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族宴席舞表演艺术特征研究

2021-12-02

艺术品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宴席回族头部

一、回族宴席舞表演艺术特征的形成

(一)回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回族的传统结婚典礼孕育出独特的舞蹈——宴席舞。宴席舞在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中,既富有回族民众的生活情趣,又展现了回族人民特有的文化气息。在回族人民聚集的区域内,一旦有回族人家举行结婚庆典,就有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到家中祝贺。这些来人中就会有喜欢跳宴席舞的。回族的宗亲之间也有一条规定,即只能男人演出宴席舞,女人不可以进行演出。一旦有女人演出,就会被认为“家风不争”,遭到别人讥笑。一旦有人在婚礼庆典上演出宴席舞,男男女女都能够前来围观赏鉴。根据回族的风俗,“宴席”是每一位回族子民都非常珍重的日子,不管是主人家成员还是前来吃酒的客人们,都要衣衫规整,尽量穿回族人民的传统服装。当然,具体到回族宴席舞的表演艺术特征,离不开回族生产生活方式的熏陶和影响。

(二)回、维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

回族在历史变革中经过了数次迁徙,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乃至新疆等地都有回族的聚集区。这些回族人民与当地的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相互融合,从而使得回族宴席曲的节奏也变得开放多元。

根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到中国来经商,后来经过宋元的发展演变为回族人的一部分。元代是回族大发展时期,当时成吉思汗向西扩张领土,很多臣服于成吉思汗的人被迫东迁,包括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等”。这些人来到中国之后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工作,有军人、农民、工匠、商人、传教士,回族人开始在中国发展。与此同时,一部分回族人也和汉族人、维吾尔族人、蒙古族人常年在一起生活,遂逐渐发展为后来的回族。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回族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和其他民族融合,这势必会影响到回族宴席舞的多元化发展。如生活在西北地区东乡、撒拉等地方的回族人,在长期共同的生活过程中习惯使用统一的“河州方言”,甚至在演唱宴席曲时也运用“河州方言”,这就使这些地方的回族人在演唱宴席曲或者表演宴席舞时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三)回族“尚武”风气的影响

回族宴席舞的舞蹈动作还与回族“尚武”的风气关系甚大。在过去,回族人迁徙了很多次,受到了很多战乱之苦。这是因为,河西走廊东接长安、洛阳,北到宁夏黄河,南至青海甘藏,西到湟水兰州,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河洛地区也长期是中西方商业贸易、文化传播的重镇。而自古以来,商人们经过这条路往东或者往西走时也必然会把一定的文化信息进行传播。所以,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对这片区域都施行管控,而且统治者也会在这片区域加强自己的势力。这势必会引起当地回民们的反抗,遂在明代、清代时发生了很多回民与其他外族人打仗的事情,所以回族人在过去为免遭侵扰,崇尚武术以求自卫、强身的含义。再加上明清两朝在河州地区屯兵戍边,很多回民们参与军队并随从出关驻防屯垦,这些都加重了回族民众“尚武”的习气。

二、回族宴席舞表演艺术特征

回族宴席舞是一种歌舞并进的民间舞蹈,其特色是舞蹈动作语言并不表现歌词的具体内容,只是在歌唱曲衬托下表达欢乐情绪的形态特征。从舞蹈形式来看,与音乐形式相一致,表演者边舞边唱,一般无伴奏音乐,由二至四人担任伴唱,有的也有众合唱形式。宴席舞多以男子双人舞为基本形式。

(一)“寓情于摆”的动态特征

回族宴席舞的头部和身体最常见的动作就是“摆动”,这一点和回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先说头部的摆动动作。回族宴席舞中头部动作的变化是整个宴席舞动作中最具风格之处。头部的摆动非常鲜明,顺应节拍而摆,使舞步起伏灵活,毫不拖泥带水,充分体现出回族宴席舞“摆”的动态特征。当音乐开始慢节奏的时候,头部的摆动开始左右晃动,舞者的脸部表情显得充满情感。当舞蹈节奏越来越快至高峰时,人们的头部摆动开始大面积地趋于右上方摇晃,体现出回族民众开放、爽朗的个性。同时,这种头部摆动的动作也和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观察鸟类的习惯有关。原来,回族人们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尤其是鸟类动物,这就使回族宴席舞的动作具有鸟类飞翔的动作情态,特别是头部“摆动”,以“碎摆头”“凤凰点头”等为典型,早已是回族舞蹈在演出时的经典动作之一,也体现出该民族的文化性格,表露出回族民众的开放、爽朗、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回族宴席舞在舞蹈表演中强调:“以情带头,情中舞动”。比如在回族宴席舞中头部动作“凤凰点头”“凤凰品牡丹”等,表现出回族民众对自然界的鸟类如鸽子、孔雀等头部、眼神、飞翔动态特征的模仿。

再来看回族宴席舞的身体摆动动作。实际上在回族宴席舞中身体“摆”的动态特征也非常鲜明,“摆”指身体、胯部随之步法变化的左右摆动。“摆”有大摆和小摆之分。大摆在男子动律中较明显,主要是身体、手臂随之步法变化的左右摆动。女子以胯为轴,带动身体小幅度地横向摆动。回族宴席舞的身体摆动和人民的生产牢不可分,人们在农场里挑担、割麦子等动作都有摆动性。比如《快快收割》里跳舞者的身体就呈现出一顺边的摆动性,特别是跨步两侧右前方摆动非常明显。

(二)“开放多元”的节奏特征

因为回族“宴席曲”借鉴了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陕西汉族、新疆维吾尔族等等,所以回族“宴席曲”的曲调丰富,音乐语言多样,演唱形式也繁多(包括齐唱、独唱和对唱等),具有差异性的音乐形象,并在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的回族民众间广泛传播。可以说,回族的“宴席曲”在表现畅快时纯洁而又上扬,在表现悲伤时低沉而又落寞,在抒情时显得温柔而诚实,很好地结合了音乐曲调和说唱文学的艺术特征,意境非常优美,同时还很好地表现出“开放多元”的节奏特征。

回族和维吾尔族等多民族文化融合促使“宴席曲”的音乐风格多彩多姿。比如新疆昌吉地区的回族“宴席曲”在音乐风格上就博采众家,带有强烈的陕西秦腔、二人转以及新疆其他民族如维吾尔族等音乐的风格,这充分体现出新疆昌吉地区回族“宴席曲”在迁徙过程中广泛汲取各类音乐营养,而且又具有浓郁的新疆乡土地区的特征。

(三)“洒脱刚健”的风格特征

回族宴席舞在舞蹈动作上还具有“洒脱刚健”的风格特征。可以看到,回族宴席舞的拳术动作名称几乎都是以拳术动作名称组成的,如“黑鹰展翅”“大小梅花”“老爷抽刀”“鹞子翻身”“雁落平沙”“虎展腿”“犀牛望月”等。在宴席舞进行展示时,舞者会根据节律的高低起伏,转变自己的位置。在身体动作上,通常脚掌着地支撑,屈膝半蹲,让整个形体像大海的浪花那样随波逐流,配合头、身的摆动。此外,回族宴席舞的手部动作也多,包括单双晃手、掏手等。随着手臂的回旋而翻转手部。

可以看到,回族宴席舞的动作大方洒脱,把不同的拳脚动作幻化到舞蹈里,配合宴席曲的调子和节拍,使整个舞蹈动作刚健俊朗,洒脱不羁,体现出回族民众悍勇刚健的民族精神,也显示出他们的豪迈爽朗个性,更表现出回族自古以来流存的尚武风气,这些都不但增强了宴席舞的可欣赏性,也使整个舞蹈的洒脱刚健风格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时,回族宴席舞的“洒脱刚健”风格特征还表现在队形上。宴席舞的队形结构很简单,或左右互换或前后交叉,在路线上或正面面对观众形成平排,或者是变成八字形队伍,然后再一层层地推向观众。这种换位然后推进的动作仿佛是回族人民在打仗中的队列排布,在换位置时干净利索,动作丝毫不拖泥带水,体现出一种洒脱刚健的美感。

三、结论

回族宴席舞是回族历史的积淀,是回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朴实大方、刚柔并济、开阔秀美的民族风格和豪放气概;体现着回族舞蹈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回民特性;体现着回族舞蹈繁盛的内容、与自然谐趣的类型与多元化的舞蹈动作;体现着回族民众个性化的艺术理念、精神内涵;更体现出回族区域化的文化风范和经典性以及该民族舞蹈的可观性和壮美性。

回族的生产生活、多元的民族文化交融以及尚武风气都对回族宴席舞的发展意义重大。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民族的繁盛必然会推动该舞蹈不断地进步和前行,也会促使回族宴席舞在今后的岁月中慢慢壮大,提升自己的舞蹈魅力。多元化的文化融合也促使回族宴席舞汲取了其他舞蹈的精粹和技法,促使整个宴席舞的发展面貌与以往有所差异。这都昭示出,在今后回族民众一定会发扬光大回族宴席舞的表演艺术魅力,让回族宴席舞能够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宴席回族头部
自动驾驶走向L4 企业头部效应显现
火箭的头部为什么是圆钝形?
签名档
宴席礼仪7禁忌
浅谈文化主题宴席的打造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蚝壳巧制作
敲打孩子头部会引起癫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