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为跨境食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2021-12-03陈颖张九凯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燕窝跨境食品

文| 陈颖 张九凯

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全球化,跨境食品已经成为我国消费者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进口食品贸易量连年增长,目前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进口国。2019 年,我国食品进出口额分别突破90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出口全世界、进口五大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的常态。相比本土食品,跨境食品供应链更长更复杂,食品原料生产、成品加工、运输储存等各环节已超越了国界,食品生物种质、品质特征、食源性病源微生物分布等方面极具地域特征,加之国际贸易文化、宗教、政治等因素,给跨境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带来更严峻挑战。

因此,针对跨境食品品质和质量控制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库及创新集成开发”项目,旨在解决跨境食品安全所面临的关键和瓶颈技术问题,全面提升跨境食品安全水平,达到既能“快放”,又能“严管”的效果。

攻克技术难关,严防跨境食品输入性风险因子

贸易全球化和进口食品的快速增加带来输入性风险因子,食品安全问题也就越来越国际化。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依然是全球食品安全的核心问题,跨境食品中新型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兽药、农药、生物毒素、环境激素及未知潜在有害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风险日益增大。

针对跨境食品潜在、新发病原微生物危害,项目组集成研发出阪崎克罗诺杆菌等8种重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鉴定技术、血清型鉴定、毒力基因以及耐药基因检测技术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沙门氏菌及其血清型一体化鉴定方法、基于MALDI-TOF/TOF的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快速识别及溯源方法、沙门氏菌的纳米快速检测技术及空肠弯曲菌微滴式数字PCR检测方法等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项目组紧密把握科学前沿和落地实用相结合,建立了跨境食品来源的重要食源性致病菌耐药谱、耐药基因及致病基因数据库和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库。

跨境食品致病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及分析平台

噻嗪酮作为全球使用广泛的杀虫剂,智利、东南亚等国将其广泛用于樱桃、芒果、香蕉等跨境大宗农产品中病虫害防治,而我国却没有相应的噻嗪酮限量国家标准,在跨境农产品交易中对我国潜在风险突出。针对跨境大宗农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项目组通过识别潜在新发危害物,构建樱桃、香蕉、芒果等跨境食品中噻嗪酮的检测方法,结合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并基于风险评估建立了樱桃、橄榄、芒果、香蕉等大宗跨境农产品中14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保障价值数十亿元跨境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项目建立的食品中危害物非靶向快速筛查与多识别方法,首创的共价有机框架不可逆温度-时间响应可视化探针,体现了较强的理论创新,与国内外同类成果比较,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制的检测试纸条及光热读卡仪与已有产品相比,检测成本降低30%,有机溶剂用量减少20%,检测准确性提高10%,检测限降低1个数量级,具有良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随着项目构建的各项检测技术和溯源方法在海关系统、市场监督管理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大专院校得到大量应用,大大增强了预防跨境食品输入性风险因子造成的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的能力,减少了进口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为企业及时进行污染溯源、避免问题产品出口带来的国际负面影响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提供了重要支撑。

多组学全景分析,让掺假食品无处遁形

经济全球化使得食品产业链发生结构性变化,食品企业开始全球化布局,不断延长和复杂化的食品供应链也增加了掺假使假和多元扩散的可能性,世界范围内食品掺假与欺诈有显著增加趋势,进口红酒、橄榄油等大宗食品造假,燕窝、三文鱼等高值食品造假,进口奶酪、牛肉等以次充好现象频发,全球食品造假每年给行业带来的损失高达150亿美元。尤其是新业态、新食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食品掺假与欺诈成为全球性的挑战,因此食品掺假识假鉴别成为备受国际关注的食品安全领域新兴的研究热点。

燕窝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一种名贵中药和珍稀食品。近年来,燕窝在我国的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进口量已达到336.8吨,进口价格也在逐渐攀升。受巨额经济利益的驱使,市场中燕窝的掺假掺杂现象严重,将猪皮、银耳、蛋清、鱼鳔和琼脂等掺入到燕窝中以达到获取暴利的现象层出不穷,产地、采收方式造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面对如此复杂的掺假形式,中国检科院的陈颖研究员团队相继建立了基于实时荧光PCR、红外光谱、LC-MS的燕窝鉴别方法,构建了燕窝真伪、产地、生产方式等多元身份识别的定性定量方法体系,方法准确度≥90%,满足了相关产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鉴别需求,并形成了目前我国燕窝检测唯一的一个行业标准。成果在青岛海关、天津海关等出入境口岸进行了应用,保证了货值约1亿美元燕窝产品的质量安全,为维护我国燕窝市场和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判别依据。项目团队通过近5年的技术协作攻坚,深度挖掘出燕窝、三文鱼、橄榄油、进口奶酪、牛肉等20余种重要跨境食品的特征DNA数据、肽段信息、元素分析及化合物组分数据、风味信息和营养组分群,开发了系列快速检测方法及装备,构建了多组学物种鉴别、身份特征识别、产地溯源和品质评价技术体系,搭建了集现代分子生物学、食品组学、光学、视觉传感和电磁学等多学科技术的跨境特色食品品质及身份特征数据库及技术平台。

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数据平台

与已有技术相比,所建立的体系集无损筛查、在线快检、精准确证于一体,实现了从单物种检测到多物种筛查、从靶标检测到非靶标筛查、从多单组份检测到全组组学分析、从定性检测到精准定量的目标,解决了食品物种、产地和品质的基因、蛋白、代谢物和智能化等多组学多维度准确区分等关键问题。技术指标与“十二五”同类相比有显著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检测灵敏度达到1%-0.1%,特异度达到95%以上,快检方法速度达1-2秒/样品,小型实用装置评价准确度≥90%。

形成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了一系列快速检测方法和装置,已广泛应用于相关食品进出口企业、检测机构及相关部门,对5000余批次样品进行检测,货值近2000多万美元,相关企业销售额增加了近300万元,利润增加50余万元。相关技术成果提高了食品风险识别和控制水平,保障了产品品质稳定性,为企业提质增效、跨境食品的快速通关及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为快速通关提供新方案

随着国内外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发,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和通关工作对检验检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批批抽、项项检的工作模式,随着进口食品批次的逐年增大,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因此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通关效率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项目针对跨境食品通关的三个关键环节:风险评价、现场查验、现场采样,在实际口岸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项目组共调研了福建、浙江、山东等地海关监管口岸,通过实地查看通关流程,与一线监管人员座谈的方式了解跨境食品口岸监管的痛点和现实需求,特别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跨境电商食品作为近年来跨境食品通过的新模式,与常规一般贸易跨境食品存在较大不同,在口岸的监管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风险的评价还缺乏有效方法。

跨境食品智慧口岸信息平台

项目组针对这一现实需求,以口岸跨境食品快速通关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针对跨境食品监管的关键环节,研发了跨境食品风险评价模型、口岸快速采样支持系统、口岸现场查验系统,并集成构建了跨境食品智慧口岸信息平台,为系统化提升跨境食品口岸智慧化监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撑。本项目构建的三个风险评价模型共同构成了跨境食品风险评价体系,填补了我国口岸监管缺乏针对性风险评价模型的空白,为后续跨境食品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合理分配口岸监管资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助力,及时应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项目执行期间,恰逢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跨境冷链食品也一度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项目的多个参与单位更是直面新冠病毒投入一线。得益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科技人员积累的丰富科技成果和经验,为疫情期间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提供了知识和技术储备。项目参与单位大连海关技术人员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恒温荧光快速检测方法,已将核心技术无偿提供给相关医疗诊断试剂生产商,用于生产诊断试剂盒,为开展食品农产品及环境中新冠病毒的快检做好了技术储备。项目针对三文鱼等跨境冷链食品及其包装检疫,快速研发了一种基于微流控富集的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痕量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多种跨境冷链食品的新冠病毒检测。该技术为国际上首次建立,有助于实现多种跨境冷链食品的病毒检疫。该技术具有低成本、超低检出限、实时响应的优势,为保障跨境冷链食品的安全,为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项目参与单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李凤琴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多次前往国内疫情爆发地区参与病毒溯源和防控,并于2020年6月23日在北京新发地突发疫情之时,参加了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130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为民众提供了权威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项目参与单位乌鲁木齐海关技术中心在疫情爆发后积极做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完成新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指挥部工作人员用餐21日检测,共检测各类食品样品约252批1512项,为新疆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后勤保障。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项目组科研人员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不断开拓创新,用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了我国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控制技术水平,提高了跨境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了中国制造产品和设备的研发创新能力。这对于破除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保卫国门安全,掌握国际食品贸易主动权和话语权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首5年的时光,每一位项目参与者的辛勤和汗水共同凝结成最后的丰收。这些成果在显著提升我国跨境食品品质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水平、增强预防跨境食品输入性风险因子能力、促进跨境食品快速通关的同时,也为每年的全国两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提供支持,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面对未来,项目组有信心提升持续发展能力,为祖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继续前进。

猜你喜欢

燕窝跨境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小仙炖鲜炖燕窝北京旗舰店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跨境直投再“松绑”
燕窝价暴跌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