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误区,走向有效作文教学

2021-12-03程俏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37期

程俏俏

【摘要】要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学会要辨别误区,从自己从教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有针对性。在一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总结了几点体会:远离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因需而作”;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限时作文,及时评价。

【关键词】有效作文教学;因需而作;华丽词藻;限时作文;及时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句话揭示了人们在写作时候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更应该严格遵循这个规律,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甚少教师能真正落实,因此,长期以来,我们都陷在“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怪圈中,难以走出来。

在作文教学的领域,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我们提倡重视观察,重视积累,重视学生语言的运用等等,无疑这些研究的成果给了我们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是,对于专家们研究的这些成果,如果不加以辨别,不从教学实际出发,很容易就会走进误区,很难实现有效的作文教学。

从教几年,从开始的怕教作文到如今的享受教作文,我总结了这几年自己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远离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因需而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希望他们在体验过后,能有感而发,有话可写。可是,经过几轮实验,我们却发现收效甚微,甚至,出現了我们不乐意见到的情形: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去秋游,要求回来写一篇关于秋游的文章。本来秋游是学生最期待的事情,可是却有几个学生坚持要请假,不为别的,就是害怕要写作文。于是,我们会苦恼,明明出发点那么好,为何学生不能理解呢?不能怪学生,要怪就怪我们把写作文当成了这次秋游的目的,那么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是痛苦,试问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学生如何可以尽情地玩?又怎么可能做得到水到渠成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我们说的“因需而作”,这里的“需”必须是建立在儿童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正地有欲望想要去表达,去抒发,去创作,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样的是去秋游,如果我们把去秋游回来写一篇文章,改成在秋游前,组织学生讨论去哪里秋游,写出你推荐的地方,以及你推荐的理由,比一比谁写得理由最充分,最有条理,最让大家认可,就采纳谁的意见。这个时候,我相信,你想让他们不写都很难吧!所以,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什么才是他们真正想写的,不要随大流,不要搞形式主义,也不要盲目去模仿别人的做法,多花点心思去琢磨,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表达的。

真正落实“因需而作”,教师还要学会抓住突发的写作契机。前几周,在我校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组织了学生观看“交通安全教育”视频,此次短片制作深刻,实拍了我市多起交通事故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在看到身边如此惨剧发生,特别是见到两车相撞的惨痛瞬间,不少学生默默地留下了眼泪。看到这种情景,我灵机一动,学生的心灵经历了如此深刻的碰撞,何不让他们把这一刻的感受写下来呢!看完视频,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拿起笔写下此刻的感想,于是,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感人至深的作文诞生了。其中,一个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信,信里写到自己看到视频里的人们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导致车祸身亡等这些情景时,他是多么的痛心和难过。而妈妈平时上下班有时也会不遵守交通规则,他希望妈妈引以为戒,注意安全,珍惜生命。

作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表达的情感确是最真实的,我觉得,这就达到了我们在执教作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了。学生在历经了思想情感碰撞之后,可能他们心里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但是相同的是,他们的心里都有很多想说的,这些他们迫切想说的话,就是我们所说的表达的“需要”,真正地找到了这些“需要”,我们才能做到真正落实的“因需而作”。

二、不刻意追求华丽词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为了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和精彩的段落,学习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不惜一切精力做了大量工作。平时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片段,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等。我们希望学生的脑袋里装满了华丽的词藻,写作文时这些词藻能随叫随到。可是,这真的合适吗?我给自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本学期,学生在习作《春天的公园》,同样是对春天的公园的描写,两个学生选择描写的方式不一样,其中一个学生的文章词汇丰富,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是,读起来却觉得有点生硬,总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而第二个学生描写的语言虽然很朴实,看上去好像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可是读起来却情真意切。

我们强调积累,重视积累,积累对孩子写作和表情达意起到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我们提倡学生的每一篇文章都绞尽脑汁去想好词句。文章更重要的功能是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贵在“立诚”。绞尽脑汁写一些学生似懂非懂的话语,是对学生的语感最大的扼杀。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甚至于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积累的这些词语、句子,还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个时候太着急要他们去用自己不熟悉,没有把握的语言,只会遏制他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我觉得中年级的作文教学要重积累,但是积累的这些东西不是立刻就要在学生的习作当中体现,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去给时间学生消化甚至内化,不能操之过急。现阶段不应该过分刻意要求学生去追求虚无华丽的语文,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任务重点教会学生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然后把这些话语说清楚,说具体,说得有条理,足矣。

三、限时作文,及时评价

以往的作文教学,我们常规的做法是:一节课,用15-20分钟进行指导,剩下15-20分钟来习作。允许学生还没完成的部分带到课后完成。一直以来,似乎我们都习惯这样做,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是经过几次习作,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往往是开头写得不错,后面写的部分差强人意。什么原因?课后作文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集中精力认真写,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得不到个别的指导而放任自流。因此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每节课都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当堂完成,这样学生更能全力以赴去完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习作的文章,以往我们提倡是精改细批,眉批、总评写一大推,生怕错过了哪一点没给学生批改到。正因为如此,我们批改的周期也比较长,一般快的需要三四天,慢的需要一周甚至更久。可是,讲过几次这样的批改方式后,我发现教师花了很多精力来批改,但到评讲的时候,学生对这次作文早就淡忘了,这样的批改方式收效甚微。后来,我改变了这种做法,及时点评学生的习作,对于学生典型的作文片段,当堂组织学生朗读,教师在一旁进行点评。找几本不同程度的学生作文,进行点评,习作中出现好的词句,鼓励学生“偷偷”积累,习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集体纠正。这样的当堂点评,让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和矫正。每一次,我会针对一个典型的问题进行纠正,不面面俱到,却在每一点上都讲深刻。几次下来,我发现学生的习作出现的问题少了,写作的愿望强烈了,自己教得也轻松了不少。

俗话说得好:“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又说又练那才是真功夫。”对于学生习作我们可以如此概括,对于教师从教作文,这一句概括地也特别精准。接下来的教学,我依然会谨记这句话,一边前进,一边总结,努力朝着高效作文教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刘学红.转换命题,真正习作的开始[J].中国语文报刊协会,2013(10):43.

[2]傅结龙.经历阅读过程 培养语文能力[J].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2013(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