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实+综艺”:从《奇妙之城》看纪录片的圈层突破

2021-12-02白迎港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饭圈纪录片明星

文/白迎港

我国纪录片历经百余年发展,逐渐演化出新闻纪录片、政论纪录片、历史记录片等不同的类型。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变革,纪录片逐渐受到更广泛受众圈层的关注,诸如《风味人间》《了不起的匠人》《人世间》等一批题材多元的纪录片以独特的视角和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大众的追捧和认可,展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2021年1月5日,由知名纪录片导演萧寒指导的纪录片《奇妙之城》在优酷网播出。作为一部人文旅行城市纪录片,《奇妙之城》运用“纪实+综艺”的创作手法,以生活在城市中普通人为切入点,讲述具有城市内在精神的人物故事;同时,借以明星的个人视角,探寻每个城市蕴藏在日常中的奇妙之处,从而描绘不同城市的文化内核。截至第一季收官,《奇妙之城》揽获全网热搜139个,全网视频播放量近10亿,豆瓣评分8.8分,成为了2021年初成功“出圈”的爆款纪录片。

一、创作模式:“纪实+综艺”的跨界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应运而生,为不同影视艺术门类也提供了跨界融合的机会。以纪录片为例,传统纪录片创作强调故事的真实性,而在融媒体时代仅仅依靠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获得广泛传播,所以如何革新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从而实现纪录片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成为了现代纪录片应该思考的问题。《奇妙之城》创造性地采用“纪实+综艺”的创作手法,在坚持纪录片真实性内核的基础上,运用娱乐化的表达手段来寻求纪录片内容深度和大众娱乐之间的平衡。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和根本属性,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影视艺术形式的重要标志,它强调对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化表达和呈现,进而带给观众深层次的思考和启发。而娱乐性则是综艺节目的首要目标。在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纪录片行业研究报告》中,放松心情、扩充知识、内容深刻、社会意义等成为驱动人们观看和传播纪录片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中既包含纪录片严肃性的专业特征,又有娱乐化的受众需求。

《奇妙之城》在保持纪录片真实性的同时,运用明星和素人的两种视角,多层次地记录了不同人群在城市中的坚守与体验。无论是普通人在城市中的奋斗,还是“大明星”在城市中的探寻追忆,在尊重纪录片真实性的基础上,传统综艺中的台本被悬置,刻意的情节设置被淡化,所有人物的经历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在这样的创作思维下,周深、肖战、吴磊、白宇、许魏洲、王晓晨等以明星身份加入,让影片能够吸引更多流量,但影片并未过度渲染他们的明星光环,而是让他们以真实的“人”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中。这些明星或重返故乡追溯儿时记忆,或亲身游历品味城市文化,影片通过艺术手法强化“明星身份”与“城市情感”之前的冲突和关联,明星在影片中即是城市的游历者,是在城市中的人,亦是城市的介绍者,让城市文化内涵经由自己的明星身份传递给更多观众,由此《奇妙之城》被赋予了“纪实”和“综艺”双重特征,既保留了纪录片的真实可感,又加入综艺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感,进而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将人文情怀传递。这种“纪实+综艺”的创作手法让纪录片以平民化、年轻化的语态与观众形成共鸣和互动,以开拓更大的受众市场。

二、叙事手法:双向平行叙事激发情感共鸣

“共情”是“一种能够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是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①。情感是人类在建构社会认同时的依赖,纪录片的创作者想要突破圈层化桎梏,要通过故事化表达激活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强化观众对影片精神内核的认同。《奇妙之城》没有运用像《舌尖上的中国》“用素人的视角讲素人故事”的叙事手法,而是采用了“明星+素人”的双向视角来讲述人与城市之间的故事。《奇妙之城》第一季共六期,每一期都会聚焦两位普通人和一位明星的城市生活。在这些普通人中有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人塔依,有在重庆奋斗的相声演员圆圆,有创建了青岛XUAN了室内合唱团的董磊……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构成了《奇妙之城》最醇厚的情感底蕴。如作为第二期主人公之一的相声演员圆圆,是一个在重庆奋斗的成都人,在镜头中的她会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迷路,会因为父母的催婚而烦恼,也会在和朋友的倾诉中潸然泪下,但擦干眼泪会仍然选择自己的梦想而坚持奋斗。圆圆的生活是每一个正在大城市中奋斗的年轻人的生活缩影,正如优酷网友评论:“圆圆代表现代都市里不断努力着的年轻人,我们在能力所及的时候一定要追逐自己的梦想,即便是失败也要去追寻,去尝试!”可见观众多或少都能在影片的人物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如果说《奇妙之城》通过素人的故事营造出一个与观众进行情感共振的磁场,那么六位明星则是观众走进这个磁场的“引路人”。六位明星分别奔赴贵阳、重庆、西安、厦门、克拉玛依、青岛六座城市。一方面,他们的明星身份与城市景观一样具有奇观化特征,能够引起观众的窥探欲;另一方面,明星们以“归乡人”或“探访者”的身份深入到不同的城市之中,对于城市而言,他们的身份既亲密,又疏离。不论是追溯家乡记忆,还是探索一座全新的城市,六位明星是以“他者”的身份循循善诱地引导观众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一同品味和感受他们对城市的情感。就像是第二期影片中呈现的那样,即便肖战是重庆本地人,他仍然作为一个城市探访者带领观众探索他自己都未曾了解过的重庆防空洞,从而打破影像空间的虚拟感,为观众营造一种亲身游览的真实氛围。此外,虽然每一期影片中明星和素人的故事在现实中并无关联,都可以独立成章,但导演采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以情感为内核,将不同人物故事中相同的情感元素相叠加,让整个影片的情感表达能够一以贯之。如第二期节目的三位主人公:圆圆是在重庆拼搏奋斗还没站稳脚跟的年轻人,猩猩代表了土生土长的重庆本地人,肖战则属于外出闯荡后归来体味家乡的“归乡人”,这三个人的故事在影片中平行穿插,观众在明星和素人的双向视角的转换中感受着他们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亲情的感悟,品味着重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在与人物的情感共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认同本期影片所传递的精神内核——“用滚烫的心,拥抱生活”。

三、符号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现代表达

作为一部“以城市为载体,以文化为背景,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的人文旅行城市纪录片,《奇妙之城》的最终目标在于对目标城市形象的挖掘和塑造。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而言,观众往往是以整体感知,例如上海——大都市,重庆——江湖城市,西安——历史古都等。但是在城市形象的整体之下实则是一种分层结构,“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整体”②。换言之,城市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外层形象和文化层面的内层形象,纪录片对城市形象的挖掘和塑造是由表及里的过程,即通过外层城市形象的符号转译来呈现内层城市文化形象的深刻内涵。在这一转译的过程中,观众从视觉出发,经由城市形象这一符号装置,进而延伸出不同的城市情感,达到情感共鸣与文化记忆上的连接,增强城市文化记忆的深度和广度。

在《奇妙之城》的影像文本符号建构中,运用了大量的共识性符号来激活观众对城市文化基因的认同。如在饮食文化符号上,片中展现了西安的泡馍、重庆的小面、青岛的海鲜、贵阳的折耳根;在景观符号上展现了厦门的海港、贵阳的溶洞、西安的古城墙;此外影片中还呈现了诸如相声、秦腔、盔头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这些共识性符号反映的是大众传统认知上的城市形象,有利于观众确立对城市的情感和文化归属。与此同时,《奇妙之城》还结合综艺中的流行语言、花字等让整部纪录片呈现出现代化表达样式,向观众呈现出更加立体全面而又与区别于大众传统认知、极具辨识度的城市文化形象。这种传统表达和现代表达的冲突造就了《奇妙之城》特有的符号表达。

一方面是人物符号的冲突感。这里并非是指人物间的故事化冲突,而是指人物自身特质上的冲突感。如在第五期影片中出现的两位素人,一位是在五十岁时放下猎枪,发誓用余生保护野生动物,现为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主席的赵兰生(老赵);另一位是在四十度高温环境下工作的油田工人,也是将工业声音汇入自己音乐作品的乐队主唱塔依。人是城市的灵魂,从猎人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主席,从油田工人到乐队主唱,人物符号自身特质的冲突感反映出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的多面性,既天真烂漫,又富有工业的力量,与在这里生活的人一样,既开阔,又坚韧。另一方面是解说语言的年轻态。与传统的城市纪录片相比,《奇妙之城》的解说更加灵动活泼,契合当下年轻群体的表达习惯。例如第二期影片在介绍重庆火锅时幽默道“重庆的清汤锅是一个同心圆,诉说了清汤被歧视的一生”;或是用“大S级别的人物”来形容节目中出现的素人,用“小伙伴”来代指朋友关系,还有“重庆是让导航暴风哭泣的城市”“精致的糙汉”“把梦想当成职业的新人挫折”等新鲜又贴合实际的表达,这些生动有趣、平实自然的语言对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故事和画面进行年轻化修饰和补充,将严肃沉闷的解说转变为充满善意的旁观与真实,突出重庆的烟火气息与人情味,打破重庆“网红城市”的标签,用现代化的表达推动城市文化形象的崭新塑造。

四、传播路径:以“饭圈”为中心的涟漪式社交传播

社交媒体在嵌入人们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延伸出复杂的关系网络,用户会根据自身文化品味、价值观念等标准联结成不同的文化圈层。“饭圈”即“粉丝对自己所属的追星全体的统称,‘饭’即‘粉丝’,‘圈’增添了群体边界、区隔、限制的意涵。”③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圈层,圈层内部及其之间的广泛互动造就了饭圈文化最显著的“参与性”特征。社交媒体降低了人们参与表达的门槛,粉丝由于共同的明星归属具有强烈的创造和共享的欲望,因此会积极参与到社交媒体中明星相关内容的创造与循环之中。《奇妙之城》充分发挥了饭圈文化独特的创造性,特别是在第二期重庆篇上线后,#奇妙之城重庆#相关阅读量超7.1亿,#肖战说自己长了一张大众脸#、#肖战发文谈重庆#、#肖战重庆风景拼接照#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与肖战相关的话题阅读总量破20亿。流量明星的加入促使其粉丝群体加入到纪录片内容的传播中。这些粉丝既是饭圈成员,也是社交媒体中的用户,发挥着链接不同圈层的作用。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唤醒自身从属圈层的文化基因,同时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以文字、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中进行二次创作,进而激活每一个关系节点所链接的庞杂的社会网络,使得《奇妙之城》的观众由饭圈向更大的受众圈层拓展,最终达到以饭圈为中心的涟漪式传播效果。

此外,这种涟漪式传播还从线上延展至线下,赋予饭圈文化更为主流的社会意义。2021年春节前夕,为响应国家“就地过年,非必要不返乡”的号召,新华网和优酷《奇妙之城》联合提出了“就地过年,一样精彩”的倡议,并制作了#此心安处是吾家#的线上H5互动小程序,旨在让所有就地过年的人也能在远方为家乡送上祝福。其中,如果涉及到《奇妙之城》六大城市,相关参与者还会获得明星福利。在这个过程中,《奇妙之城》的人文底色伴随着饭圈文化扩容转化为社会责任,其价值边界也随之被拓宽。

结语

《奇妙之城》探索了纪录片从高端化、小众化逐渐走向大众化、市场化更多的可能性。“纪录片+综艺”的创作模式拓宽了纪录片的边界,“人城羁绊”的叙事视角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现代化的符号表达赋予城市独特而年轻的韵味,粉丝与流量的共舞实现影片内容的霸屏传播。而在这个过程中永恒不变的,是纪录片对真实底色的坚守。

注释:

①黄瑛:《〈丹行线〉:跨文化影像传播的创新实践》,《传媒》2020年第3期。

②〔美〕R.E.帕克:《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页。

③孟威:《“饭圈”文化的成长与省思》,《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19期。

猜你喜欢

饭圈纪录片明星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