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区村落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21-12-03齐斯琴图雅

乡村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农牧区农牧民村落

齐斯琴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生资源,是维系农牧区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强化当地农牧民价值共识、维持和谐的农牧区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农牧区的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农牧民收入整体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其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改变。但传统的农牧区社会治理方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甚至已成为农牧区社会发展的桎梏。如何有效化解现代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推动农牧区社会健康发展,已成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应深刻认识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农牧区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和矛盾,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理路径,用文化力量推进农牧区社会治理,进而促进农牧区乡村振兴事业。

1 传承意义:村落文化在农牧区治理中的价值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1]。由此可见,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资源,而乡风文明是农牧区社会治理的目标和结果,两者的根本指向具有一致性,均是为了实现农牧区社会良好发展。

1.1 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农牧民价值共识的功能

农牧区村落的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农牧区村落居民的心中,约束和规范着他们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农牧民个体成长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经济情况及生活经历等不同,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农牧民个体价值取向的差异[2]。正是因为存在差异,才需要通过传承农牧区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来指导农牧民认识事物、辨别是非,进而形成价值共识,维持和谐的农牧区生产和生活秩序。

1.2 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具有规范农牧民行为的功能

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认为:“一个人从出生时起,他所生活的社区传承下来的社交礼仪、风俗习惯、社会准则就在影响着他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迁,农牧区的传统文化随之发生了改变。但无论是改变还是保留,其都蕴含着农牧区独有的生态观、道德观、是非观及价值观等文化元素,是农牧民待人接物的行为准则。如果说法律是使用暴力的强硬机制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就是以轻柔的方式调节和约束人们的思想行为,实现农牧区村落社会的善治。

1.3 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具有化解农牧区社会矛盾的功能

在农牧区村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农牧民各自的利益需求不同,必然会产生利益冲突,引发农牧区社会矛盾。而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对农牧区村落社会结构、价值规范等方面具有统领和聚合作用。因此,通过传承农牧区村落传统文化,整合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形成农牧区共同体,以道义整合利益,探索出新时代背景下适应农牧区村落发展的共享价值规范体系,从而化解农牧区村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4]。

2 实践探索:农牧区治理中村落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传承村落文化是当前农牧区治理的重点内容,也是农牧区焕发文明乡风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与传统村落共生共存的村落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面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嘎查为个案,审思当前农牧区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2.1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缺失

阿古拉嘎查传统村落人口流失是造成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缺失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村落青年涌入城市求学和工作,作为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的他们完成学业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回到村落工作和生活,因此,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主体日益减少。而留守在村落的多为中老年人和幼童,且多数村落劳动人口忙于日常的劳作,无暇顾及村落文化建设,导致村落文化传承主体无法有效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外来文化的影响,引起人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变化,使得传统村落文化日趋式微,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2.2 传统村落文化受异质文化冲击

随着村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村落社会的不断转型,阿古拉嘎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农牧民的淳朴民风受到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等城市现代消极文化的冲击,奢侈、攀比之风逐渐兴起,影响和阻碍了村落文明乡风的建设,严重制约了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步伐。以往,村落中只有在婚丧嫁娶时才会摆宴席,人们也会象征性地送一些礼金或礼物,如结婚时人们一般会送锅碗瓢盆、镜子等日常用品作为礼物,也有送礼金的,但金额较小,多为5、10元。然而,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提升,出现了各种五花八门的人情喜宴,礼金数额也在不断上升,互惠性的人情交往变异为借机敛财的工具与竞相攀比的舞台,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心理压力[5]。虽然多数村落农牧民对此存有质疑,但也迫于舆论压力和人情压力不得不送礼金,致使整个村落陷入争相摆宴席的恶性循环之中,破坏了村落原有的内生秩序。

3 问题破解:农牧区治理中村落文化传承的路径

从一定程度上讲,解决农牧区村落文化传承问题就是处理农牧区社会文化治理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城镇化、农牧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传统农牧区村落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农牧区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和推进农牧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抉择。解决农牧区村落文化传承中的现实困境,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3.1 挖掘村落优质文化资源,创新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曾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6]。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村落历史底蕴的表征,也是其传承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我国特殊的区域社会,农牧区留存了很多优秀文化基因,传承发展这些优秀文化基因是促进农牧区社会善治的重要资源。加强村落文化传承,首先应当做好村落优良文化基因的挖掘、整理。坚持在保留原始风味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融入乡风文明、道德规范等建设活动中,切实传承、保护好村落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保证村落文化传承的优质性和民族性,防止农牧区文化特色消亡。其次,村落文化与村落经济是相互影响、彼此配合的关系,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是带动村落文化发展的内聚力。因此,要把村落优质文化资源纳入村落经济发展的框架中,推出优质的文化产品,打造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在将其内化为村落生产劳动精神食粮的同时,提高其经济效益,进一步推进农牧区经济快速发展,为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物质保障。

3.2 提高文化传承主体的自觉性,构建村落文化传承体系

毛主席曾言:“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7]因此,不能只强调“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也要考虑广大农牧民“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充分提高村落文化传承主体的自觉传承性。首先,要加快实施农牧区村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加强农牧区村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懂农牧业、爱农牧业的本土文化能人,传承和弘扬村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从而激发村落农牧民群体的文化传承自觉性。通过“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计划政策的实施,集聚一批农牧区村落急需的青年文化人才,不断加强农牧区文化建设,夯实农牧区村落文化传承主体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其次,推进村落文化传承发展制度体系建设。农牧区政府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村落文化传承保护运行机制,形成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战略布局和意见,建立健全村落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政府协调管理机制和村民参与机制,形成政府、村民、市场和社会组织协同推进的村落文化传承管理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共建,落实村落文化传承工作,不断增强村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农牧区村落有效治理打好文化基础。

3.3 凝聚思想共识,增强村民对优秀村落文化的社会认同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8]。发挥农牧区村落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不仅需要对村落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而且需要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对村落文化加深理解和认知,进而实现文化认同。目前,凝聚价值共识、增强文化认同是农牧区文化治理的关键和重点。首先,在农牧区村落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村落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发挥其道德教化、规范行为、凝聚共识的治理功能,使农牧民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农牧区社会的理念和准则,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约束和规范农牧民的思想行为,进而推动农牧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其次,要积极培育农牧区精英人才,发挥农牧区精英人才的作用。村落精英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本身既有重要的社会资源,又与村落有深厚的感情。因此,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自身学识、技艺、人脉等优势,对村落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谋划出一条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当地农牧民认可的基础上,取得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发挥其帮扶和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农牧民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农牧民发家致富。例如,阿古拉镇乌日塔拉嘎查的银花,在嘎查党支部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娴熟的民族服饰缝纫技术,建立了“草原梦民族服装厂”,并动员带领嘎查妇女加入自己的民族服装缝制行列,实现稳定增收。

4 结语

要想开拓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的农牧区社会治理新境界,必须要正确认识农牧区村落文化的内涵、外延以及独特的价值禀赋。同时,只有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有机融合、构建村落文化传承体系、增强农牧区优秀村落文化的社会认同,才能在新时代开拓农牧区社会治理的新境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农牧区农牧民村落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西藏农牧区的茶叶消费:一种身心生态的微观视角
对民族地区“后疫情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以合作市农牧区中小学为例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