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2021-12-01马健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学初心马克思主义

马健永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永恒初心,为人民谋利益、造福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崇高使命。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渗透并彰显于党的初心和使命形成、确立、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成为党和人民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动力和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撑。深入探究和全面把握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内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有利于科学揭示党和人民百年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磅礴伟力。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场逻辑

“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的逻辑起点。“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2]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体论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包括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真正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理念,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出场逻辑,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始终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从客观规律和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不断开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崭新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与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辩证统一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实践中,为充分发挥广大工农群众的革命主体力量,锻造具有强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型政党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指出:“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3]毛泽东从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目标、任务,为紧紧围绕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开展革命运动指明了前进的正确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与发扬人民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发展逻辑,朝着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标迈出了坚定步伐。他曾明确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4]“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坚守什么样的初心和使命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就是坚持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相联系的基础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首创精神的过程。党的初心和使命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解答了一系列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按照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宗旨意识、进取意识和机遇意识,更加注重坚持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6]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主体力量,必将推动社会生产率稳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新时代,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真理价值和精神旗帜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崭新时代内涵和鲜明实践特征,成为党和人民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

(二)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人学意蕴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立场和原则不动摇,同时又持续不断地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用我们的社会主义酵母去影响现在终于行动起来的可塑的人民群众。”“我对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在英国的进展感到十分满意;但是,这些进展主要在于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意识的成长。”[7]这些论述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侧重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人民群众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关注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现实课题,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力和持久的社会号召力。

毛泽东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8]“不放松一刻工夫一个机会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3]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鲜明品格,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了一座灯塔、锻造了一面旗帜。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穿于党和国家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强调人民性价值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之舵。他指出:“无论革命、建设,都要贯彻群众路线。这样,取得胜利要快得多,成绩要好得多。”“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包括搞改革、发明、创造,也要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实行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人民群众三结合。”[9]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社会变革,总是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必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由于独特的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也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到实践、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对此,江泽民指出:“我们要结合建设和改革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10]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11]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是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只有正确认识党的初心与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历史使命与党的群众观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作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谋篇布局、举旗定向的奋斗实践中创造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与劳动创造不仅是党和人民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动力源泉,还是坚守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和宗旨的必由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6]马克思主义人学以人民群众为立论基础,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发展动力,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初心和使命的本领提供了持久动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人民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3]。马克思唯物史观着重强调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力量,不仅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且还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人学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既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主旨,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首要原则。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置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高位置,强调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作用才能使亿万工农群众彻底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被奴役地位,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命运的主人,并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4]“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1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辩证统一性,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历史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人学所蕴含的观察世界和处理矛盾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意志品格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理论之上,立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发展规律之上,是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追求。邓小平指出:“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16]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者作用,必须更加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推进改革发展任务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大势。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的一切工作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17]胡锦涛指出:“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不断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规律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水平,倡导树立大局意识、以史为鉴、知古鉴今,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构建了分类科学、运行高效、管理规范的人民利益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19]“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20]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向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携手奋进,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精神动力。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只有不断深化党的初心和使命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因时而变、随事而制,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更加清晰明确。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曾指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它们要求具有同数学的认识和应用相似的适用性和有效范围。”“正如其他一切社会进步一样,这种进步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这些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件。”[21]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奠基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出发,为世界各国人民探索实现彻底解放以及建立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借鉴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的合理思想,蕴含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公平、包容、平衡、普惠的目标发展。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秉承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彰显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民族大义,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与中国社会现实、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度融合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思想基石

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强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永恒的奋斗主题和历史使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不同阶段,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必然带有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和阶级属性。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文中指出:“英国社会主义者要求以建立两三千人(这些人都从事工业和农业,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享受同等的教育)的‘国内移民区’的方法来逐渐实行财产公有,建立理性的政府,使人们有充分发表意见的自由。”[2]这里他所强调的“平等权利”“同等教育”以及“发表意见的自由”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和分析英国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历史现象的直接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2]党的初心和使命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进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认为,平等是维护正义的本质要求,人人平等是构建理想社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进一步发展破坏了社会契约,导致某种新的自然状态的形成。为了消除这一自然状态,必须建立以某种新的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理性国家。”[2]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客观联系,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和性质出发,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崭新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路径。邓小平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2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运用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发展的新期待,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探索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根本价值遵循,不断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纲领性、引领性的战略规划和制度设计。

(二)公平正义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初心和使命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的政治理想和优秀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进的力量之源和动力之本[25]。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基本价值准则,始终站在捍卫人民公平正义的最前沿,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大量现实素材和鲜活经验。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依靠人民、团结人民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认识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不断培育革命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战略法宝。

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的思想理论精华,把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重中之重,为推动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1951年10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正义性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他指出:“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8]由此可见,追求公平正义、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和使命,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党的初心和使命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属性,中国共产党才能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和价值情怀的客观要求,它不仅引领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进程,而且还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强调始终把人民利益置于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最高位置,从根本上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公平正义、怎样做到公平正义”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课题,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信念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邓小平指出:“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4]党的执政能力与领导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广大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树立维护公平正义的政治威信,而且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的基本价值准则融入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中,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立场更加鲜明、工作作风更加清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2]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宝贵经验,特别是承载着新时代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结晶,为弘扬公平正义的主旋律、凝聚改革创新正能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三)公平正义理念贯穿党的百年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战略问题,党和人民总是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将公平正义理念运用于关涉中华民族发展全局和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抉择中。公平正义寄托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动和依靠广大工农群众,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真正成为捍卫公平正义的战争、人民的战争。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和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为了反对侵略,维护民族自尊与人类正义,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26]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激烈论战中,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出发,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全面分析了抗日战争所处的时代条件以及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间的矛盾特征。他明确指出:“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26]因此,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属性决定着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在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公平正义价值理念深刻影响着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广大中国共产党党员,对于激发广大工农群众的无产阶级革命热情产生了积极的正面效应;二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指明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之间的本质差异,为中国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壮大工农武装的革命力量以夺取最后的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正义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新审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课题,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基本趋势和发展任务,确立了以共同富裕基本目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邓小平紧紧围绕维护人民公平正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27]“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公平正义的永恒初心和使命,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巨大政治优势的最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揽全局、系统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中,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效的最根本标尺,提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8]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正确揭示了“什么是价值以及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中着力加强和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关于价值,马克思曾指出:“‘value,valeur’这两个词表示物的一种属性。的确,它们最初无非是表示物对于人的使用价值,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29]这就表明“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在从事生产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各类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价值和价值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深刻影响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效应,成为推动全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方法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指南。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根本价值立场

1882年,恩格斯在致奥古斯特·倍倍尔的信中指出:“革命是在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和正式党派联合起来反对因此而遭到孤立的反动统治并要推翻它的时候开始的;……与此同时,我们取得统治权的时机也就来临了。”[30]这里恩格斯着重强调了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革命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人民价值立场在组织、动员革命武装力量变革不合理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的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起便矢志不渝地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的基本价值立场和价值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党和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并通过强化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毛泽东指出:“人民是有能力的,他们的力量是最伟大的,他们结成了团体,就是所向披靡、天下无敌的常胜军。”“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与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的前进与发展。”[31]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贯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每一步发展进程和每一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人民群众不仅是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和力量来源,还是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依靠力量[32]。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要敢说真话,反对说假话,不务虚名,多做实事,……”[4]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有责任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10]胡锦涛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仍然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大力倡导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11]党的初心和使命科学回答了“为了谁”和“我是谁”这两个政党组织的根本性问题[3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与使命的实践经验和思想智慧的价值结晶,彰显了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承载着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为凝聚全体人民同心筑梦的磅礴伟力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鲜活生动的人民价值实践印刻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方法中,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自由、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19]“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22]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是为民族谋利益,为人民谋幸福。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直接决定并影响着党和人民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方向,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指明了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一百年来,初心和使命给予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前行的强大动力和定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为宏大而深远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大大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使14亿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找到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

(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马克思曾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4]“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5]利益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制定政策、谋划战略、创新理论的关键要素。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能够植根中华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根本保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14]毛泽东立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的基本价值立场出发,深刻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党和人民对中国革命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坚持人民价值准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保障党和国家以更加昂扬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显著优势。

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要牢牢记住,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永远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诚的代表者和维护者。”[10]“我们是共产党人,是立党为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还有什么个人名利不能淡泊呢?”[36]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37]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价值立场是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鲜明特色和核心内涵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在价值选择上,党的初心和使命要求必须坚定不移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增强任重道远的使命和服务意识为着力点,才能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时代意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2]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政治品格,同时也是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行为圭臬。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既要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为牵引,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迈上新台阶。“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38]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树立强烈的初心使命意识,时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准则,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性,根据时代条件和国情赋予马克思主义人学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战略性的历史变革。初心和使命就是旗帜和方向,关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关乎民族前途命运,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39]回溯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在涉及人民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原则出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一以贯之坚守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和使命,为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奠定了良好的价值基础。

(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统一思想、把握规律和总结经验的根本价值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根本要求和可靠保障,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树立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作用、协同发力的客观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精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开辟了党和人民治国理政的崭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今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20]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紧密结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特征新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环节,才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释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美好的生活[40]。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广泛化、层次化的变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不断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关键着力点,以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中心环节,是推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6]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发展成功与否最终的评判标准只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是否获得质的提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真实意愿、保护人民根本利益,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和政策密度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论真正成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理论之舵。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全面发展论: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实践逻辑

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最终目标和价值旨归,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方式。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然要相互交往,交往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使得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人的自觉活动中最具社会性和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形式。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2]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目标昂扬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将初心和使命意识融入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全面发展论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实践路径和战略意义,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逻辑。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们发挥一定社会作用、实现特定实践目标的内在依托和必要前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的个性特征的发展既具有多样性又包含层次性,是在社会生活中由客观的社会实践所推动的。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社会物质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深刻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体现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4]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民族传统和科技水平等,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能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越来越广阔的活动舞台和越来越优越的环境。人的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跃升的根本动力。基于对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系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旧式劳动分工所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问题,“包含着一切狭隘的生产前提的解体,而且它还创造和建立无条件的生产前提,从而为个人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创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质条件。”[41]恩格斯也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2]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们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克服和超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人的能力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既包含着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又反映了人的个性、才能和素养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具体个人的生命活动而存在,是在后天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修养、能力和才干,并随着社会条件的逐步优化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化,以更系统、更广泛、更全面的发展形态反映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曾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2]“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30]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有丰富的自然、社会内涵的辩证历史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作为“个人”和“人类”辩证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出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机结合起来,以坚如磐石的初心使命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呼声,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实现全面发展的价值共识,使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和实践真正成为激励党和人民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准则和行动纲领。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征程中始终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根本目标和动力,从中国基本国情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主动顺应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伟大转变而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初稿时,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儿童时期需要发展身体,这种发展要是健全的。儿童时期需要发展共产主义的情操、风格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气概。”[42]毛泽东还着重强调了德育、体育与智育是“连结一道”的,它们都与生产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42]由此可见,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中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特殊国情以及人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社会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人学全面发展论与中国人民发展的客观需求相结合,为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全面振兴相结合,认为发展教育和科技不仅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整个民族文明素养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1977年8月,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明确指出:“要有爱劳动、守纪律、求进步等好风气、好习惯。”“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23]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6]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广阔天地。要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了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备逻辑前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一以贯之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治国理政的迫切要求,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而且还是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有效方法。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这就告诫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以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质量和水平为着眼点,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引路指向,以正确舆论凝心聚力才能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的鲜活生命力,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成为引领当代中国前进方向的最显著标志和最壮丽气象。倡导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系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所得出的一条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和智慧不仅加深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更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不断赋予中国梦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而且还是党和国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在任何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43]。新时代,只有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作为工作切入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使命,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20]“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44]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初心和使命不仅成为指引人民积极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面旗帜,而且还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要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就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精髓和思想真谛,不断以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需要滋养初心、引领使命,才能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中真正做到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进而使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以更加自信豪迈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回首过往,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走到今天,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必须依靠人民才能创造新的辉煌。新时代,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和人民治国安邦的根本奋斗目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在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实践中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人学初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永远的初心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北人学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