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满族民歌演唱分析

2021-11-30陈曦

魅力中国 2021年50期
关键词:唱法胸腔满族

陈曦

(铁岭市民间艺术团,辽宁 铁岭 112000)

满族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地域环境中,在当今满族民歌被归入我国山歌、小调。纯满语演唱的满族民歌演唱受满语发音影响较大,整体上看,满语演唱的民歌注重轻声开始演唱,随后音高波动起伏,旋律优美。优美的满族民歌种类非常丰富,涉及到勤劳的满族人们生产劳动、生活的方方面面,用纯满语演唱的满族民歌是满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演唱者演唱中只是感觉这样演唱能最直接表达其真挚感情。

一、满族民歌的真声唱法

整首歌曲的演唱充满激情、坚定有力,是满族劳动者最真实的声音。在演唱中演唱者声带全部振动,用胸腔呼吸以口腔共鸣为主运用气息冲击声带使声带产生振动产生声音的效果,听起来声音比较结实、明亮、高亢、粗旷、豪放、浑厚、音量和有力,但容易受音域的控制,高音演唱困难,正有有利于舒展劳动者的疲劳,激发劳动者更加努力投入到劳动之中。

这首满族民歌在演唱中采用的是胸腔共鸣。歌曲中的节奏十分有规律,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后十六分节奏的运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们在搬运木头时的场景。全曲旋律简单,起伏不大,多数是级进进行,偶尔有四五度的跳进,充满着劳动人民的质朴,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定有力。胸腔共鸣随着音区的变化会有一定的改变在下行的较低的旋律中更能体现。在满族民歌的号子中经常运用胸腔共鸣,它要求声音浑厚、有力、将众人抬木头的场景通过声音展现在听着面前。

演唱者演唱过程中自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声,听起来声音比较朴实、动人。演唱中每节的后两拍都是一个延长音为一拍,演唱者自然的运用胸腔以及口腔共鸣,听起来声音比较苍劲、粗犷、浑厚、豪放。演唱者自然的真声体现了满族劳动者最真实的劳动场面。2.前倚音在演唱中的应用

领唱开始时,运用前倚音,让这首歌演唱声音听起来低沉,引起劳动者们的注意力。演唱中用连音、浮点音符等装饰音,让歌曲演唱更具完美、符合满族人民抬木头的场景。满族民歌《抬木谣》属于劳动号子中指挥劳动的代表性作品,此曲为F宫五声调式,节奏为4/4 拍。反映满族劳动人民伐木过程中众人抬木头时的一首歌曲,充分反映了勤劳的满族人民的劳动习俗。这首满族古摇演唱形式也属于一声众喝式,鼓舞一起抬木头的劳动者在劳动中统一步调,将力气往一处使,还可宣泄劳动者心中的疲劳,给劳动者鼓劲。《抬木谣》这首劳动号子的演唱旋律低沉沧桑,不悲哀,抬木头的劳动者集体在幽静的森林里演唱,给人以穿透力的美感。

满族民歌劳动号子演唱中,充分体现了语言朴实、结构简练、充分反映勤劳的满族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劳动号子定整体演唱基调,比如:“朝阳”“稍慢”等。演唱中重音落在“do";注重胸腔共鸣;注重前倚音、连音、附点音符、连音符等装饰音;真声唱法;另外,劳动号子演唱的语言朴实简单、多口语儿化音,起到引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的作用,更符合抬木头的劳动场景。

二、满族民歌半吟半唱式的演唱方式

这类满族民歌的演唱是清朝入关后汉族文化和满族文化不断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是融合了汉族戏曲演唱。简言之,满族民歌在演唱上是不断吸收我国其他民族的歌曲演唱的优秀唱法,来丰富满族民歌的演唱。满族民歌的这种半吟半唱式的满族民歌,在演唱中突出有感情的演唱,而且音高波动不大,导致音域不宽,发声以“o,do”为重音。

如在《念杆子调》中,这是一首F 宫五声调式、3/4 拍、4/4 拍节奏交替的满族萨满家祭神歌,整首歌共十二小节、两段。演唱中发声属于真声演唱,注重胸腔共鸣。美化节拍、节奏的自然衔接,但是音高波动不大,导致音域不宽。演唱中前紧后松,充满了感染力和神秘感。

这首满族萨满家祭神歌体现了祭祀的庄重场面。在演唱者自然的演唱运用胸腔发声共鸣使声音充满庄重的感觉。虽然整首曲子旋律起伏不大但是却形象地刻画了萨满祭神的画面。正是由于这首满族萨满家祭神歌在演唱中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沟通神灵,属于真声唱法的一种。声音听起来比较结实、明亮、浑厚、粗犷、有穿透力,但音高波动不大,声音听起来浑厚沧桑。

再如《摇篮曲》中,这首满族民歌是被收集整理后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一首改编民歌“悠悠调”。从歌词内容上看静谧恬美,简单明了随口哼唱的歌词,配衬上祖辈流传下来的悠扬曲调,在温柔的女声声部“把卜着”的倾诉和呢喃中,我们仿佛重回母亲的怀抱,重回婴孩本真时代的心儿也渐渐融入到音乐与歌词内容的想象之中。歌谣的旋律曲调虽然优美了,但是满族的原始音乐素材似乎减少了。因此,满族民歌中的儿歌多是哄孩子为主要特点,歌词不固定,多是祖母或母亲在哄孩子时即兴演唱的。

这首民歌旋律为G 宫五声调式,节奏为2/4 拍,演唱发声属于口腔共鸣,演唱中发音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鳄自然放下稍后拉,上鳄有上提的感觉。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鳄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鳄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

这首歌满族民歌演唱属于真声唱法。这是由于在演唱中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鳄自然放下稍后拉,上鳄有上提的感觉。基音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气息的传送,使声波沿着硬鳄向上齿背方向推送。这时,声波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喉咽部分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部分引起振动,声音即在硬鳄前部集中反射,这时兼有鼻腔打开、畅通的感觉,听起来声音比较清晰、明亮、浑厚、有力。但由于满语发音的中元音的粘合发声影响,使得这首满族摇篮曲听起来,即在向孩子诉说,又在轻声演唱。

满族民歌除了生产劳动以外,在民俗信仰、生活中都存在。满族萨满神歌属于载歌载舞,加之满语发音的茹合性,满族萨满民歌、生活中的部分民歌(儿歌《摇篮曲》)听起来半吟半唱。满族萨满神歌音乐形态和演唱体现着满族认识自然的特点,满族萨满神歌属于巫医兼有娱乐的特点。赵毅先生曾这样评价满族萨满神歌:“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舞,多在祭天地祖先,还原或庆丰收时举行。舞者身带腰铃,手拿单鼓、铃、扎板等响器,边击鼓,且唱且舞。祭天地祖先与祭山林百神略有不同,前者用独唱、齐唱等形式,曲调多具朗诵性,节奏平稳;后者音乐采用联曲体,有独唱、对唱、领唱和齐唱等。伴奏鼓点极富特色,一般用单点,即‘老三点’、‘五点’、‘七点’、‘九点’及‘碎点’等,偶尔也用‘两点’和‘四点’,并有加花奏法。常见调式为商调式和宫调式,角调式次之”①。在这里全面总结了满族萨满神歌的演唱特点,之所以称满族萨满神歌为“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本研究选取萨满神歌中的家祭和儿歌谱例演唱进行分析。这类半吟半唱式的满族萨满神歌的演唱中音域不宽,重音为“o,do";发声属于真声唱法;波音、延长音、附点音符、波音、滑音等装饰音;注重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头腔共鸣等腔体共鸣;语言朴实,前紧后松,充满了感染力和神秘感。

三、哼唱式的满族民歌演唱

在通俗歌曲演唱过程中应用哼唱式演唱技巧是非常常见的,哼唱式演唱是通过调整呼吸共振来调整演唱中呼吸和气息、吐字和母音、共鸣和颤音等的演唱处理技巧。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对满族民歌这种哼唱式的演唱方式进行说明,笔者选取在孙吴县田野调研中满族母语者何世环老奶奶演唱的《苦歌》,杨明演唱的《哭九场》《十说母亲恩》《小白菜》等。如《十说母亲恩》是一首D 宫五声调式、4/4 拍节奏的满族民歌,整首歌共有22 小节、两段。这首歌演唱之前,用衬词引入歌曲之中,在演唱之中形成衬腔,这首歌的衬词被用于这首歌曲的曲首。演唱的重音主要是“o,re,la”,演唱过程中音域不宽,演唱的发声属于哭腔共鸣、真声唱法,在归韵方面属于自然押韵,没有可以去追求工整对账。这首歌曲虽然为四四拍的歌曲,但是歌词较多,导致演唱的节拍、节奏稍快,充满了感染力。

这是在东北地区调研中收集到的一首汉语演唱的满族民歌。演唱者演唱歌曲时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发自内心的演唱,用自己最真实的没有加以修饰的声音。自然的通过头腔和胸腔发声,有如在半唱半诉说,让人感受到演唱者真挚的感情。

这首民歌演唱中运用哭腔唱法。是演唱者自然地通过自己的嗓音做出了一种哭腔的感觉,有一种听起来感觉是在哭,但不是真哭,极具感染力。

这首满族民歌在演唱过程中,运用到前倚音、颤音、滑音、延长音、附点音等装饰音,使得不同的音高更和谐。再如《小白菜》是一首#F 微五声调式、3/4 拍节奏的满族苦歌,整首歌曲共十四小节、七段。这首歌讲述的是孩子没有母爱,有了后娘后被后娘虐待的内心写照。

这首歌是满族民歌中的苦歌,通过笔者反复听取田野调研中的田野调研,这首民歌在演唱中运用的是头腔共鸣。演唱者自然的发声没有经过学习,自然的使自己的声音沿着上鳄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振动声带,因应呼气的缓急及声带调整的厚薄,发出没有瑕疵的声音。

这首民歌演唱中运用哭腔唱法。是演唱者自然地通过自己的嗓音做出了一种哭腔的感觉,有一种听起来感觉是在哭,但不是真哭,极具感染力。苦歌是满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中受满语语法影响,元音和谐、语音音节要吐字咬字紧密旋律前紧后松,达到哼唱的效果。

总之,满族民歌不仅在劳动中、民俗信仰中有民歌,在满族生活中婚礼、葬礼、老人寿宴、思念家乡等方方面面都存在民歌,满族民歌类型可谓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唱法胸腔满族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浅谈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融合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