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庭院景观优化策略探究

2021-12-01张凌雁周明芹

乡村科技 2021年33期
关键词:庭院营造景观

张凌雁 周明芹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城镇化浪潮席卷而来。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的乡村认同感、保留乡村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城乡平衡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情况下,乡村文化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非物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1],并导致农民审美观产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对自发营造的乡村庭院景观产生了影响。乡村家庭庭院作为乡村居民生活基本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居民的日常活动[2]。乡村庭院是村民能够接触的最亲近的外部空间,因此其景观营造直接关系到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乡村特色的保留。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村民审美价值取向的改变对乡村庭院各个景观要素的影响来阐述乡村庭院景观现状并分析现存问题,由此提出优化策略,这有利于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平衡时代发展与乡村记忆的关系,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1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居民审美的影响

1.1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

乡村的时空观念在城市化的冲击下逐渐消解,原来乡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源于自然的时间节律,逐渐变得破碎化,空间也随着人的游移变得分散化。城市化逐渐将人的身体资本化,将人的情感商品化,把人的游移看成和物的流通一般,这对乡村社会的原有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3]。乡村庭院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1.2 审美观念概述

审美的形成离不开几大要素:时间、环境、群体,在这几大要素之中会产生一种普遍对美的认知。这种认知影响后期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和审美需要。现代景观承载着表现人们审美观念的功能。这是人们追求与自然为伍产生的必然结果[4]。所以农村居民的审美将直接影响农村景观庭院的设计形式与风格特点。

1.3 城市化浪潮下农村居民的审美变化

人们的生存都依赖于物质基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与交通的便捷使得快餐式的城市文化侵蚀了乡村文化。农村居民产生了对于乡村文化的自我认同危机,审美迅速抛弃原始传统,过度追求现代化和符号化,村民对城市产生了被动的认同,对西方文化产生片面理解,追求欧式洋房与大理石装饰,甚至认为只有高楼和瓷砖才代表幸福的生活。所谓的乡村传统美在村民审美观念转变后成为乡村旅游大趋势下的外部装点。这种装点来自于“自上而下”的假想式开发,与村民的实际生活需求相脱节[5]。

2 村民审美变化下乡村庭院景观自建现状

传统村落具有封闭性和自足性的特点,城市化进程打破了这种形成各地民俗和民间审美文化的前提[6]。村落的庭院景观是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有生命的文化载体,并且村民对庭院景观的自发性建造背后隐藏着村民的自主意识以及利益诉求[7]。

2.1 庭院景观类型现状分析

乡村自建庭院按照功能的不同主要可分用于商业运营的农家乐式庭院,以及用于生活改善的自用型农家庭院。接待型庭院一般面积较大,主要作为临时聚集点以及备用停车坪。有的还会放置用来休闲娱乐的设施如秋千、篮球架、乒乓球桌、小型健身器材等。农家自用型庭院主要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为主,大部分包含菜园、鱼池、果园等和生活生产有关的要素。

2.2 乡村庭院景观要素现状

乡村空间种种变化的根源来自于传统的民俗生活受到的冲击以及乡土审美逻辑遭到的重创。庭院景观要素的现状分析是将对抽象观念的探究转变为便于查探的物质空间的研究。

2.2.1 乡村庭院植物景观。植物在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小面积的庭院景观来说,植物景观既是基础又是灵魂。植物营造在景观方面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在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内涵,既能彰显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又能承载村民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在植物品种选择方式上,随着村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庭院植物景观的生产功能逐渐减弱,原来经常出现的果树和可食用植物减少[8]。在城市消费观念的影响下,诸如富贵竹、长寿花、幸福树、摇钱树等明显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的盆栽充满了乡村庭院。比起植物的实际用途,植物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变得更为重要。村民在盆栽的品种选择上出现趋同性。乡村庭院的乔灌草搭配逐渐以观赏性为主。出现较多的观叶植物,如红花继木、彩叶草、金叶女贞等,花卉以艳丽为主,如杜鹃、三角梅、月季等。在植物景观营建方式上,花坛的比例开始增高,硬化面积逐渐增大。规则式的花坛以及盆栽由于其便捷、好打理的特点而受到村民们的喜爱。特有乡村文化或民俗影响下的自然式植物营建逐渐淡出乡村景观庭院的舞台,植物营建的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性下降。整齐划一的营建方式,由于其所具有的便捷性、高效性等特点在城市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2 乡村庭院水体景观。由于乡村庭院面积限制,水体景观的规模都不大,其形式多集中于静态水池、水池与假山的组合。水池以不规则的形状为主。池中多种植荷花和睡莲或养殖锦鲤。随着欧式风格的流行,水池加喷泉的组合也开始逐渐增多,水池形状大多规则,占地面积较大,水池所用材质与传统乡村风格相差甚远,制造工艺较为混杂。仿日式风格的小水景也层出不穷,多以石磨、陶罐、水壶、惊鹿、竹制品等组合形成动态小水景。

2.2.3 乡村庭院小品景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庭院的要求逐渐提高。庭院小品景观主要满足休憩和观赏功能,生产功能逐渐淡化。主要有凉亭、秋千、花架、休闲桌椅。休憩类小品主要来源于市场购买,在体量、颜色、形式上都具有雷同性,观赏类小品来源较为丰富,有的属于废物利用,充分发挥村民的自主能动性。还有一些生活用品的摆放,充满着生活气息。在小品景观营造中,村民自主意识较强,个性较为鲜明。

2.2.4 乡村庭院其他景观。庭院铺装大多采用水泥铺地,软质铺装面积较小。部分庭院采用花岗岩铺地,在花岗岩的颜色选择上多选择黄金麻,由于其名字而受到更多的偏爱,铺装铺设整体性较差。较为自然的青石板铺地或者磨盘石汀步使用率逐渐降低,平整的花岗岩,卵石镶嵌的收边,整齐的人工草坪铺地逐步成为村民心中的理想模式。景墙也出现了工艺较为复杂的欧式景墙,有时还结合水景构成组景,围合庭院边界的栏杆在材质上也出现了较多的变化,如铁艺、防腐木、铝材等。

3 乡村庭院景观优化策略

3.1 乡村庭院景观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村民对于庭院景观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村民对于自己的庭院布置具有较强的自主美化意识,农村宜居性得到改善。但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导致对景观庭院整体布局的把控较差,景观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弱,往往都是孤立地存在于庭院中,呈现无组织的拼凑感。景观小品随意摆放,与生活设施之间缺乏边界感,功能空间不明确。城市化进程的浪潮虽然提高了村民的建造积极性,但是碎片化的文化输入打破了传统的乡土逻辑,往往片面地认为城市的、现代化的就代表优越的居住环境。文化逻辑的薄弱加剧了乡村庭院的破碎性,景观要素之间往往在风格上也难以统一,村民对城市景观的模仿式改造,只注重视觉美和形式美,忽略传统乡村景观[9],围墙、围栏、景观小品的雷同率大幅提高,植物景观缺乏乡土特色,植物景观营造层次单一,庭院铺装硬质面积大。乡村景观庭院营造缺失地域文化的特色表达,村民缺乏对传统造园技艺的认知以及对景观艺术形式的认识,审美停留在环境美化的层面。乡村庭院景观的千篇一律,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的粗糙模仿,特色乡村景观消逝的危机已然出现。

3.2 优化策略

3.2.1 运用景观造园手法,改善庭院景观。乡村景观庭院的零碎与无序,需要专业知识的指导,首先需要对庭院有一个整体的视角认知,对功能空间有一个合理的安排,把控好庭院空间中的点、线、面、圈要素[10],如水池的开凿、一堵墙的位置、地面的铺装形式等都可以影响温度、湿度、风速,提升庭院宜居性[11]。在植物景观营造上,避免在选择植物品种上陷入消费主义陷阱,仅仅在意植物好听的商品名。在观赏意义上,乔灌草的搭配在层次上尽量丰富,与建筑的搭配上能够柔化建筑边界,时间维度上能四季有景。在生态意义上,原始大树可尽量保留,选择一些乡土树种,既能保留地域特色,又能满足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水体景观的营造上,风格尽量与其他景观相融合,而不是单纯地为了气派使水体景观格格不入,在庭院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可选择营造水体小景,与特色的乡村小品相结合。在小品景观上,村民可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改造废弃农具或家中的老物件,休憩类小品景观在选购上风格也应该尽量保持一致性,材质上选择毛竹或当地常见的材料,形成乡村特有的风景。在铺装选择上,应在材质、颜色上与小品景观保持一致性,庭院无论是在观赏性上还是生态性上都需增加软质铺装的比例,注重处理软硬的边界。

3.2.2 运用乡土地域元素,打造特色景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村民对于庭院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除了生产功能以外,作为室内的延伸空间,其休憩与美化的功能愈发重要。在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乡村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改变城市文化在乡村的强势地位,避免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的复制品,设计要回归人与环境的本质,关注特色的自然环境、质朴的人情关系。在景墙、围栏、亭子等元素的原料上可就地取材,秉持生态性的原则,打造乡村田园风。地域文化对于庭院景观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的背景下,许多乡村的景观营造流于表面,过分夸大村与城的区别,对乡村庭院大拆大建,完全改变了乡土原貌而达到一种城市审美下的“干净、整洁”。避免村与村之间千篇一律,应该尊重乡村历史,听取村民意见,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部分。在局部景观营造上,可以将地方文化与民俗特色进行抽象化处理,在景墙、大门、围栏、铺装拼花上都可融入这种文化元素。在植物景观营造上,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资源情况,运用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树种,营造标志性植物景观。

3.2.3 挖掘乡土景观的精神价值。有灵魂的乡土景观背后必然承载着厚重的精神价值。虽然景观庭院的营造主体是村民,并且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和使用者,但难免因为政治、经济、教育等大环境上的落后,导致其对于本身所处的乡土景观在文化上的重要程度认识不足。所以乡村景观的庭院建设需要社会资源、专业团队的指导,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传承乡村技艺,留住看得见的历史。只有协同合作,以乡村的政治、经济、教育、审美、民俗、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为基础,才能创造出具有多重精神意义且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优质庭院。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中,找到身份的认同,唤醒村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唤醒村子的内生动力。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乡村庭院空间研究从小空间出发,关注村民的生活逻辑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庭院建造逻辑,对地域特色的塑造不仅仅停留在公共空间,还应以村民生活空间为基本单元,将精神价值保留在日常生活中,乡村地域特色在表现上更有整体性,精神上更有传承性。景观庭院的建造能充分吸收民间个体智慧,增强参与感与归属感。对景观庭院的研究与关注将改善乡村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的弱势地位,形成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促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庭院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回到庭院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庭院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