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2021-12-02徐晓阳

乡村科技 2021年28期
关键词:现代化村民体系

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向广大乡村的历史性延伸,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坚持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以乡村法治为准绳,以德治为基础,着力创新和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十分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越来越完善,治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我国乡村政治生态、村容村貌、生活环境、乡风文明及基础设施建设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的基本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如果不及时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将会严重影响我国新时期“两步走”目标的实现,因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体系的现代探寻

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乡村治理能力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1 以践行民主精神治理为主的治理模式

一方面,通过提高乡村精英即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优秀人才及乡村振兴中内生型人才等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挖掘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践行民主治理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村民的培养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参与意识,把乡村治理变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为民主精神治理奠定群众基础。

1.2 以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为主的治理模式

几千年积淀起来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对社会治理的影响和作用是深层次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治理由自然到自律、由懒散到自觉。尤其是乡土传统文化散发出哲理的光芒,对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营造乡村传统文化氛围,打造和创新传统文化体系,将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乡村治理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对于树立文化自信、杜绝不良习俗和不良行为、规范乡村群众生活、维系和调和社会关系具有现实意义。

1.3 以施行行政政策效率为主的治理模式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我国政府历来强化乡镇政府对乡村治理的职责,合理、适度赋予其决策、治理等相关权利,使乡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制定政策,统一思想,强化了政府的行政职责;二是通过政府行政加强了配套支持的能力,突出了乡村社会发展和治理服务;三是通过层层加压,强化了乡村治理目标管理机制的落实;四是通过治理能力的创新,保证了乡村振兴政策的执行力度[1]。

1.4 以健全乡村合力机制为主的治理模式

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阶层的通力协作。一是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乡村社会自治组织,形成自治合力,推进乡村自治水平的提升;二是通过村民乡约道德的教育,形成村民自觉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和准则,提升新时代德治合力;三是将依法治理植入自治和德治的实践中,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法治意识,形成乡村治理的法治合力。

2 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并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业绩。但在乡村治理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体系的构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2.1 乡村精英流失严重,精英治理模式作用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突出,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大量的农村劳动精英,尤其是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年轻人外出涌入城市务工,使得乡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老龄化现象也愈发凸显,导致年轻有为、能力突出的村民严重缺乏。在乡村人才短缺、人口老龄化和封建思想观念的共同影响下,一些乡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畏法和不懂法现象,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乡村法治推行困难,也导致了精英治理模式作用弱化[2]。

2.2 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德治治理模式作用弱化

我国幅员辽阔,农耕文化历史悠久,乡风纯朴,风清气正,乡村治理历来以传统文化内化为德治见长,形成了固有的中国乡村治理特质。但由于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染化和侵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的内容,其中有好的、正面的文化,也有不好的、负面的文化。这些不好的、负面文化的融合,严重弱化了传统文化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2.3 乡村各治理主体缺乏协调,多元治理合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实行县、乡、村三级管理体制,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政策落实,都是自上而下层层压实,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村组自治权利被削弱。另外,由于实际调查研究不充分,这些政策制度的制定也难免会脱离农村治理的实际,村民的相关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由此也影响了村民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度[3]。在乡村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政府对社会组织、协会等的重视不够,在领导、指导等方面没有具体的措施和指导思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各方主体的能动协调,难以形成多元治理的合力。

2.4 村民主体参与意识淡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结构分化和割裂更趋明显,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家乡、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一些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家风家规被遗弃,乡村自治、德治得不到巩固和发展,严重淡化了村民的主体参与意识。虽然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治理的规章制度,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村民主体的参与意识,但主体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不利于我国广泛推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

3 科学构建我国乡村治理能力体系的对策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高指南,彰显了我国现代化路径图谱日趋系统和完整。而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探索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1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顶层设计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新格局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就是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推动乡村振兴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乡村更高质量、更大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及更加安全的发展。一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必须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从社会管控、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制定治理目标,围绕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和经营主体确定治理任务[4]。二要立足基层,结合实际拓展治理途径和方法。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传统文化和乡风民俗各异,必须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结合党和国家的战略构想,突出地方自治特点,拓展治理途径和方法。三要构建网络化的治理体系。要强化从上至下,由干部到群众,动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网络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智慧治理。

3.2 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特质,融合现代文明铸就乡村治理体系新灵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发展起来的民族精髓,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社会治理价值。推进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不仅需要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我国乡村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一是弘扬传统文化文明建设。大力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整理优秀的家风族规、乡风民俗,大力弘扬乡村忠孝廉洁、家和万事兴、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优秀文化,使之在破除不良习俗、建设乡风文明中起到春风化雨式的效能,让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迸发火花。二是融入现代文明核心价值。在做好文化传承,发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使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相互交融,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影响教育广大村民,破除不良习俗,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之从自然遵从内化为自觉行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

3.3 以强化基层政权为核心,结合精英治理锻造乡村治理体系新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利益主体和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必须树立统一的意志和采取统一的行动。因此,强化基层政权是实现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行力。要加大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有闯劲、能干事、作风优良、做事正派的优秀人才,带领基层群众推进乡村治理。二是发挥乡村精英在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建设一支懂农业技术、爱农村环境、爱农民的乡村精英队伍,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农村的人才留得心安,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有信心,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治理聚力。

3.4 以促进产业发展为根本,夯实公共服务基础,建构乡村治理体系新态势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尤其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因此,必须着力解决乡村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使之成为乡村治理的根本保障。一是着力培养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人才支撑,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主力军。培养和用好这些优秀人才,不仅能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而且能够带动广大村民自觉参与乡村治理。二是全方位加强社会保障。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还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和必要的法律保护,应建立政府、村集体、企业和农户四方联动的机制。通过宣传鼓励提高农户参保意识,加大国家的财政支持力度,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5]。三是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加大资金及资源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 结语

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想实现乡村振兴,要在不断满足全体农民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保障。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村民治理,不论从哪个层面来分析和实践,都将是一个漫长、持久、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制定短期目标,又要有长远谋划,一步一步扎实稳步推进。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还应建立、完善监督和评价机制,通过监督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好的经验要及时加以宣传和推广,使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现代化村民体系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