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合需要层次理论 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2021-12-01周洪宪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教书育人 2021年13期
关键词:班队劳动价值观

周洪宪(江苏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马斯洛从心理学角度将需要分成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几种需要循序渐进,满足人的发展规律,教师在展开劳动教育时也要基于需要层次理论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逐步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满足自我需要,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制作专题短片,认识价值意义

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升劳动价值观能促使学生实现“需要层次”的最高层次。教师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劳动机会以外,还可以用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如制作一些和劳动有关的专题短片,让学生看到不同职业的人如何参与劳动,体会劳动对于建设社会、改造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就能渐渐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动参与劳动。

在制作专题短片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历史文物,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用什么工具进行劳动,然后再对应地展现一些现代的劳动工具,让他们看到科技进步给劳动者带来的帮助。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和劳动有关的小故事,如展示“毛泽东同志和责任田”的故事画,让大家看到毛泽东同志参加开荒种田的场景,体会毛泽东的情操。最后在短片中教师还展现了学生参与班级大扫除的视频和照片,并引导他们展开反思,思考自己在参与劳动时是否积极主动,说说在劳动后是否能感受到快乐,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价值。

在制作专题短片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引导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家长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说说自己在劳动中获得的快乐。这样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坚持奖惩结合,培养良好习惯

要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生理需要,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调动他们主动劳动的积极性,就要采用奖惩结合的方式。教师要给予有积极正面劳动价值观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和表扬,让这些学生发展尊重需要,同时也会给消极被动的学生一些批评和惩罚。这样学生就会基于榜样意识,主动向积极进取的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面的精神品质。

在大扫除时,教师观察到有些学生没有认真参与其中,于是就采用奖惩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首先表扬了表现优秀的学生,如有的学生主动承担他人的劳动项目,还有的学生帮助他人展开劳动,教师给他们颁发了“友爱他人奖”,学生得到了鼓励后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此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说说自己是否参与其中,距离优秀的学生代表有多大的差距。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没有同学在劳动中总是躲在旁边,等着他人帮助自己呢?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呢?”教师还引导这些表现较差的学生在下一次活动中主动提出自己想要承担什么任务,给他们制造改过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勤于劳动的好习惯。

教师要认识到批评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在批评的基础上,要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思想的错误性,同时积极改正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强迫这些学生参与到被动劳动中。若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劳动,那么他们就发展了自我实现需要,其思想层次得到了提升。

三、布置生活作业,习得具体技能

教师要基于“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社会需要的是能自食其力、适应生活的人,认识到劳动是满足生理需要的最基础内容。教师可以积极联系学生家长,给学生布置一些生活作业,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尝试逐步习得劳动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和家长的关系更亲近,也发展了归属和爱的需要,最后他们认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发展了自我实现需要。

在“母亲节”期间,教师联系学生家长,引导学生和家长参与到“我为妈妈做家务”主题活动中,让妈妈可以休息一下,自己主动承担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由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设置的要求也不同,让他们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劳动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安排他们尝试帮家长进行拖地板、扫地等劳动;有的学生劳动能力较强,则他们可以参与到做饭等难度更大的活动中。教师还联系家长,让他们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指导孩子如何完成各种家务。如有的孩子只会煮饭,那么在“母亲节”活动中妈妈可以指导孩子制作一个“心型”煎蛋,给妈妈展现出爱心。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又能切实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陶行知提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所以劳动教育也应该脱离学校的束缚,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家庭劳动实践中,掌握日常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最终将整个社会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基地。

四、参与班队活动,体会收获喜悦

组织学生参加班队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喜悦。教师可以选择班队中的优秀学生作为代表,在学生的行为习得中起到替代强化作用,如组织植树活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等,在劳动中学生身体力行地体会劳动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与劳动有关的班队会活动中,如在植树节期间组织他们参与“青葱校园——少先队植树活动”中,感受种植的快乐。教师安排班长和劳动委员自主设计活动流程,并引导学生分组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的学生在完成植树后闲逛,并摇晃他人种植的树木,教师便进行引导:“这些小树苗都是他人劳动的成果,如果随意摇晃的话,伤害到了小树苗,而且还影响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行为是否正确呢?”这样便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引导学生和树木合影,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一步体会劳动的喜悦。教师还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各种班队活动,这样他们的参与兴趣更为浓厚。

在参与班队活动时学生提升了生理需要,在团队帮助的过程中,学生又激发了归属和爱的需要,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同时体会他人对自己劳动的尊重,进而激发尊重需要,最后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升自我实现需要。由此可见在班队活动中学生能全面满足各个层次的需求。

五、结合传统节日,升华心灵境界

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他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尝试参与到制作节日物品的活动中,提升生理需要,在团结合作中提升归属和爱的需要,不仅如此,学生还深刻感悟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心灵境界,提升最高层次的需要。

在端午节期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包端午粽,品端午情”主题活动,并安排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首先参与到包粽子的活动中,闻一下粽叶的清香,在合作中制作出造型新颖的粽子。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讲述和屈原有关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在体验劳动的基础上感受蕴藏在节日中的情操。最后教师又组织学生一起品尝自己做的粽子,进一步感受劳动的喜悦。除此之外,教师还组织学生在春节参与大扫除活动,在元宵节尝试做元宵,在重阳节制作重阳糕,展开敬老活动等,在系列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节日活动的主体,并让社区作为辅助,让家长进行监督,带领学生参与到劳动中。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同时教师也能构筑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融合的教育体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还应该结合劳动追求自我实现,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劳动价值观是人的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人们追求高层次的需要。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他们逐步认识到提升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中。

猜你喜欢

班队劳动价值观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为有源头活水来
实践体验让班队活动“实”起来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