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热郁肺、肝热生风”论治小儿咳嗽诱发惊厥验案1则

2021-11-30魏腾飞梁娟娟刘维忠

甘肃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钩藤热性外感

魏腾飞梁娟娟刘维忠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730000;2.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730000;3.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730000

小儿咳嗽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在儿科门诊中发病率约占50%,以咳嗽、咯痰不爽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1]。徐灵胎曾说:“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难治愈,治或稍误,即遗害无穷。”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多与高热引起的大脑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有关,出现阵发性大量放电,引起强直或阵挛等骨骼肌运动而发作,其中热性惊厥在儿童期发生率约为4%~6%,患儿在首次发生热性惊厥后,有30%~50%的患儿可能会再次发作,造成脑部损害,甚至转变为无热惊厥[2,3]。因此,准确把握小儿咳嗽的发展规律,及时阻断传遍是治疗惊厥的首要之选。

1 病案举例

患者,男,7岁,2019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咳嗽、鼻塞1月余。现病史:患儿家属代诉11月底感冒后渐渐好转,伴鼻塞、咳嗽,12月3日于当地医院就诊,口服孟鲁斯特钠治疗后全身出汗2天,服用黄芪猪蹄汤(黄芪30克,猪蹄1个,煮四小时)后汗止,但咳嗽仍未见明显好转,后转诊同仁堂,用药后咳嗽、鼻塞症状减轻,凌晨4~5点仍咳嗽有痰,咽喉异物感,咽痒咽痛,鼻塞声重,张口呼吸,咳痰黄白相间,口渴,发热,易怒,眼屎多,巩膜有血丝,纳食可,寐欠安,大便干结(4日1行),小便色黄量多。查体:T:38.6℃,神情,扁桃体Ⅱ度肿大,全身皮肤无水肿,双肺可闻及散在痰鸣音,其余未闻及异常。心率85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触之柔软,下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肝、肾区叩痛(-),双侧鼻腔欠通畅,舌红苔黄,脉浮而数。既往体健。

西医诊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诊断:咳嗽(痰郁化热兼肝火犯肺)

治则:清肺化痰,凉肝止咳。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咳血方加减。处方如下:麻黄2g,苦杏仁3g,生石膏10g(先煎),甘草4g,黄芩6g,金银花6g,川芎6g,茯苓10g,陈皮6g,炒鸡内金8g,诃子3g,栀子5g,瓜蒌6g,大黄1g(后下)。5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三次饭后半

小时温服。

二诊:2019年12月18日,用药3剂后,患儿出现发热,手脚发抖伴抽搐,暂停前药来诊。刻下:体温达39.5℃,面颊、两耳发红,手脚心热,小便量多,大便3日未解,精神差,脉细数,舌红而干。西医诊断:惊厥;中医诊断:急惊风(热极生风)。治则:凉肝息风,增液舒筋。处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处方如下:生大黄3g(后下),羚羊角粉2g,钩藤3g,生地6g,茯神6g,浙贝母3g,菊花8g,桑叶8g,生白芍6g,竹茹5g,栀子6g。共5剂,水煎服,日一剂,一日三次,一次100mL,饭后1小时服。服药同时嘱咐患儿食用中医单验方:大米50g,淡豆豉20g,加葱白3节,薄荷10g(后下),煮八成熟,分多次喝汁。同时嘱其用酒精棉球擦患儿腋下及手足心。用药5剂后,热退,体温达37.5℃,咳嗽症状明显缓解,鼻通气良好,手脚未见抖动及抽搐,二便调。

按:初诊因外感之邪侵袭,入里化热,遂成邪热壅肺的表寒肺热证,治当辛凉解表、清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组成。麻黄,古人称之为“平喘之圣药”,辛温入肺且发散上越,透皮毛而开腠理,外开束表之寒邪,内宣郁闭之肺气。《神农本草经》曰:杏仁“主咳逆上气”。杏仁入肺经,具有苦降之性,兼宣发疏通之功,止咳以平喘。《名医别录》谓甘草“温中、下气、伤脏、咳嗽”,可以调和诸药,随证配伍亦可治疗多种咳喘。《本草集要》曰:“石膏主中风寒热”,石膏性大寒,入肺经,可清肺经之实热。麻黄与石膏相配,为治疗肺热咳喘的经典“药对”,再加大黄、瓜蒌,泻下清上,具有宣白承气之意。肝为风木之脏,木火两燔则惊厥抽搐,故合用咳血方之部分凉肝清肺。而“急惊风”发病急骤,多由高热所致,小儿禀性纯阳,最易化火,气温骤变易被他邪所犯,化火、生痰、生风发生惊厥。

二诊改为羚角钩藤汤,本方出自《通俗伤寒论》,是热极动风的代表方。因其肝经热盛,热极生风,风火搏结,轻则手足颤抖,重则全身抽搐,发为惊风。治疗以凉肝清热熄风为主,佐以滋阴柔筋,化痰醒神。方中羚羊角咸寒归心、肝经,为泻热清肝、息风解痉之要药,钩藤甘寒入肝、心包,平肝清热熄风止痉。二者相合,相得益彰,凉肝熄风止痉,共为君药。桑叶、菊花辛凉疏泄,助君药凉肝熄风,共为臣药。《本草经流》曰:“菊花专平肝木,故为祛风之要药。”肝火耗伤阴液,故用生地、白芍、甘草配伍,酸甘化阴,养阴增液,柔肝舒筋。邪热内灼,痰湿化热,故用浙贝、鲜竹茹以清热化痰。火热上扰心神,又以茯神宁心安神。诸药相配,以凉肝熄风、增液舒筋,再配伍清热化痰宁神之品,故为凉肝熄风之代表方。

2 讨论

外感咳嗽以风邪为首,内伤以痰湿为要。结合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特性,治疗上,外感以疏散外邪,宣畅肺气为主,内伤应根据病性、病位的不同,予以相应的健脾、清肝、养阴、补肾等措施,治咳不独治肺,重在调理脏腑气机。临证当坚持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灵活化裁。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失司,易被外邪所侵,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六淫邪气,易袭人体上位,《外感温热论》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小儿外感表邪日久未解,内郁化火刑金,致肺失宣降,气逆而咳。小儿脾常不足,运化不及,水湿易化为痰,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肝常有余,感邪之后化热最快,痰热郁积,影响肺之宣降则为咳嗽。肺燥肝热、木火刑金为临床小儿常见之咳嗽,应采用清肝润肺之法。若兼其他变证,应以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免既病传变。

中医学认为,惊厥属于“惊风”“肝风内动”的范畴,多由阴虚动风、血虚生风,热极动风而致,其中小儿热性惊厥最为长见,小儿脏器娇嫩,发育未全,防御外邪能力较弱,故小儿最易招邪。另外,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其发病后热变最速,易扰心神,易致惊厥,中医药在治疗热性惊厥方面多采用平肝息风、镇静潜阳的方法。其中,羚角钩藤汤是治疗热性惊厥的特效方剂[2]。研究发现,羚羊角具有解热镇痛,抗惊厥的作用,多用于中枢神经系统[4,5]。方中初诊以麻杏石甘汤合咳血方旨在清泻肺肝之热以止咳平喘,由于路途耽搁,煎煮耗时,待服药时,热已动风,病重药轻,故热未退而反升,咳未止而增抽搐。二诊急以羚角钩藤汤凉肝熄风、养阴生津止其惊厥、谵语,故风息咳止,病转为安。该病治疗时,当认准病机,及时投药,且勿迁延徘徊,令生他变,当以雷霆之势切断疾病传遍,勿致误也。

猜你喜欢

钩藤热性外感
钩藤花
基于UHPLC-MS/MS的钩藤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关于小儿热性惊厥,家长需要指导的9件事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门诊护理干预在预防小儿热性惊厥中的运用
清热平肝话钩藤
“剑河钩藤”上市
测一测 你是“热性体质”还是“寒性体质”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