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1-11-29陈琦

考试周刊 2021年8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思想习作教学陶行知

摘 要:“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生效。”这是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强调任何教育方式必须坚持指向人的生活。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贯穿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阶段,其所体现的人文性更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习作部分,作为对客观世界的再现与文学创作,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文章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针对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在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造中贡献突出,其生活教育思想至今仍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也在积极探究改进方式,以克服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弊病。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不足、作文内容与结构混乱、情感虚空等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习作动力。在此现状面前,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从习作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角度入手,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方向。

一、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强调生活场景与生活经历

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前者突出了贴近生活对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后者主张学生应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社会生活的教育场中学习知识和本领。这是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常被忽视的地方。脱离生活实际,教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着习作题目头脑空白,把握不住方向,最终呈现出来的作文就是生搬硬套、生硬堆砌、毫无内容的文字片段。陶行知的思想強调学生应有更多的接触生活与社会的机会,这也适用于当下小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以及小学生课业压力渐大、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渐少的现实。

(二)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与发展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总体上是对教育工作实践性的强调,而且其本人也一向反对“书呆子”式的培养方式。而在应试教育的客观背景下,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直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死板。在小学语文习作中也是如此,学生依赖教师讲解的写作方法,一味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死抠,却忽视了现实生活才是习作灵感与素材的来源。因此,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强调师生皆应将视野投向课堂与学校之外,从生活中寻求习作的资源,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三)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在学科教学的具体方法层面,陶行知的观点为“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核心,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教师依照学生“做”的情况来“教”。从这一观点的逻辑可以看出,学生才是这一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不应将习作教学的重点放在自己怎么“教”、“教”什么上,而应重点关注学生“做”的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而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附教师的教学安排已是常态,这也是导致学生写作时缺乏想象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原因。陶行知先生的这一主张直指当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病灶,是教师改进习作教学模式应参考的方向。

二、 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足

好奇心是驱动学生自主进行或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只有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堂才是成功的习作课堂。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小学生普遍对习作课堂的兴趣不足,对教师的教学安排表现不积极。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开展写作教学的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更倾向于将教学重点放在读音、字词和课文朗读上,对习作教学的投入不足;其次,学生的生活比之过往更为单调。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加之许多家长以各种类型的辅导班填充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导致学生的生活经历愈加浅薄,在写作时能从自己生活经历中寻得的共鸣也越来越少;最后,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不足,写作的难度也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写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匮乏容易引起其厌烦和排斥的情绪,甚至对写作产生恐惧心理,这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应关注的问题。

(二)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

对标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可以清晰看出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弊病: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皆与生活实践相脱节,而习作本身是对生活的总结与升华,这种割裂式的教学现状无疑会导致学生对习作的迷茫和无从下手。教师重理论而轻实践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只注重讲述作文的结构、写作手法等,强调对范文的学习和知识点的套用之类的作文形式问题,却忽视了作文内容的质量该如何提升,即不注重对作文素材的发掘和整合;二是语文教学大多停留在文字层面,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的实用意义,而这一点是直指生活实践的,学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实践机会,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这是无法从对理论知识的深耕中习得的。

三、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将视野投向生活,积累生活素材

语文源于生活,习作的内容与核心也在生活。语文习作教学的目的应该立足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从生活经历中收获真情实感,并将之转化为真实的写作素材与情感来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在大方向上指明了教育工作要同生活密切结合,落实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具体工作中,就需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色与习作的具体特点来进行细化。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板块紧扣单元的课文主题,在写作手法的要求上也多有借鉴,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掌握这些要求的基础之上,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完成作文,而这正是过往习作教学所忽视的部分。因此,基于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把握,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带领学生重新将视野投向现实生活,而非局限于教材与理论之中。小到学校生活,大到社会生活与自然生活,广泛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发掘无限的真实美好,积累丰富多彩的直接人生经历,这都是学生能够应用于作文中的第一手素材,也是学生写作灵感与想象空间的发源地。

以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第五单元的习作题目《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为例,题目要求具有很强的生活指向性,聚焦于学生对周边事物或场景的细致观察。这一习作教学的目的并非在完成一次作文,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借助写作手法呈现出自己观察的情况。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观察生活”这一环节,可以在课前便将这一题目要求以任务的方式布置给学生,给学生预留观察生活、找寻写作角度的时间,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此次观察经验完成写作。

(二)将视角转向内心,挖掘真情实感

作文是学生对自己内心的叩问,是内心情感与想象的凝结。真实的生活经历必然会带给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如何将这种情感体验表达在作文之中,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应思考的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引导学生记录真实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从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的感受是怎样的。作文并非对生活经历的简单堆砌,否则同流水账没有什么区别。作文的深度和价值体现在学生的思考与情感表达层面,真情实感最为难能可贵,这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自我积累和挖掘的内容;第二,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之下,获得更丰富且深刻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故事分享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部编版四年级(上)語文教材中,第八单元的习作主题为《我的心儿怦怦跳》,这是一个围绕学生心理感受的叙事性习作题目。这类作文强调对内心感受的刻画,对学生的情感表现与素材整合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心跳感受”,然后瞄准对应的“心跳事件”,让学生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细致把握自己的情感变化。

(三)增加生活实践,培养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并不直接等同于观察能力,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融合理解、分析与判断的综合能力。这项能力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只能通过学生本人亲身参与大量的生活实践才能得到发展。换言之,感知能力直指生活实践,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发现美的视觉去观察自然万物和人文风光,而深刻的思想与情感也迸发于此。实践给了学生了解生活点滴的机会,真实的情感经历都将累积成学生的习作素材。比如看到祖国的山河美景便油然而生的自豪与热爱之情,看到生活中的污染与浪费现象便自我警醒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这些直观的感受是触发学生思考的动因,是促进学生思想深刻、认知成熟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或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认知水平与判断能力得以逐步提升。这些变化必将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使学生摆脱虚假套路,突出真情实感。

在部编版五年级(下)教材的第七单元,习作板块的题目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进行这一单元的习作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向学生讲述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征,让学生思考我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为了启发学生的思想,也为了加深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或者民俗馆、博物馆等。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民间技艺、节庆礼仪等。学生的亲身参与能增强其学习的体验感,由此形成的认知和感受能对习作过程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

(四)构建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在习作教学中,情境教学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构建情境时,教师一要注意契合习作的主题,通过巧设情境将学生带入逼真的情景或人物角色中,然后借此发散自己的想象力;二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也具有趣味性,特别是对于兴趣不足的学生而言,充满趣味与活力的情景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消除其对作文的排斥和畏难情绪。情境的导入能够给学生创造一种近似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情境中得以调动自己的经验与感知,在想象力的帮助下获得情感体验,进而消除写作的障碍,这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

在部编版六年级(下)教材中,第六单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习作主题——《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要求学生自己创作一个科幻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一些科幻题材的影片资料,比如《流浪地球》《海底两万里》《机器人总动员》等。或者让学生模拟某一个科幻情节,比如教材中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文中,作者描述了未来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绎文中的情节,并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同样的情境之下,自己会有何行为?自己又会面临什么样的新问题?以此为支点来完善自己的想象,充实自己的科幻故事。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构建趣味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生活实践,培养感知能力、将视角转向内心,挖掘真情实感等策略,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组织开展各类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永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5):45-46.

[2]陈伟,曹凤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J].读天下:综合,2020(3):1.

[3]吴光明.“开生活教育之花,结语文素养之果”: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20(3):65-66.

[4]郑风.根植于现实生活,定位于能说会写: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导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J].新教师,2019(8).

作者简介:

陈琦,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思想习作教学陶行知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实现体育教学生活化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