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月亮有关的习俗

2021-12-01李奇钊

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宝塔赏月傣族

○李奇钊

走月亮

据清代道光年间记录节令习俗的著作《清嘉录》记载,“妇女盛妆出游,互相往还,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

曾有诗歌写道:“木犀球压鬓丝香,两两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翻恨绣裙长。”讲的是中秋月圆之夜年纪轻轻的姑娘们三两成行,节日里兴高采烈的心情早就无暇顾及自己在秋夜里穿少了衣服,沿街渐行渐远反而懊恼身上那些花样繁复的绣裙太长扰乱了步伐。可见人们在“走月亮”的兴头儿上,衣薄华服也就不在乎了。在少水少河的旱地,“走月亮”其实就是“走百病”,求的都是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后能够在今后的日子平安顺遂。

水乡吴地,丰富的水系环境,自然造就了众多桥梁,“走月亮”到了这里也就成为了“走三桥”,除了中秋,更是“老上海”们曾经元宵时节的保留项目。“走三桥”是很有讲究的,“大多会选择走学士桥、长生桥、如意桥,因为这三座桥名称寄寓事业、长寿、吉祥,犹如‘福禄寿’三星一般护佑人生。”

祭月赏月

中秋的月亮最是明亮皎洁。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习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名为“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今,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月明之夜,盛行“拜月”习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傣族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 追月”和“寻月 ”

中秋月明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的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到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寻月”。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找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月明之夜燃灯的习俗。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除了走月亮、祭月赏月、拜月、追月、寻月和燃宝塔灯等与月亮有关的习俗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广州的树中秋、苏州石湖看串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习俗。

猜你喜欢

宝塔赏月傣族
中秋赏月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傣族:亲水的民族
文化宝塔 魅力绽放
单宝塔诗
是谁找回了玲珑宝塔
动物赏月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宝塔加高
独自一个人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