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驱策下《通往美国的路》翻译策略的选择

2021-11-29张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7期
关键词:归化目的论翻译策略

摘要:目的论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理论。基于“目的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笔者在翻译小说《通往美国的路》时,充分考虑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及读者的阅读习惯,将翻译目的进一步细化,从传递文化信息和迎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两个角度,探讨了不同翻译目的驱策下译者对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异化;归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C-0027-05

一、引言

人类的主动行为都有其目的,翻译行为也不例外。在不同的翻译目的下,译者的翻译策略也会有所差别。

(一)翻译目的论

1984年,弗米尔在与雷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中首次使用“目的论”的说法。该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法则”,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1][2]。这一理论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笔者认为,翻译活动是连接作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桥梁,译者需要以原作为基础,根据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符合译入语功能的译本。明确了翻译目的,译者便有了一个如何处理译文的原则,并且贯彻始终。在翻译源语语篇时,笔者的翻译目的就是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笔者的译本知道、了解甚至欣赏原作的思想内容及其文体风格[3]。

众所周知,翻译活动一定是处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制约下进行的,而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何在传递源语文化信息的同时,又能赢得目的语普通读者的认同,这是译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衡量其水平的试金石。许钧教授也曾指出,文学翻译要“考虑到文化因素、读者审美习惯等诸因素对翻译的制约与影响力”[4]。鉴于此,笔者将翻译目的进一步细化,从传递文化信息和迎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两个角度,结合小说《通往美国的路》的翻译实践,探讨不同翻译目的驱策下译者对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二)异化和归化策略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异化和归化这对概念[5]。异化注重源语文化特色,主张忠于原文,保留其异国情调;而归化更多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主张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变通,使其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译者应该学会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恰当把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尺度。

二、目的论驱策下《通往美国的路》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

目的论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翻译中文化的研究,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比较,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要“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6]。翻译被看作是文化行为以及文化交流的渠道,而传递文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目的。

本文的源语语篇选自美国作家Anne Tyler的畅销小说《通往美国的路》,小说围绕两个家庭展开──其中一个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根基深厚的家庭,另一个则是从伊朗移民到美国的家庭,由于同在巴尔的摩国际机场迎接被领养的韩国小孩,他们的生活有了交集。然而,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两家人在文化取向、教育孩子的方式等方面的分歧日益明显。原文多处涉及美国和伊朗文化中的体育文化、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描述,这些都是异域文化中的独特风貌,是需要进行有效传播,以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鉴于此,笔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的策略。

(二)异化策略运用实例

异化策略强调“文化传真”,即尽量保存外来文化的“洋味”,以使本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7]。因此,对原文中的异质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异化,有助于保留原作特色和原文的异域情调,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异域的文化和风情,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一:A woman stood ready with a stroller so chrome-trimmed and bristling with  levers that it seemed capable of entering the Indy 500.

“Indy 500”是美國一项特殊的、含有丰富内涵的体育赛事,每年的纪念日(美国阵亡纪念日)周末在印第安那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赛道举办。为了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及完整性,笔者充分考虑到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际连贯,进行了异化处理,译为“印第安纳波利斯500英里赛车”,从而将原作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译文读者,让其能领略到异域文化的独特风貌。

当然,语际连贯,即忠实性法则,并不要求译文与原文字字对应。目的论所要求的忠实,其程度和形式是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来决定的[8]。

例二:How could they have constructed an entire neighborhood—long curving roads of gigantic, raw new houses with two-story arched windows and double-wide front doors and three-car garages—and failed to realize that people might want to walk around it?

根据欧美国家的城市住宅特色,笔者结合例句中“arched windows”“front doors”“garages”等描述,融合townhouse、别墅和庄园的建筑风格,将“raw new houses”异化处理,译为“新建起的庞大原生态建筑群”。如此一来,既避免了翻译中常犯的教条主义,又与翻译目的论忠实性法则相一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际连贯。

有些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目的论并不要求原文和译文字字对应,那么译者是否可以随意扭曲原文的意思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翻译目的论告诉我们,忠实性法则必须服从于目的法则,即译者对原文的任何更改都应该符合翻译的目的,随意扭曲原文的意思势必有悖于目的法则,是不可取的。

小说中,Yazdan家庭是从伊朗移民过来的。谈及伊朗,著名历史学家彭树智如此评价:“伊朗的文明可以说是宗教的文明,其宗教因素已深深渗入社会生活底层之中。”[9]因此,对于原文多处涉及的伊朗宗教文化,译者也倾向于异化策略。

例三:A little gold dime-sized Allah that a two-year-old would have swallowed in a blink.

“Allah”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宇宙最高的独一实在、应受崇拜的主宰名称,音译:安拉胡(俗称为安拉)。对于刚从伊朗移民到美国的Yazdan家庭而言,“Allah”就是他们崇拜的“真主安拉”,而“印有真主安拉头像的金质奖章”必然象征着“至高无上”。至此,就不难理解马里亚姆的母亲为何会给外孙萨米戴上这样一枚奖章了。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一宗教习俗显然是陌生的。初译时,笔者有意将“Allah”转译为汉语读者所熟悉的“孔子”“孟子”,但如此译法显然是笔者的主观臆断,是对原文内涵的随意扭曲,有悖于目的法则;译者有责任将异域文化忠实地传达给译文读者,而不是否定文化差别。鉴于此,笔者采用异化的策略,将“Allah”译为“印有真主安拉头像的奖章”。

(三)迎合目的语读者审美情趣的目的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宣称,译文的意向接受者是翻译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0]。译者的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忠实于读者,忠实于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作品既适应读者需要,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使读者在阅读中接触到新信息、新知识,从而开阔视野,丰富审美经验和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笔者在翻译源语语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语言、句式、结构等不符合漢语表达习惯的难句,如果过度异化会让读者不知所云,甚至曲解或误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导致文化误读。为此,在“迎合目的语读者审美情趣”的目的驱策下,笔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的策略,对晦涩难懂的词句进行了词义的变通、添加和语序的调整,使其为汉语读者所熟悉。

(四)归化策略运用实例

比利时学者、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列弗尔曾指出:“如果不把潜在的读者考虑进去,就不可能形成任何翻译规则。”[11]这就决定了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习惯,有时甚至可以结合读者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阅读兴趣等,对原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变通,使其获得一个准确的释义。

例一:Her eyes were the shape of watermelon seeds, very black and cut very precisely into her small, solemn face.

画线部分描述了亚兹丹家收养的女婴苏珊眼睛的特征,按其字面意思,可译为“眼睛像西瓜子的形状”。汉语读者可能会问:“西瓜子是什么形状的呢?”读者如此困惑是因为汉语中常用“杏仁眼”来形容眼睛的轮廓完美,没有用西瓜子做比喻的。显然,这种译法并不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就有悖于目的论连贯性法则。考虑到西瓜子的形状和杏仁的形状很相近,笔者对词义进行变通,将其改译为汉语读者熟悉的语汇“轮廓完美的杏仁眼”,让汉语读者有更直观、深切的认知。

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不同,遣词造句的方法也会有明显差异。对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差异,译者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呢?此刻,翻译目的论又来帮忙了。

例二:Flashbulbs, insistent video cameras, everyone pressing too close.

原文作者仅仅给“摄像”添加修饰语,是因为英语在表达重复含义的并列结构中常采用共享、替代、转换等方法来避免重复,而汉语恰好相反,常常有意重复表达以加强文字的力度。为了迎合汉语读者的审美情趣,笔者有必要运用归化策略,按照汉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省略的内容添加进来,即在“闪光灯”前添加修饰语“此起彼伏的”。这样一来,例句就改译为:“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接连不断的摄像,每个人都飞速地摁动手里的相机。”句式对称、表达顺畅,文字表达的力度也得以加强。

此外,根据目的论连贯性法则,译文除了要让目的语接受者理解之外,还必须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12]。

例三:A nice-looking couple, not as young as you might expect—the woman in wide black pants and an arty black-and-white top of a geometric design, her hair streaked with gray ...

该例句描述了唐纳森夫妇的相貌及衣着。笔者首先尝试了顺序翻译:“这是一对长相俊俏的夫妇,但没您想象的那么年轻——妻子穿着一条纯黑色的长裤,几何图案的黑白上衣颇具艺术家的气质,头发已显灰白……”汉语读者可能会问:“此处破折号起了什么作用呢?”“灰白的头发恰好可以印证她已不再年轻,为何不紧跟其后,却要放在句末呢?”读者如此困惑,说明译文没有按照汉语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也就无法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获得意义。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要让某种观点成立,就必须有材料去佐证,且支撑的材料必须紧跟着所要论述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观点有说服力。鉴于此,笔者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将“her short hair streaked with gray”前置。同时,介绍人的衣着时,汉语读者习惯按照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的顺序展开。考虑到已将“her short hair streaked with gray”前置,此处宜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进行调整,即先介绍头发,然后介绍上衣,最后介绍下装。因此,例句可译为:“这是一对长相俊俏的夫妇,但没您想象的那么年轻——妻子的短发已显灰白,几何图案的黑白上衣颇具艺术家的气质,下身配着一条纯黑色的长裤……”这样一来,既不拘囿于原文形式,又按照读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了作用,从而在译语语境中获得了意义。

三、结论

异化和归化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异化强调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而归化强调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13]。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各有优势,也各有缺点,有着对方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有效传递异域文化信息”这一翻译目的驱策下,异化翻译策略既可以保证译文的“异国情调”“原汁原味”,又有效避免了跨文化交际当中的冲突和误解;而在“迎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情趣”这一目的驱策下,归化翻译策略则在保证译语可读性和流畅性的同时,给译语读者带来陌生感和新鲜感。

总而言之,翻译目的论可以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一名优秀的译者要学会在目的论指导下,结合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翻译出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广大读者接受的优秀译文。

参考文献:

[1] Reiss, Katharina & Hans J. Vermeer .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M]. Tubingen: Niemeyer,1984:131,144.

[2]梅晓娟.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J].外语学刊.2008(2).

[3]夏荥.曹明伦教授汉译培根散文研究[J].芒种,2012(11).

[4]许钧.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思考[J].中国翻译, 1992(4).

[5]李婷.韦努蒂解构主义思想的异化翻译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4(29).

[6]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56-60.

[7]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11).

[8]陈瑛.目的论指导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J].商场现代化.2010(29).

[9]彭树智.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96-399.

[10]丘秀英.读者因素对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7).

[11]张焰明.从接受理论评《三国演义》两个译本的文化传播[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12]赵护林.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试题赏析[J].文学教育:下,2012(10).

[13]黄芳,隋慧娟.翻译中的归化异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责任编辑:许洁

*本文系江苏省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课题“新时代高职英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1305),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后疫情时代高职英语课程‘双线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JDKT160),2019年度职业院校外语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基于英语翻转课堂的留学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FLEA019)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3-20

作者简介:张平,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蘇常州,213164)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翻译。

猜你喜欢

归化目的论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域下英语电影字幕的翻译研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