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路径

2021-12-02阚子祥

乡村科技 2021年28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生态农业

阚子祥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57010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胜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农”工作的重点由“全面脱贫”转向“全面乡村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所谓生态宜居,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保护好农村清丽的田园和旖旎的山水,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乡村的前提,也是乡村宜居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很多农村地区为发展竭泽而渔,导致农村资源日益趋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在现阶段,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在较大程度上仍然显得比较粗放,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今,要建设宜居乡村,就必须恢复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宜居乡村不仅要生态环境好,还要实现产业兴旺,唯有生态和产业双管齐下,村民才能够拥有高质量的乡村生活环境[3]。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 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生活废弃物一直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广大农村地区尤为突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镇规模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成倍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平均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 kg,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4]。由于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设施严重缺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马路边与河道旁,不仅严重污染了土壤与河流,还带来了火灾隐患。另外,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也具有较大随意性,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1.1.2 农业生产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我国的耕地面积位列世界第四,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排在126位以后,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出产更多的粮食作物,供养十几亿人口,农民在有限的耕地上进行精耕细作,化肥、农药被大量使用。但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化肥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0%~50%。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数十年的化肥、农药使用中,单位面积使用化肥量不断攀升,害虫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大量的农药残留在土壤、水体和粮食作物中,在引发生态环境危机的同时,对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5]。

1.1.3 乡镇企业和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乡镇企业和农村养殖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但是,多数地区的乡镇企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小微企业,工厂设备较为落后,产能消耗巨大,而且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大多数乡镇企业缺少污染防治设施,导致工业废水、废气、废物未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同时,农村养殖业所导致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突出。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养殖均属于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规模小,成本低,禽畜粪便等生产污水就近排放在养殖场周围,对附近的农田、河流均造成了巨大污染。

1.2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1.2.1 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城市,这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巨大短板。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设施在许多农村地区建设数量不足,甚至部分农村处于零建设状态。城市地区的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政府财政拨款,有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在农村,除了乡间道路等基础设施由政府拨款外,许多配套设施,包括垃圾池、地下排污管网、垃圾桶等设施,政府只是小额奖补,大部分资金由农户集资或集体自行支付。在很多村庄,集体资金有限,农户集资困难,导致很多农村卫生环境整治工作无法按照国家制订的环境卫生规划落实。特别是近年推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要求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乡镇的垃圾运输车辆较少,无法及时运送,导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延迟,垃圾乱象反弹。

1.2.2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改革开放40年以来,虽然我国科技进步飞快,但是农业科技水平仍然不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归根结底在于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知识转化不到农业生产中。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其原因如下:一方面,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较少,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老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7%,而美国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90%,因此,农民接受新的农业科技技术难度较大。

1.2.3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体制限制。随着关于“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理念的提出与践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采取了许多措施进行环境综合治理。一方面,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的环境治理在资金、政策、人力等方面一直优先于农村;另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涉及范围广、层级多,需要各级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环保部门等的协调合作,但各部门之间缺少协作和统一推进的政策,职能交叉,导致权力争夺、推诿扯皮,使得各级政府力不从心。因此,基层政府作为具体执行机构,既受到相关建设经费、投入人员力量等因素影响,同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也制约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基层乡镇遵循上级指令,无法一直高强度保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6]。同时,农村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为了发展经济,乡镇基层政府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导致无法形成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

2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

2.1 加强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就大部分农村而言,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首要因素是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生活废弃物的处理不完善甚至乱排乱放。因此,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第一要务即加强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2.1.1 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合理建设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等。将城镇周边农村的污水管网纳入城镇污水主管网;在距离城镇较远且人口密集的乡村,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在偏远人稀的村庄,推进终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低能耗、易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合理布置污水管道[7]。在建设污水管道时,要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合理安排管道走向,保证良好的水力条件,降低污水治理成本。

2.1.2 建设区域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开展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健全村镇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合理建设垃圾中转站、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车辆。宣传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定点存放,基本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2.1.3 深入开展乡村厕所革命,推进卫生厕所建造和粪污治理。推广不同类型的乡村卫生厕所,强化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注重乡村卫生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的衔接,鼓励集中处理并资源化利用厕所粪污与畜禽养殖粪污。

2.2 提高农村农业科技水平

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都依赖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还不高,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方面给予倾斜。

2.2.1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国家需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各大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在市场需求下对新兴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次,相关部门要借鉴与吸收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丰富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方式和内容,大力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通过研发与推广双管齐下,可以有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铺平道路。

2.2.2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受到经济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针对此种情况,一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积极宣传引导,让农民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和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不仅要提升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还需要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让农民能充分掌握新技术的使用。

2.3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3.1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发展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且要促进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全面提升。在乡村振兴中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8]。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效益放置于农村发展的第一位置,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者最优化。

2.3.2 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各地政府需要推广科学施肥、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新技术与新措施,推广新型养殖技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科学喷洒农药、科学养殖等,尽量减少农事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除了传统农业以外,农村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更好地激活农村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例如,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2.4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

2.4.1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体制。乡村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如果仅靠政府直接负责,不但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供给效率也不高,无法解决目前的环境问题。所以,必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协同参与的多元化治理体制,让市场和社会参与环境治理,相互配合,利用各自优势,发挥出1+1+1>3的治理效果。在政府中必须建立起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减少权力重叠与推诿扯皮;在市场中必须建立起环保企业与非环保企业的协同机制,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建立排污权的交易机制;在社会中必须提高公民与环保组织的协同能力,增强公民环保意识,拓宽公民与社会团体参与渠道[9]。

2.4.2 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目前,我国并没有单独的乡村环境相关法律,现行的生态法律法规主要是以城市与工业污染为重点防治对象。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要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不断对农村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并与最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相结合,制定具有较强可行性与操作性的相关条款。第二,各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涵盖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农民权益等内容的相关规章条例,令地方部门能够明确自身责任,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民权益提供有力保障。第三,对相关企业义务加以规范,促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综合保护[10]。第四,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秉承严格执法这一原则,若因个人或企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损害,需依法严格追究其法律责任。第五,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一方面,生态管理部门需要定期进行政务公开,让群众监督;另一方面,在政府绩效考核中要加大生态考核的占比,加强上级监督。

3 结语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首要条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层次落实,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这一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农民自身利益也与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最为直接的关联,也是当地政府治理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面对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充分落实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制,促使乡村振兴战略各个环节顺利推进。对于广大乡村地区来说,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是其独特且有优势的最大战略发展支撑,也是农村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乡村地区要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可持续地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内生增长的发展优势,进而有效将乡村特有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稳步有序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生动发展局面[11]。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