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2021-12-02安丽娜

乡村科技 2021年28期
关键词:榆林市机械化农机

安丽娜

(榆林市现代农业培训中心,陕西 榆林 719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机械化、农机智能化和信息化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2]。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稳步提高,使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不断提升,农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补贴惠农政策逐步推行,规模的发展经营主体不断创新,这些均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充分体现。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装备不足、结构不合理,农机服务管理体系、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完善,农机数量上升导致农机安全管理等问题也凸显出来[3]。

1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重要基础,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指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实施农机作业补贴[4]。

2 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十三五”是陕西省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农机购置补贴和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带动下,农机装备总量快速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完成了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重大转变,已进入以机械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新时代。

2.1 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020年底,榆林市农机总动力达315万kW,拥有各类农业机械56万台(套)(本节内容数据均来源于榆林市农机服务中心)。农机装备数量稳步增长,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榆林市拥有拖拉机5.09万台、联合收割机1 025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7.452万部,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和设备种类齐全。农机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同步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支撑。

2.2 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实现新跨越

2020年底,榆林市机耕作业面积686 km2,机播0.44万km2,机收2 706 km2,实施农机深松整地666 k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2%,农机经营服务收入达到17.68亿元,年均增长1.3%,步入农业机械化发展高级阶段。榆阳区、靖边县率先成为国家级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2.3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2020年底,榆林市共有农机户17.03万个,从业人员14.32万人,拥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50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达397个,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农机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农田托管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作业领域从偏重种植业向农业生产全领域拓展。7个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完成农机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1 000多人。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国家级“平安农机”示范县2个,“农机安全互助”模式体系不断完善。

2.4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榆林市实施了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农机社会化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等重大项目,落实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免费管理、深松整地等相关政策。围绕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和组织经营模式,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24.46万hm2。为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5 农机化投入持续增加,投入环境显著改善

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超过4.13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875亿元,市级配套资金5 105万元,拉动农民投资10亿元,补贴机具8.7万台,受益农户7万余户。榆林市形成了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丰富了农机化扶持政策支持体系,投融资环境显著改善。

3 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机制度建设滞后,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是农机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政策执行不到位,没有形成普遍学习意识、贯彻实施有待加强。农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基础研究少,生产保障措施仅少数专业人员掌握,传播扩散面窄。二是履行职责存在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开展一般性调研多,专题调研、蹲点调研少。会议落实方面,安排部署多,检查落实少。三是农机管理部门处于弱势地位,机构职能职责划分不统一,人员配备不合理,导致农机管理信息传导不畅。

3.2 农机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大部分人认为,国内的农业产业不具备较高的技术含量,进而不够重视农业机械领域的宣传管理工作,甚至部分农业主管单位的管理人员忽视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客观上放大了农业机械管理的问题[5]。在实际工作中,农机管理多采用老办法、旧模式,源头管理落实不足,网络监管体系、硬件建设不足,导致农机安全排查和监督检查存在漏洞和隐患。

3.3 农机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创新性、时效性缺乏

一是宣传教育观念陈旧,模式单一。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缺乏创新理念,在实际宣传工作中,侧重于挂条幅、设展板、发传单、看资料等老办法,导致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乏味过时、缺乏实效。同时,不能针对教育对象因材施教,不能有效利用网络建立信息宣传平台,失去了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二是宣传主题不突出,教育缺乏冲击力。农机安全宣传质量不高,缺少对重大题材、典型案例的宣讲策划。当前农机宣传信息大多为常规工作动态,缺少数据分析、考察调研、对策讨论等信息。三是宣传队伍老化,宣传教育经费不足。由于农机管理职能部门普遍存在人员紧张等现实问题,宣传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调整,队伍老化、机构职能弱化、工作边缘化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3.4 农机操作人员法制意识淡薄,技术技能差

随着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农机操作人员数量逐年增加,由于目前使用农机的驾驶员大部分是农民,其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安全责任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一是无证驾驶,驾驶报废车、带病车、“黑”车从事运输,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超载等。二是乡村道路路况差。乡村道路山高坡陡,路窄弯多,加之养护管理不到位,部分村社道路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三是车况差。驾驶员安全意识淡薄,机修技能差,机车保养不到位,影响安全运行。

3.5 农机分布范围广,安全监管不到位

一是农机数量多、分布广,安全管理难度大。榆林市拖拉机登记在册49 698台,联合收割机908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28 810人,多数操作员缺乏正规实操、设备、机修技能培训,易造成农机“带病”作业,造成人、机损伤的双重隐患。二是农机监管人员能力素质弱化。机构改革后,对榆林市农机监理工作职能进行了重新划分,部分县市区对农机监理人员配备不足,业务不熟悉,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三是部分田间作业机械未纳入牌证管理。操作人员没有纳入培训考核发证范围;对田间作业机械管理形成了盲区,特别是微耕机,没有安全防护装置,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4 榆林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4.1 加强农机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当前,国内立法机构围绕农业机械管理活动,始终未能制定出完善的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在机构设立方面,国内各地区普遍未能针对农业机械管理工作设置独立的行政部门[6]。一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农机安全生产政策方针,健全并落实农机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农机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二是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农机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彻底排查治理农机事故隐患;三是推进农机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工作,优化农机管理结构,强化农机管理部门职能职责,农机信息化建设工作要定部门、定职责、定岗位,层层落实责任。

4.2 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机管理水平

一是切实做好农机信息化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GPS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以实现农机管理信息化[6]。二是加大信息化队伍建设。采取引进和培养并举的方式,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对农机化信息网络管理、维护人员和用户进行培训,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素质。三是共享农机信息,统筹调配地区农机资源及分布情况,引导大型农机具跨区作业,鼓励提供农业机械租赁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资源的利用效率[7]。

4.3 创新宣传教育方法,提升宣传工作成效

一是充分利用培训讲授、媒体宣传、安全读物、知识竞赛、咨询活动、警示教育等方法,突出重点与实效,提高农机从业人员事故应急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高质高效策划有主题、有深度、有价值的宣传报道,总结推广好的典型经验做法,使农机安全宣传工作进一步得到开展;三是根据季节性、阶段性工作重点,确定宣传主题,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媒介,开展多层次、多方位、面对面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

4.4 强化农机技能培训,提升农机执法成效

一是农业主管部门应从思想上重视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培训活动的效率与质量,提高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综合素养。二是通过开展讲座、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管理人员、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使其能够充分了解农机设备的内部结构、生产原理,推动其积极主动地强化自身的专业本领[7]。三是抓好“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扎实有效。提升执法人员法律素养,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活动,形成凝聚合力、信息共享、执法有力、全面共治的良好局面。

4.5 加强职能部门监管,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一是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做到“两不准一严禁”;二是加强审验服务,工作人员要深入村组、田间地头、施工场地为农机户现场审验办理;三是做好农机报废工作,科学设立农机报废回收场所,及时公开宣传有关农业机械报废更新政策和规章制度,精简操作程序,推动老旧农机报废更新[8];四是在农机安全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安全监管措施,加强重点时段农机安全监管,在春耕春播、“三夏”和“三秋”农忙时期,组织专项行动,及时排除农机安全隐患。

猜你喜欢

榆林市机械化农机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王小虎:“土”专家与“新”农机的不解之缘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CHAME 丞华农机展
叶锐仙作品
破解民企“经理荒”——榆林市“云端”培育万名职业经理人
不让脱贫攻坚“踱虚步”——榆林市强化脱贫攻坚督查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