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趣

2021-11-30王文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

摘 要:山水画的创作在宋代时期几乎达到了巅峰,这一时期的山水畫创作都很好地兼顾了绘画创作中各个方面的融合与统一,体现出深厚的审美趣味。宋代的山水画创作整体上体现出一种源于自然而超然其外的趣味,画家在绘画中体悟自然与人性之道,在其中寄予一种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此外,画家在创作中极力追求一种诗境之美,将自然之美与人情世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流露出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对生命的体悟。

关键词:宋代 山水画 审美意趣

从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人物画一直占据着绘画领域的主要位置。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得到发展,至隋唐时期开始独立。宋代开始,山水画逐渐取代人物画一跃而成为中国画的第一类别和第一大题材。山水画的创作在宋代时期几乎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画家纷起,南北竞辉。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宋太祖结束了唐末五代的战乱,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偃武修文而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时期,统治者又鼓励文艺创作。在经济层面,商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而呈现出繁荣景象。北宋的汴梁、南宋的临安等城市经济繁盛,士人聚集,人们的文化生活空前丰富,为绘画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宋代山水画创作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名家辈出,名作纷呈,更体现在美术著作的不断涌现、艺术思潮的流派纷呈,不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创作都很好地兼顾了绘画创作中各个方面的融合与统一,体现出深厚的审美趣味。

宋代的山水画创作整体上体现出一种源于自然而超然其外的趣味,画家在绘画中体悟自然与人性之道,立象尽意,将天地、自然视为内心的寄托,在其中寄寓着一种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体现了自然万物与生命的节奏变化。

在宋代,山水画的创作题材范围逐步扩大,绘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化。这种变化一是体现在画作不是单纯地去描摹自然景物,而是在着重描绘山水景物的同时,结合画者的行旅、游乐、山居以及访友等活动描写,去全面而生动地展现社会生活风貌;其次,这种变化还体现在画者在画作中全面地表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展现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人物的真实生活,甚至有些画家在作画时借物抒情,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审美理想。这种自然的、客观的、整体性的描绘,使得宋代的山水画蕴含着一种深厚的意蕴,既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出社会中各阶层人物各自的生活动态,带给观者一种宽泛而丰满的审美感受。

董源,又作董元,字叔达,被视为南派山水画派开山之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董源在山水、人物、禽兽等方面无所不精,尤其是以山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李成、关仝、范宽等著名画家都是北方人,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北方风情;董源是南方人,他的山水画呈现出独有的江南风貌,人们称其为“一片江南”,其代表作有《龙宿郊民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潇湘图》等,《潇湘图》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名作,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情趣,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文人山水画的经典范式。《潇湘图》是一幅描写人物活动的山水画。画面中的洞庭湖一片湖光山色,朦胧的烟树中掩映着一片片江村渔舍,整幅画作的构图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画面的前半部分是一片沙渍平坡、杂生的芦苇,有两个红衣女子立在水岸边,岸边有五名乐工正对着迎面缓缓驶来的小舟吹奏着乐器。小舟内则端坐着一位身着朱衣的贵人。贵人的前面有侍人下跪侍奉,后面又有侍人执伞。在小舟的前后,各自有一人持着篙摇着橹。画面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游乐图。画面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一片远山和茂林,水草丰茂,岸边的高坡处有十余个渔人在持网捕鱼,他们从容而专注地在劳作着。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漾着几只小艇。这一部分董源展现的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渔乐图。整幅画作中前后两部分中的两组人物活动内容虽然不同,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美的意境。这幅《潇湘图》的景物安排和章法布局都极具匠心,开合起伏、动静虚实、张弛疏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出一种“平淡天真”的审美旨趣。

宋代的山水画家在创作中极力追求一种诗境之美,将自然之美与人情世态展现得淋漓尽致,诗情的融入成为山水画的灵魂,正如郭熙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家“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体现出“道”的自然无为、佛的“虚静”修行以及禅的“顿悟”与“意趣”,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对生命的体悟。

一方面,宋代高度的诗歌以及绘画艺术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二者相互影响与渗透,绘画撷取了诗歌的表现力去弥补画艺的不足,在绘画的题材范围、意境情调、篇幅格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追求。另一方面,北宋中期开始,国力渐弱,士大夫或是陷于党争之中,或是报国无门,转而在道学禅宗中寻觅出路,选择一种“静心、冥想、体悟”的生活方式。在各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之下,宋代的山水画家把诗意与禅趣泼洒于画作之中,勾勒出一片诗意而灵动的山水世界。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马远出生在一个著名的绘画世家,家学渊源,他的曾祖、祖父,直到父亲、伯父、兄弟,甚至儿子,一连几代都是有名的画家。马远在古代绘画史上声名远扬,与李唐、刘松年、夏圭等人合称为“南宋四大家”。马远擅画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种画,其中山水画的成就最大,笔法遒劲,皴法硬朗,画面情意相交,生趣盎然。现在传世的名作有《水图》《西园雅集图》《踏歌图》《梅石溪凫图》等。不同于其他画家的鸿篇巨制,马远的山水画构图多选取生动而别致的近景小景,画作中很少见巨石林立、重峦叠嶂,而是着重描绘角落一树、水潭一边、山石一角,截取自然的一个小小片段,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他的画中常用一位老者作为整幅画面的点睛人物,老者或持杖而立,或侧坐石边,或远离市井,神态悠然,神游于天地之间。这种风格使得他与宋代的夏圭并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在《石壁观云图》中,画面的右下方有一长者执杖,立于岸边,长者的身旁是几株杂木,对岸危岩耸立,缥缈的云烟浮在山岩之上,溪水自近由远而逐渐消失。近处的河面上水汽升腾,与远处的云烟相互联系,给人一种无尽的悠远之感。这位独行的老者仿佛置身在一片如梦似幻的烟云之中,仰视天空,似有所悟,对面挺拔的山岩则棱角分明,预示着某种人生的险阻,而脚下通向远方小溪的尽头,又像是一种人生新的希望。整个画面中的危岩、溪水、烟云,寄寓着一种人生哲理:人生难道不是既有艰难险阻又有憧憬与希望吗?画面中老者的凝思顿悟,难道不是马远的内心独白吗?

此外,在马远的另一幅画作《山水图》中,画的左边是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枯藤慢慢垂下,岩石下有一位老者扶杖而坐,他身披着蓑衣,置身于荒岭山野之中,犹如一位禅行者,深入山林,远离尘嚣,不慕名利,不贪功名。老者的神情安详而宁静,坦然自若,整幅画面透露着一种淡然宁静的气息以及与世无争的心境。这与老子的“返璞归真”,以及“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说法很相近,也颇有一种禅学所讲求的明心见性的意味。马远作品中的人物背景多是山林幽径、泉池石溪,追求一种“坐卧山林无尘扰,心明地阔山林闲”的意境和情趣,身在官场的马远,或许这正是他在画院工作了整整一日之后的片刻悠闲吧!

总之,宋代的山水画可以说达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的高峰,不论是表现技法还是画面布局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为可贵的是,宋代的山水画家们在创作中展现了那个时候的世间百态,以另一种方式為观赏者打开了一个窗口,像叙事一般讲述着人间烟火,将画者对人生与生活的认知再现到画作中。此外,画家深受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味的熏染和影响,形成一种以简古淡泊、荒寒清远、高风绝尘为审美指向的艺术规范。这一艺术倾向和范式,对之后元明清三代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为我国古代士大夫所普遍推崇的审美理想。

参考文献:

[1] 孙文忠.从郭熙到马、夏——宋代画院山水画审美特色管窥[J].美术研究,2004 (3) .

[2] 张瑞.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意蕴[J].艺术家,2019 (2).

[3] 夏晓春.论中国画意境审美动态意蕴[J].装饰,2004 (3).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 段七丁.中国山水画技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7] 贺西林,赵力编著.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 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9] 郑午昌.中国画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作 者:?王文勇,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

编 辑: 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宋代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