. 部分企业超许可或无证取水。存在部分企业超出取水许可取水的现象,甚至多家企业在无取水许可证的情况下违规取用地下水。2017年,某自来水公司等多家企业超取水许可取水。这将会加速地面的沉降和塌陷,甚至是海水倒灌的发生。若过度开采和取用地下水,地下水位将会过分下降,导致地下岩层因承重能力降低而被压缩。加之黄河三角洲地区长期的石油开采,进一步增大了地面沉降和塌陷发生的可能性。而当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就会发生海水倒灌[9]。尤其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海拔仅有2-8米,海水倒灌将会进一步加重土壤和地下水的盐碱化程度。

(五)生态环境审计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不足

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审计的综合性审计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不足,尤其是综合性审计人才的匮乏。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涉及很多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和技术,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当前缺乏环境专业性和审计专业性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生态环境审计不仅涉及传统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涉及环境技术专业知识的许多方面,如化学、地理、环境监测,甚至大数据技术。只有具备环境专业知识和能力,才能解决生态环境审计过程中需要监测和评审的环保设施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对于目前的生态环境审计工作,由于审计人员对于生态环境专业性的不熟悉不了解,导致只能请第三方环保监测机构进行协助,这样增加了生态环境审计的审计成本以及不确定性,还可能会存在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被审计单位收买的情况,难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审计目标。

生态环境审计的技术不完善。在目前已经实现大数据技术审计的条件下,生态环境审计的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传统的财务审计,这对生态环境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来说,是一种技术资源上的欠缺。

(六)生态环境审计意识薄弱,缺乏事前预测和预案预警能力

我国的生态环境审计目前来讲主要是依靠政府审计为依托,缺乏主动性,而且缺乏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左右扶持,企业对生态环境审计的认知并不深刻,且生态环境审计的意识和概念十分的薄弱,导致社会对生态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并没有财务审计那么高。生态环境审计一直以来都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由于社会对于生态环境审计的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的了解不足,政府单方面的重视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况且现在的生态环境审计更多的是事后审计,都是针对一个政策或者项目的实施进行的评价和反馈,并没有在政策制定之前或项目实施之前就发挥生态环境审计的前瞻性和可预防的功能。

也正是因为所谓的生态环境审计意识薄弱,导致了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缺少了事前预测和预案预警能力。各大中小企业均知道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因此,大型企业大多会成立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部审计,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同样,生态环境审计也需要逐步达到和财务审计相同的地位,要事前预防和限制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缺陷、低效率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必须对各种预算方案和决策方案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弊端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做到对生态环境审计同样具有前瞻性和规范性。

(七)缺乏环境及相关生态环境审计法规

黄河三角洲的政治经济建设是在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保护法规的发布通常是出现环境问题后才颁布,关于生态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更是很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不能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将会给黄河三角洲地区居民的生活带来重大威胁。若环境不能得到有效的合理保护,那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最终必将失败,更不可能达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虽然近年来出台了许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从本质上和根本上都没有对环境保护起到关键作用,环境问题依然严重,是政府和社会应当重点关注的对象。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加之生态环境审计的处罚依据少之又少,即使相关部门明确被审计部门的责任后,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生态环境审计处罚的执行,从而导致被审计单位对于生态环境审计的不重视。因此,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审计监督机构对环境相关事务缺乏系统的审查和监督,更缺乏相应的法规来规范与制约。

对领导干部离任时缺乏必要的生态环境审计,缺乏制度化,更不去追究领导责任,造成领导干部为追求业绩,在任内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八)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

胜利油田的发现推动了城市的出现、人口的集中和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周围城市的快速发展大多都是依赖于油田的发展,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其主要产业结构主要是石油开采、加工和衍生产品生产的第二产业。单一的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从不可再生资源角度来讲,城市对于油田的过度依存,导致城市地发展依靠油田,油田的发展依靠石油的开采量,然而,石油作为不可再生的传统资源,终将面临资源枯竭的一天。尤其是目前的胜利油田的石油储量可持续年限不容乐观,加之一个城市的发展如果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过高,城市必将衰退。曾经辉煌的我国第一口油井和石化基地的玉门油田最终沦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悲剧不应再次重演。

从环境污染角度来讲,对于黄河三角洲的产业结构来说,更加严峻的现状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渤海滩涂与胜利油田及相关重工业园区同处于此,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和小气候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而油田的开采及石油相关产业的生产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这是同时对石油和湿地两种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据新闻报道了解,在2015年,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东营市开启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在开展的“三评级一评价”行动中,依法关停和取缔企业有73家,转产和不再从事化工生产的企业19家,重组10家,搬迁3家,剩余33家企业未整改到位而处于停产整顿的状态②。

但笔者认为,该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作并未从根源上真正地解决问题。某石油装备企业把发展目光投向互联网做起跨境电商平台,但该平台是油气领域零部件线上交易平台,仅仅只是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了产业升级,但对于一个城市的转型要求还远远不能满足。该地区曾提出的整合现有城市旅游资源与传统旅游资源的计划,“打造城市休闲旅游”全面发展的格局的构想,并未见到明显成效。相比于各大旅游胜地,黄河入海口的基础建设和交通便捷程度并不到位,宣传效果欠佳,并未将整个城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未构建城市旅游线路网。

三、完善生态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严格监管第三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

近些年,由于第三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门槛低,所谓的监测机构增加十分迅速,再加上上级部门监管不严,监测机构存在监测数据失真、企业花钱买通监测机构造假数据和合格产品等现象。生态环境保护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上级部门应当制定严格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准入制度,坚持准入制度标准,对于已有的监测机构加强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对监测机构的监测数据和报告进行抽查并送至第四方监测机构进行数据真实性的核验。上级部门还应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对数据造假的监测机构和企业应从重处罚。

(二)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合理且有规划开发资源

污染防治和资源开发的专项资金存在政府长期滞留或闲置、违规使用、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的用途等不良现象,政府应建立和完善预算项目和专项资金的跟踪问效机制,追查落实专项资金是否及时分解并落实到具体计划项目中去。审批专项资金前要加强调查和研究,聘请专家或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资金的合理预算,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资金不足或浪费。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湿地资源数量不清,当地国土资源相关部门应做好资源勘查和统计,尤其是对变动性的资源更应该及时进行数据的调整。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必定会对当地的陆源和海域带来或多或少的環境破坏和污染,这就要求资源开发要与生态保护并重,同时也要加强政府和企业对污染防治的重视。建立健全资源勘查和合理开采的机制,严格制定并执行资源开采的准入条件,对违法的资源开采加大处罚力度。各级国土资源执法部门和环保部门应加强巡查工作,可以采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进行监察;也可建立举报平台,鼓励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加以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无证或违规开采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宣传,提高人民环境保护意识,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自觉、人民监督的生态保护新局面。

(三)加强生态环境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生态环境审计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同时也应从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方面进行加强。

首先,配备与生态环境审计的被审计单位相关行业的专业性人才,由于生态环境审计具有的特殊性,更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并制作审计的详细且可行的方案,同时也应该特别关注容易形成审计风险的关键点。

其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的每一步程序并且要求审计的每一步都应分工明确、责任具体到人,审计人员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专业精神,同时做好审计过程的记录和审计底稿的编制工作,严格执行审核程序,出具审核报告。

最后,要加强终结时质量控制。鉴于生态环境审计的发展时间较短,生态环境审计的工作经验相对较少,总结生态环境审计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对以后的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可以降低审计的风险,提高工作的效率;审计档案保管、整理后移交档案管理部门。比如黄河水资源审计,就应当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的长期的定时审计,要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情况以及污染防治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也可以避免被审计单位因被审计而临时控污减排的现象出现。

(四)利用高科技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审计

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审计工作的开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和审计方法,审计的工作方法也应当跟随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升级。尤其是生态环境审计这样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审计工作。当下处于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时代,各行各业都借助大数据技术和平台进行升级和提高,当然大数据审计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但是大数据技术在生态环境审计方面的发展还不太完善,对多个跨行业跨领域的被审计单位来讲,生态环境审计并不像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具有单一的数据性,应把握好大数据技术这一高质量高效率的辅助工具,以减轻生态环境审计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生态环境审计更离不开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监测和考察,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的科技力量在生态环境审计中发挥的作用,结合有关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和测绘成果,利用定位、监控、对比、计算和分析对被审计的自然资源面积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精准的确认,同时还能与相关部门的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得出相对更加准确的结论,提高生态环境审计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培养生态环境审计专业人才

生态环境审计的最大障碍是审计人员的不专业性,缺乏环境专业知识。需要寻求环境专业人士及机构的帮助,拥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审计经验,同时还需要拥有专业的环境学科的基础。生态环境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不同,生态环境审计是审计与环境科学的结合体,因此,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生态环境审计人员具备环境监测、环境质量与评价等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然而现在人才条件下,大多都是环境科学人才和审计人才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目前的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往往需要环境专家或机构的参与,仅仅依靠审计人员无法独立完成。这样的现状下就要求我们的审计机关要加大力度的引进和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审计人才,例如拥有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和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审计人才,并且要加大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加强在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保证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均保持较高水平。审计机关还应加强与环保、农业、水利、海洋等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的合作,必要时更应该聘请各领域的专家人员参与审计项目,以提高生态环境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效果。

(六)提高生态环境审计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首先,鉴于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已经再也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时代了,政府和人民也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但是,仍然会有心存侥幸心理的企业和相关部门不够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政府部门要起到带头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审计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宣传和普及,提高整个社会对于生态环境审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发挥国家审计对生态环境审计的主导作用,引导生态环境审计的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生态环境审计的研究相对于传统的财务审计来讲起步较晚,因此企业和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审计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理解,并不了解生态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和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审计的宣传,加强企业中每一位员工对于生态环境审计的深刻认识,并让他们深知生态环境审计结果的重要性,若出现违规问题,企业所面临后果的严重性。政府和企业切不可只做“表面文章”而忽视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存在的真正目的。

最后,政府和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的审计,避免领导干部在职期间一味地盲目追求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甚至是包括工作业绩在内的个人利益而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造成损害或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浪费。只有加强生态环境审计的结果与领导干部相关联,领导干部才会考虑到离任时面对生态环境审计结果的严重性,当这种对环境的破坏不能用经济业绩来补偿时,领导干部就会意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生态环境责任。尽管,生态环境的保护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并不是生态环境审计的震慑性,但就目前来讲,生态环境审计地位的提高和威慑力是提高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七)完善生态环境审计的法律规范

尽管生态环境审计已经在国内研究并实施多年,但生态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撑。导致生态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也无法进行具体详细的问责,因此其权威性和说服性不高。同时也让很多“无良”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导致损害和浪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为越发严重。因此,对于生态环境审计方面法律法规的制订需要环境科学、海洋、地理、法律、审计等多方面的学科专家进行商讨研究分析,结合国外先进的相关生态环境审计法律规定和研究成果以及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区域因素、经济和环境状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合理、严格的生态环境审计制度,以保障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和生态环境审计工作的稳步开展。

(八)加快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黄河三角洲地区仅仅依赖于产业结构单一的石油开采、加工及衍生品生产的第二产业已经不足以满足当地对于产业结构的满足,随着石油开采量的逐年下降,导致油田工人和企业工人的大量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要想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首先要加强产品技术的资金投入和研究开发,在工厂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和再利用技术,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甚至做到零污染。其次是,切实改变以石油为依托的生产产业結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黄河入海口和黄河三角洲的地理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开发服务行业,同时,政府可以学习阿里集团“蚂蚁森林”传递的理念,讲企业与公益相结合,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投入到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行动中去。

最重要的一点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是全国最年轻的土地,与其他地区相比缺少历史和文化底蕴,缺乏高层次人才。笔者认为,该地区最应该增强的就是高等学府。尤其应当利用土地面积广阔、人均占地面积少这一优势,大量的引进各领域专家和人才以及大学,打造专业的人才团队。这才是一个地区能够产业结构升级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学城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大学培养人才后可以对企业进行人才输送,进一步带动企业的升级和创新。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和环境若想可持续且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摆脱目前单一的,以石油资源为主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结语

目前,生态环境审计理论在我国发展并不充分,相较于西方国家还未形成完整的审计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审计应当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也为生态环境审计理论奠定了基础。面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审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措施的落实与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潜在的风险隐患,并提出审计意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基础,完善的生态环境审计体系也将成为其重要的制度保障。

注 释:

① 大众网.东营有第三方环保监测数据造假怎么管?市环保局:聘第四方检测 重罚造假者.(2019-05-30)http://sd.dzwww.com/sdnews/201905/t20190530_18777806.htm。

② 大众网.东营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步子迈得很坚实.(2017-12-22) http://dongying.dzwww.com/dyxw/201712/t20171222_16301798.htm。

参考文献:

[1][6] 韦肖雄.生态环境审计理论脉络与发展路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7):13-14,18.

[2] 司林波,李雪婷,孙菊.日本、韩国、新加坡与中国生态问责制比较[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7,(2):102-110.

[3][7] 游珍.中外环境审计比较研究[J].绿色财会,2013,(1):20-22.

[4] 余雁.浅谈我国环境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会计之友,2012,(2):87-89.

[5] 许凝青.中外环境审计发展现状对比及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255.

[8]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五大优势[J].滨州学院学报,2010,26(1):106.

[9] 刘杰勋.地面沉降原因的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3,(10):62-63.

猜你喜欢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土壤表层盐分在不同群落的变异分析
黄河三角洲芦苇、盐地碱蓬单生与混生群落生长差异分析
旱稻种质资源的耐盐性鉴定评价
基于WebGIS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灌丛周围有机质富集及水分运动研究
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氮的差异研究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生态视阈下的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地开发与保护
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历史之鉴
黄河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格局与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