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3 第一乐章

2021-12-02常龙城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大调奏鸣曲乐章

常龙城

一、乐曲简介

(一)作者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欧洲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大变革时期。在他4 岁时便在父亲的教育下强制开始学习钢琴,8 岁登台演出,11 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当了一个小乐师,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内弗,内弗是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1783 年,13 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同年创作了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woO63)(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1787 年,贝多芬访问维也纳,见到了31 岁的莫扎特,并且受到了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了比自己大9 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1790 年,贝多芬结识海顿,之后便拜海顿为师,定居在维也纳。由于贝多芬早年面对的是粗暴的父亲,和破落窘况的家境,所以,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以及独立自主的意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此后20 余年间,他众多的音乐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贝多芬的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 部交响曲、1 部歌剧、32 首钢琴奏鸣曲、5 首钢琴协奏曲等......由于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二)钢琴作品

在钢琴的艺术史中,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备受推崇,并且蕴含很高的艺术价值,他写作的钢琴奏鸣曲贯穿一生,其风格的演变与他的交响曲同步,而且集中显示出贝多芬在形式上的探索与创新。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前十首等,是贝多芬早期所创作,在他早期所创作的作品更接近古典时期作曲家的形式与风格,但是,他创作大胆,尤其是第八首,更有贝多芬自己的特征,比如,力度的对比、调性的转换、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呼应等,以及当时的钢琴也有所变化,充分发挥出了新式钢琴的潜力。在这一段时期,贝多芬正值壮年,但是,耳朵的疾病缠上了他,然而,对他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贝多芬创作中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第23 首(热情)这首奏鸣曲,完全体现了贝多芬盛期的典型风格,具有强烈的戏剧感染力,整部作品精炼统一。最后六首体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的特征,在这个时候,贝多芬耳朵的疾病愈发严重,再加上身体上的疾病折磨他,有的时候甚至出现了幻觉,这个时候他的创作更注意的是以音乐表达自我,每首奏鸣曲的各个乐章联系更为密切,乐思和节奏的变换也变频繁。本文以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作品第七首(Op.10 No.3)第一乐章为题进行分析,希望能给正在练习或演奏这首乐曲的同学一些提示。

(三)第七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3 创作于1798 年,正值贝多芬的听觉日渐衰弱时期,耳朵的疾病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苦闷与烦忧,然而,这首作品却是作品10 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初期奏鸣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比以前任何作品都更为成熟,更有技巧,表现更合乎贝多芬的个性,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在的精神活动。这首乐曲不同于前两首奏鸣曲的三个乐章,形式上,又回到了早期的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二二拍、急板、D 大调、对比强烈、十分交响化。第二乐章为凄凉的慢板、d 小调、忧郁、乐曲非常具有内涵(第二乐章笔者强烈推荐)。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加三声中部的结构,明朗优美,D 大调,中段为G 大调。第四乐章为快板回旋曲,D 大调,对比强烈,音乐情绪较为复杂。

二、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呈示部(1-124):主部主题(1-22)D 大调,对称单二部曲式。B 段与A 段前后换位,最后a 乐句略微扩充,并转向b 小调,取代了连接部,与副部主题相连。副部主题Ⅰ(23-30)b 小调,平行乐段。连接部(31-53)副部主题Ⅱ(53-93)A 大调,平行乐段加插入转折部分。结束部(93-124)A 大调。展开部:导入(125-132)接着结束部的材料。插部(133-141)降B 大调,主持续音。展开部(141-160),属准备(161-183)d 小调。再现部:主部主题(184-193)D 大调,只再现了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连接部(194-204),副部主题Ⅰ(205-212)e 小调,平行乐段结构。连接部(213-233)两个副部主题之间连接。副部主题Ⅱ(233-274)D 大调,平行乐段加插入的转折,与副部主题Ⅱ几乎一致。结束部(275-327)D 大调,与呈示部相似,完全终止接尾声。尾声(327-344)材料接着结束部Ⅲ,主持续音贯穿整个尾声。(结合范乃信老师《贝多芬密码》第130 页曲式结构图)

三、演奏分析

乐曲开始时,旋律由弱渐强的八度开始,上行的旋律要持续渐强至第4小结,注意突强的记号,与后六小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随后的分解六度要和左手配合好,要烘托出乐曲的宏伟气势。而后的左右手快速交替的八度上行,与乐曲开始的材料基本一致(由单音变成了八度),再加上最后的三个强音,整体体现了英雄的激情与自由的性格特征。(23-30)副部主题Ⅰ在b 小调上呈现,旋律优美,充满梦幻的感觉。连接部(31-53),要注意左手的突强记号和之后的跳音记号,要把跳音记号向上模进的音给弹出来,弹清晰,同时,左手的音量不能超过右手。之后左右手音阶上行渐强,像是两条旋律在互相对话,然后,将情绪推上高潮。副部主题Ⅱ(54-65)注意倚音和连音线。插入转折部分(66-93)注意旋律音,最后结束在大和弦长音与辉煌的八度下行上。结束部(93-124)动机由右手八度弹奏出,然后开始上行渐强,这个地方情绪比较激动,要弹出磅礴辉煌的气势,然后pp 出现,与之前的气势形成了对比,平静地进入展开部。展开部整段具有英雄的宏伟气势,开始时左手的持续八度,与之前形成对比。141小结之后,犹如暴风雨般的音响效果一直持续,左手的跳音要弹的干脆、坚定。再现部基本上和呈示部一致,尾声部分由弱至强,最后结束在ff 上,最后的几个和弦要弹稳,使整个乐曲以一个平稳统一的整体结束。

四、演奏难点

乐曲的副部主题Ⅰ中,旋律在右手,伴奏在左手,但是,左手跨度较大,再加上第一乐章是急板,速度较快,所以,比较容易导致左手的音很难控制和左手下键不平均。这个地方要弹出左手声音弱,并且实而不虚的音色,一般都是弹强容易弹弱难。第26 小结因为跨度比较大,有可能会导致这个地方左手下键的时间不平均,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考验对手指的控制。连接部中第33小结和第37 小结,左手的音量很容易被右手盖住,左手的跳音要弹的清晰。38 至44 小结左右手的音阶要由弱至强,左手和右手的音阶旋律仿佛是在对话和竞争,最后到达最高点,需要左右手进行很好的配合。44-53 小结需要注意强弱,要按照谱面上的记号弹,左右手由强至弱在到强。53-65 小结右手的倚音很容易会弹强,但是,倚音需要弹出干脆利落和迅速的效果,这一段中连音线也是一个小难点。展开部中,左手的八度震音,比较容易手酸,需要弹的放松,不能紧张,同时,右手的声音需要出来,149-161 小结中,左手上升的音需要弹出坚定的气势。162、164、166 左手需要清晰,有点别手,需要多多练习。整个展开部都要弹出暴风雨般的气势。再现部基本上和呈示部一致,但是,在结束时要严格按照谱面标记弹,速度、表情记号等,要把乐曲弹出整体的感觉,有头有尾。对于踏板,我认为要多换踏板,有的地方一小结换两次,有的地方一小结换一次,有的地方则不需要踏板,比如,副部主题Ⅰ就需要一小结换两次。触键要干净,干净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声音。解决这些难点,总归于一点就是多加练习,并且慢练,把重难点单独挑出来练习,比如,副部主题Ⅰ中左手音量的控制,慢弹才能比较容易把声音弹出弱而不虚的音色。从头到尾快弹虽然很爽,但是,没什么效果,把难点单独挑出来练习,才能更好地把细节处理好。

五、总结

作为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首奏鸣曲不仅由四个乐章组成,而且每个乐章都具有不同的情感色彩,像是贝多芬把所有的内心情感都写进了这首奏鸣曲中,恢宏的气势、忧郁的旋律,都显露出了英雄性和悲剧性的特征,尤其第二乐章,已经显露出了一点浪漫主义色彩。贝多芬一生创作的构思与手段都超越了传统,也在不断超越自己。总之,浪漫主义因素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体现较多。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贝多芬式浪漫主义作曲家。无论如何,贝多芬在音乐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也为后来的音乐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受大家欢迎的音乐作品,而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更是我们学习音乐、学习钢琴必不可少的伟大著作。

猜你喜欢

大调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G大调随想曲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