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市老旧小区附属绿地改造与利用探索
——以东高地社区为例

2021-11-30张培

花卉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地绿地居民

张培

(北京圣海林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92)

依据北京市2012 年提出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实施意见,明确“老旧小区为1990 年代前建成的小区”[1]。北京市老旧小区规模庞大,并伴有居住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多重问题,老旧小区附属绿地的各种功能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的问题日益凸显。

1 基底现状

项目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办事处,1952 年由首都机械厂始建居民区,并于1959 年9 月正式成立东高地街道办事处。东高地小区规模庞大,从20 世纪60 年代至今一直持续进行建设,小区被一条东西双向车道分割为南北两个片区。

通过对比南侧片区,北侧片区绿地更为零散、分散、狭长,附属绿地布局以70、80 年代设计风格为主,或绿化覆盖面积极大,或硬化铺装面积极大。场地材质多以水泥大方砖、大理石、混凝土、机砖为主。由于小区内居民多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公司职工,白天场地内活动人群多以老人、儿童为主体,规模庞大;青年在场地内的主要活动主要表现为上下班的通行以及傍晚散步、活动等。

2 场地现状

2.1 社区附属绿地空间功能混乱不清

东高地社区总占地面积23.6hm2,其中规划绿地面积5.62hm2,绿地率23.81%。由于建成时间早,使用时间长,造成社区绿地系统结构体系不清晰,绿地空间功能分区不明朗,休憩、运动、交谈等各种功能交杂,部分宅间绿地内还设有社区宣传、垃圾存储等设施,彼此相互混乱,场地利用率偏低。

2.2 缺乏满足老年人与儿童的使用需求

由于东高地社区的特殊性,居民中老人与儿童比例持续增高,但社区内附属绿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休憩座椅、垃圾桶等,由于使用频率高,设施承载力远小于实际需求且年份久远,导致设施破损现象较多,对小区内老年人、儿童形成一定安全隐患。同时,因场地服务设施不充分,老人只能自带休憩坐凳,或将自家废弃家具搬到场地中大家共用。同时,儿童也因为没有相应的活动场地与设施,间接地减少了与自然环境接触的机会。

2.3 交通系统混乱

小区内的“航天集团”职工在日常上下班多采用步行方式,由于社区内步道系统的布局及功能经过年代变迁,空间挤占明显,区域普遍存在人车混行,慢行交通空间断裂、无障碍功能缺失等问题。这对居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程度的不便,也埋下安全隐患。

2.4 植物配置不合理,维护难度大

小区绿地内部部分植株规格变大,造成植株间生长空间不足,影响植株生长,且由于缺少对植被方面的养护和修剪,导致植物无序生长,挤占其他植被生长空间,逐步出现苗木枯死。而苗木枯死又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导致绿地内枝条杂密,植物外形轮廓缺乏美观性。

2.5 个性缺失

20 世纪60、70 年代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几乎是全国性的大雷同,80 年代初居住区绿地设计概念进入我国,开始学习国外居民社区集中绿地、规模绿化概念[2]。因此,小区绿地在建设初期,多以满足居民散步、活动等需求为主,较少考虑绿地的文化与内涵,缺乏立意,造成社区园林景观有形无神。

3 设计补偿

3.1 通过规划明确各类绿地功能定位,实现“多核心”共荣

社区绿地,宅间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为基本的组成单元,也是最为重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文化交流空间,良好的社区绿地空间可以有效促进邻里关系的发展。结合社区绿地系统地实际情况,对各地块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建设可行性和合理服务半径,选取4 处场地作为组团绿地、6 处场地作为微组团绿地、12 处绿地作为宅间绿地,便于居民开展日常娱乐康体活动。10 个点辐射的服务单元拼凑出完整的东高地小区,形成“多核心”的绿地布局形式。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公建设施所属绿地、居住区道路绿地、居住区宅旁宅间绿地和庭院绿地范围及系统关系,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有序社区绿地空间系统,从而解决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分布不均、规模不足等问题,提升居民出行意愿和活动频率。

3.2 设计以人为本,增加满足特定人群的“多元化”设施

设计通过多样的休息设施组合形式,便于居民不同交流模式开展,促进不同生活背景居民群体之间的交流。为满足老人与儿童对场地的使用偏好,活动空间需增加塑胶等柔性材料运用,有针对性的设置相关健身与休憩设施,适当增加高大乔木和茂盛的植物群落,通过设计语言鼓励老人与儿童参加户外活动。同时将部分绿地进行开放式改造,为儿童创造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专属空间。

3.3 社区慢行绿道系统的构建,实现“多点”缝合

针对慢行交通空间断裂及无障碍功能缺失,以提升社区内部交通可达性、安全性为目的,设计塑造一条最具有连通性的社区慢行绿道,发挥连接作用,使其成为具有进深感的活动场地。结合社区道路通行宽度,步道尽可能选取机动车量通行较少路段,避免造成人车混杂。健康步道贯穿整个东高地小区,总长度2km,串连4 处组团绿地,6 处微组团绿地、12 处宅间绿地,将现有面状绿进行串联起来,在减少机动车与行人的通行矛盾的同时,使小区附属绿地更加具有整体性。

借助社区公众服务平台,增添健康步道小程序,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可在健康步道游览途中,随手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定位发送到公众平台,供社区居民交流,共享社区美丽景色的同时,丰富社区居民文娱活动。

3.4 优化现状植物配置

研究证明,树木长期处于密挤环境中,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生理机能衰退,促使苗木早衰早亡[4]。设计通过光照分析对苗木进行疏解,留出植物必要生长空间,控制病虫害的孽生。对于因物理阻碍以及光线等生理、生态条件的失衡,导致树形畸变[3]或局部自然枯死现象,经过苗木疏解后,对植物冠形进行修剪,慢慢引导树木恢复其自然优美形态。

植物景观是居住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环境视觉形象和维持生态环境健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康体保健植物在居住区植物景观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和优势。从广义上来讲就是保健植物,康体保健植物不仅指芳香植物,还包括口服或外用的药用型、视觉型、听觉型等对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保持、保护有明显功效的植物[6]。

对于楼间区域或园路,多采用丁香、樱花、栀子等嗅觉类植物,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而又美观的自然环境。在健身场地,可选择雪松、油松、侧柏等柏类植物,增强场地负氧离子浓度。在儿童聚集活动场地,减少对儿童造成不良敏感影响的植物,保障场地空间的安全性。

3.5 维系健康的生态平衡

场地生态功能的维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土壤的安全与稳定,雨水的下渗与自然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的营造。

通过下凹式绿地的设置,使地表径流向绿地中心汇集,自然下渗,减少部分区域灌溉需求;将树盘由传统形式调整为漏斗型,引导树木基部及周边区域地表径流向树木中心汇集、下渗,提高雨水灌溉率。铺装材质多选用生态砂基透水砖,避免地面积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强雨水下渗功能。

3.6 完善特有的文化脉络

在集体记忆物质提取方面,充分利用厂区文化,重塑、修复社区标志性景观。东高地小区的地域、居民蕴含着浓郁的“航天”文化,生活与工作由“航天”二字为牵引,彼此息息相连。设计将航天文化景观符号融入可利用场地的空间设计,形成集休闲游憩、健身娱乐、文化展示、怀旧纪念及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标志性景观。

4 结语

居住区附属绿地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户外休憩场所,承载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只有做到功能与景观并重,保护与利用平衡,自然与人文融合,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诗意的栖居”。随着高速的城市发展,生活压力等比增长,快速的城市发展在一个城市中留下很多印记,构成特定的框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拓展的空间和方向,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对印记的美化与修饰、空间的提升与重塑、功能的完善与可持续,而并非彻底抹去。目前,能够彻底对老旧小区附属绿地进行改造的尚数少数,改造方式、管护方式均需进一步探索和发掘,以求更为“经济、适用、美观”的改造模式。

猜你喜欢

高地绿地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燕晗高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高地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走进绿地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