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在高校课程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1-11-29刘艺敏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高校课程非遗文化儿童文学

摘要:高校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场所,非遗文化与高校的紧密结合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以“儿童文学”课程实践为例,对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研究,力图以课程为载体,通过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课程思政的渗透等、紧密结合,促进非遗文化根脉传承,树立师生文化自信,创新传承载体与形式,推动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教学从思想到实践的双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课程;非遗文化;儿童文学

伴随着非遗文化与高校中课程思政、学生实践、科研项目等不断深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文化魅力,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增强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踐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

“儿童文学”通常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选选修课。在“儿童文学”课程中,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儿童戏剧文学、儿童绘本文学等章节皆有可引入非遗文化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优秀文化传承人人有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课程思政引入,在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及职业素养培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课堂实践提出有效策略:

1、教师对非遗文化与课堂教学素材的有效提取

在课程中引入非遗文化概念及案例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提前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甄别筛选适宜在课堂教学内容引入的非遗文化;二是如何提炼非遗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三是如何在传承技艺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深厚的艺术思想与文化精神,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的渗透。将其中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巧妙地渗透进课程设计之中,以此完善非遗文化教育体系,提高课程精神内涵及质量,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教育的目标。

例如在“儿童文学”儿童戏剧文学部分,传统课程侧重教授学生儿童话剧、歌舞剧、故事表演等组织技巧,但实际上,我国众多非遗文化中同样有和该章节契合的内容,例如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优秀非遗文化同样也是课堂中可加以利用及延伸的素材;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皮影戏、木偶戏等同样也能够作为课程素材加以欣赏、扩展及创编。与此同时,融入课程思政中“文化自信”及“我们都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及传承人”概念,扩大课堂素材引用广度,挖掘课程精神建设深度。

2、课程内加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课程中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传承,在保持非遗内在精神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增强其吸引力和生命力,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学生的视野中,也应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思考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在“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章节,涉及儿童文学经历漫长的历史发展,在课程中引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强调本民族值得延绵不息传承的优秀文化文明,强调非遗文化通过课程思政的形式在高校中的持续性渗透,把研究的重点从分析现实问题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切实总结出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新模式。

3、在学生成果及作品导出中体现文化传承

建议学生在课程中的成果与作品中融入优秀非遗文化内容。例如在“儿童绘本文学”章节中涉及的课后学生作品幼儿绘本编创,可以引用不同非遗文化元素如剪纸画绘本、木板年画风格绘本等,扩展“中国风”绘本创设元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及创新性应用。

在学生成果及作品产出中,注重引导如何“古”为今用,如何在理解优秀文化同时能够做到成果创新,并基于此形成具备影响力的系列作品及故事。例如“儿童戏剧文学”中学生对于儿童故事的编创中作品中有根据“皮影的诞生”讲述的趣味故事;对于“儿童童话文学”章节,学生自主创编关于东方美的中国式童话而非之前一直编写西方传统童话。在对于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实践中,学生对于我国非遗文化的历史加深了解,对于民族的文化瑰宝感到自豪。

3、注重课程教学中的正向价值引导

引导学生青年群体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非遗文化的宝贵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卓越的技艺之中,更体现在其所包含的思想精神之中。例如在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点在于非遗文化中传承人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追求卓越,表演艺术中的勤学苦练、孜孜不倦的精神,将非遗文化引入课程,可以丰富教育的内容,激发高校课程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的功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与价值,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帮助他们在面对纷杂的社会舆论与思想时可以不忘初心,始终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洪妍张洪亮.职业院校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新格局的实践探究——以学前教育“儿童文学”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2020.8

[2]李冬.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化实施路径探究.教育观察[J],2020.10

[3]张兰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元素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7

该论文是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立项号ZY20201199)、“文化传承战略下中国传统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的研究”(立项号ZY20201201)和“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在民办幼儿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ZY2020120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艺敏(1992-)女,汉族,硕士,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儿童审美与艺术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课程非遗文化儿童文学
刊首语
从通识教育理论演进看其指导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高职课程系统性教学设计的研究
高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应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