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乐舞文化研究

2021-11-29李云泉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间音乐唐代

李云泉

摘 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代的诗歌、音乐、舞蹈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终结,南北文化艺术不断融合,并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乐舞文化。通过对唐代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表演性舞蹈与民间舞蹈进行探究,并分析唐代乐舞的艺术特色与功能,以促进中国乐舞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唐代;乐舞文化;民间音乐;宫廷音乐

注: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传统服饰研究——《全唐诗》与乐舞服饰”(2019C014)的最终研究成果。

“制作礼乐”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进行礼乐教化,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旧唐书·音乐志》和《新唐书·礼乐志》记载了很多乐舞、乐曲名称,如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等。在古代,音乐与舞蹈是不可分开的,要用同一维度去考量唐代乐舞文化。

一、唐代宫廷音乐与民间音乐

音乐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移风易俗、道德教化的作用,中国古代统治者都很重视音乐。由于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成为政治统治的一种必要工具。唐代音乐沿袭隋代,大致可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两类。

第一,宫廷音乐。隋代的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燕乐,雅乐主要用于祭祀、朝会等与国家典制有关的隆重场合,燕乐主要用于宫廷宴饮等相对轻松的场合。唐代在继承隋代雅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整合和改造,形成十二和,分别用于不同的场景,后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延伸至十五和,实现了雅乐的创新发展。唐代末期,雅乐逐渐衰落。燕乐在唐代也得到了繁荣发展,并逐步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唐代初期,在隋末九部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新的宫廷宴乐——十部乐。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以地名、国名为乐部名称的命名方式逐渐消亡。唐玄宗时期,统治者根据演奏方式将燕乐分为立部伎和坐部伎,这标志着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相融合,宫廷音乐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宫廷音乐的发展。唐代文人在整理挖掘民间音乐的同时,也创作出了许多经典的歌谣,间接带动民间音乐转向高雅音乐,极大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为唐代音乐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劳动的产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从歌唱内容来分类,民间音乐可分为劳动歌、挽歌、祀神歌、礼俗歌等;从地域分布来分类,民间音乐可分为楚调、秦音等。除了精心整理加工民间音乐之外,唐代文人还将诗歌入乐,促进了唐代音乐的繁荣发展,推动了雅、俗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雅俗共赏的文化交流景象。唐代的诗歌十分繁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以自己的诗歌入乐为荣,《新唐书·李贺传》云:“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由此可见,李贺的乐府歌行问世后,受到乐师的普遍欢迎,被宫廷的乐师谱上曲来演唱。

二、唐代表演性舞蹈与民间舞蹈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一个朝代。就舞蹈来说,唐代对外来各民族的舞蹈艺术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其首都长安(今西安)是东方乐舞的发源地,出现了别具一格的舞蹈,有《秦王破阵乐》(又名《七德舞》)和《霓裳羽衣舞》是其中的代表,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舞蹈风格,出现了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表演性舞蹈和带有强烈自娱性质的民间舞蹈。

第一,表演性舞蹈。据音乐理论家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代表演舞蹈可以分为健舞和软舞,健舞主要表现矫健之美,节奏明快,而软舞主要表现柔和之美,节奏舒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绿腰舞备受欢迎,流行较广。此外,唐代的表演性舞蹈还有字舞、花舞、马舞、剑器舞、狮舞等。胡旋舞多为青年女子表演,动作特点是“旋”,“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这句诗阐释了胡旋舞的主要特点。胡腾舞为男性表演的独舞,其表演特点为俯仰腾跃、环行急蹴、扬眉动目,表演者身着桐布轻衫,系着葡萄纹的腰带。柘枝舞多为青年女子表演,表演特点为是婉转绰约、轻盈飘逸,表演者头戴绣花卷边虚帽,帽上施以珍珠,缀以金铃。绿腰舞的表演特点为轻盈曼妙、舒缓柔婉,表演者身着衣襟修长的舞衣,长袖飘飘,宛若鸿鸟举翅欲翔。唐代还有一种表演——舞马,又称“蹀马之戏”,即让装饰有金带绣衣的马群随着鼓乐舞曲作起卧跳跃、奋首扬尾、旋转直立等舞蹈动作。唐玄宗在每年过生日的时候,通常会观看舞马表演,可见当时舞马很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第二,民间舞蹈。同民间音乐一样,民间舞蹈也起源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民间舞蹈是人们在忙碌的劳作之余,进行自演自娱的舞蹈。人们牵着手,唱着欢快愉悦的歌曲翩翩起舞,这种舞蹈表现形式为踏歌,在唐代盛行。后来踏歌流入宫廷,经过了宫廷艺人的加工,形成了一种较为系统的舞蹈表现形式。唐宣宗时期,每年的春节宴会之前,要先制作新的乐舞,乐伎相互传授,到宴会之日,分行列队,联袂而歌,这在《播皇猷》《葱岭西》中均有记载。在中国古代,人们都崇拜和敬畏天,商周之际就出现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娱神舞蹈的产生,其中傩舞在唐代较为流行。傩舞是汉族古老的一种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每年除夕,皇宫和各州县会举行驱傩活动,驱傩场面非常热闹,参与人数也较多。

三、唐代乐舞的艺术特色与功能

第一,唐代乐舞的艺术特色。唐代乐舞浓缩、积淀着人们强烈的情感,它是在当时社会高度发达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不仅沿袭魏晋南北朝盛行的佛家思想,还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这些思想互相交融、多元并存。唐代乐舞还融入了哲学、历史、民俗、绘画、书法等艺术,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个时代的特有的艺术气质和艺术风格,通过舞蹈之“象”表达音乐之“意”。以舞剧《铜雀伎》为例,这部舞剧以现代舞剧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汉唐舞蹈之美。在《铜雀伎》舞剧表演中,舞者踏鼓而舞,通过较大幅度的上身倾斜、拧腰出胯等舞姿,展现了唐代民间踏歌这一类舞蹈形式,传达了从唐代乐舞文化母体中创造、翻新,形成新的艺术韵味的审美观念,重建了当代古典乐舞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审美。

第二,唐代乐舞的功能。乐舞是文化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人的文化本能是对话,人必须与自己、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而乐舞本身具有很强的对话性,能与人进行交流,使人产生情感共鸣,对人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唐代乐舞还具有娱乐功能、教化功能、政治功能,唐代统治者非常重视乐舞,将乐舞作为一种“调剂品”广泛应用在宴会中。表演人员身着华服,佩戴头饰,妆容精致,为参与宴会的人员表演,营造欢乐的气氛。唐代统治者还将乐舞作为教化的工具,如《秦王破阵乐》(又名《七德舞》),表现统治者的神圣权威,传达出人民应恪守本分之意。此外,皇帝和群臣行动的所行以及所止,都有音乐相随同,他们的行为开始时,音乐开始演奏,他们的行为和动作停止时,音乐也随即停止,正所谓“人行则乐行,人止则乐止”。

四、结语

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音乐、舞蹈产生影响,尤其是唐代,国力强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艺术领域也出现了“盛唐气象”,进入了中国艺术史上百花齐放的极盛时期。从唐代乐舞发展脉络来看,统治者善乐与爱乐,他们打破乐舞的思维束缚,塑造了崭新的乐舞观,为乐舞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多民族文化交融角度来看,唐代乐舞的鼎盛是不同优秀文化孕育的成果,不同优秀文化的融合为唐代乐舞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推动了中国乐舞文化不断发展。总之,唐代乐舞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研究唐代乐舞的艺术审美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素材。

参考文献:

[1]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沈冬.唐代乐舞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冬颖.论《诗经》与音乐的关系[J].求索,2004(10):182-185.

[4]陈俊人.琵琶曲《绿腰》解评[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3):54-55.

[5]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作者单位:

哈尔滨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民间音乐唐代
当代土耳其民间音乐实践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民间音乐的影响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衡水地区民间音乐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开发应用研究
浅谈中国民间音乐消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