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电子健康卡的医疗防疫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2021-11-30金光荣王静孙凤颖杨茂林通信作者

医疗装备 2021年21期
关键词:读卡医疗机构防疫

金光荣,王静,孙凤颖,杨茂林(通信作者)

1 延边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延边脑科医院 (吉林延吉 133001);2 延边临床医学工程学会延边医疗器械管理站 (吉林延吉 133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目前,虽然我国抗疫防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全球抗疫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疫情形势变化,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作为抗击疫情的主攻方向。针对抗击疫情的一线医疗机构,应对出入通道实行全封闭的闭环管理,尤其针对入口,应实行严格的红外体温监测、流行病史调查、登记,并要求来院人员一律出示各种防疫健康码等限制措施,但如此会造成医院就诊或来访人员极度拥堵,甚至存在疾病扩散传播的隐患。因此,尽快且大幅度提高防疫审查效率成为改善或解决医疗机构接诊瓶颈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电子健康卡设计了一套医疗防疫管理系统,并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予以了充分验证,现作如下介绍。

1 电子健康卡

居民健康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为全国城乡居民设计发放的全国统一标准的就诊服务卡,主要解决跨医疗机构、跨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一卡通”问题,方便居民就医和健康管理。

电子健康卡是居民健康卡的线上应用创新发展,顺应了“互联网+”医疗,推动了医疗健康服务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了电子健康卡与实体健康卡共同构成健康卡“虚实结合”服务网络,为居民通过手机智能终端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便利。电子健康卡项目于2017年在部分省市开展创新应用试点建设,旨在建立全民健康信息主索引,以二维码形式发行电子健康卡,最终实现无纸化的全民就医一卡通[1]。电子健康卡的总体框架是由国家卫生信息中心搭建国家级卡管平台,各省区建立分布的省级卡管平台与终端用户(即医疗机构)对接伺服。截至目前,我省卡管平台发布了4个接口与终端用户双向交换信息,即电子健康卡注册、卡信息获取、二维码获取、诊疗校验。我省于2019年10月1日完成了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的电子健康卡应用全面覆盖,省内居民电子健康卡注册率超过90%(大部分居民电子健康卡信息由平台建设初期根据人口户政信息批量注入)。该平台的各项技术模块和工作流程比较稳定、成熟,为系统开发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居民电子健康卡已注册的大数据平台,为本研究项目营造了绝佳的软件开发环境。

2 基于电子健康卡的医疗防疫管理系统

2.1 总体架构

系统主要由前置机系统和防疫工作站客户机两部分构成。

2.1.1 前置机

前置机配置了web 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其中,web 应用服务器选用微软公司IIS7,开发封装了与省卡管平台对接的认证密钥及4个接口过程。省卡管平台分为线上应用和线下应用两个模块,线上应用即用户通过互联网下载终端用户的手机APP 或通过电脑登录终端用户的网站,实现电子健康卡注册及预约就诊及结算服务;线下应用是居民在医疗机构内通过自助机或导诊服务台实现电子健康应用的专线式服务方式(本研究项目不涉及线上服务)。前置机与省卡管平台之间的网络连接方式分为专线连接网络与VPN 虚拟机两种,本研究利用了VPN 的虚拟专线对接方式。数据库服务器系统选用了微软公司SQL2008RT,负责存储往来人员的基本信息、体温监测数据、流行病史调查信息、区域疫情风险级别信息及电子健康卡注册信息等,设计数据库触发器同步流动人员的风险级别。

2.1.2 防疫工作站

本研究选用POWERBUILDER12平台开发防疫工作站,实现系统与用户或来访人员的交互信息采集,支持各种IO设备(身份证读卡器、二维码读卡器、基本医疗保险读卡器、磁卡读卡器)识别居民身份并采集必要信息,完成防疫筛查、分析、汇总任务;同时,提供登记信息导出功能,导出格式为多种通用表格,以便和相关部门分享数据。防疫工作站的系统架构[2]见图1。

图1 防疫工作站的系统架构

2.2 详细设计

2.2.1 设计背景

由于延边脑科医院访客以老弱病残人员居多,加之本院属于神经专科医院,就诊人员多不善于使用智能手机,且许多年龄偏大的人员携带老人机(学习手机)等非智能手机(无法注册或操作卡顿),因此不利于检查或注册国家防疫二维码及出具吉林省吉祥码,最初只能以人工手写方式登记防疫筛查信息,记录缓慢,加之居民配戴口罩发音不清晰,反复询问校对,造成人员拥堵及信息采集不准确,容易引发病毒传播,增加疫情聚集性暴发的风险。

2.2.2 设计过程

在以上研究背景下,采集信息模块集成多种高效的电子识别设备成了技术关键。我们首先应建立、健全全国区域疫情风险信息库,并实时掌握各地当日疫情风险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更新风险级别,人机交互界面需要开发整合身份证扫描器、二维码(电子健康卡、医保电子凭证)及普通条形码扫描器(用于识别医疗机构内部发行的就诊卡)、基本医疗保险读卡器等身份识别设备。由于医保卡读卡需要持卡人输入密码,以及需要与医保平台在线连接验证后才能下载数据,因此时间上有延迟,效率较低。我们建议以离线方式读卡内信息,因为医保卡芯片内存储的信息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足够完成防疫要求,同时,离线读卡方式无需录入密码及登录医保网络,既减少了网络瓶颈,又省去了烦琐的密码验证环节,大幅度提高了登记效率;对于读卡环节,本研究设计了快捷键,即F5读取身份证、F6读取医保卡、F9存盘,便于工作人员实现盲打;由于人机交互界面整合了过多的身份识别设备,工作场景混乱,本研究选用了一款五合一的读卡装备,即身份证、医保卡、二维码、磁卡、条形码五合一,方便操作。系统的工作流程[2]为(见图2):首选身份证读卡登记居民信息,同时调取疫情风险库判断风险级别,若为低风险,则提示用顾客专用数字键盘填写联系电话,每人次使用后用75%乙醇消毒,并监测体温,记录合格后放行,若为中风险,则提示填写流行病史,安排专业医护组问诊处置,若为高风险,则提示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处置,同时调查生活轨迹信息,并及时记录保存,采集信息保存后由数据库后台触发安全过程,同步流动人员信息的风险级别,对于当日多次进出的人员,提示放行并自动生成记录,对于需要使用电子健康码就诊的人员,可以一并办理注册、取卡事项,实现一站式服务,每个工作组交接班提供交接班日报,当日汇总完成总量,生成来访人员按地区汇总排列,并导出风险日清单或打印,必要时上报公安或疾控等部门;对于未携带任何身份证明的人员,提供输入身份证编号,调用电子健康卡取卡功能,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并自动填报人员基本信息完成防疫筛查,若该人并未有注册信息,则添写个人基本信息注册电子健康卡,取卡后就医。

图2 基于电子健康卡的医疗防疫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3 小结

本系统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实现了节能环保(即实现了无纸化登记查询和电子版上报),而且利于促进全国区域化健康、防疫一体化联防的大格局形成和发展,彻底解决了各省市各自开发的健康码手机APP“万码纷飞”的问题,为医疗机构和个体防疫与自我防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但是,由于本研究项目是在应急状态下突击开发,尚有诸多细节需要完善,如平台方面,截至目前,省卡管平台仍未有卡修正接口,即一旦注册电子健康卡后,部分相关信息(如住址、年龄、民族、联系方式等遗漏或错填信息)即无法更正;性能方面,省卡管平台的稳定性尚有待完善。若国家电子健康平台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大技术扩展,加载基于AI 技术的人脸识别功能、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模块,将极大地改善就诊体验及防疫效率,并推进国家电子健康平台的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读卡医疗机构防疫
煤矿井下车辆乘人防漏识别读卡基站设计
“豪华防疫包”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智能会议预约终端内置读卡器性能的改善*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于LINUX的PBOC3.0关键读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