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刺下关穴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2021-11-29霍生杰李彩霞董涛王江峰

现代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原发性

霍生杰 李彩霞 董涛 王江峰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临床最常见脑神经疾病[1-2],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短暂性的呈电击或刀割性剧烈性疼痛,突发突止,时间约数秒到数分钟,间歇期正常,多有“扳机点”或诱发动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目前,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法多样,药物以卡马西平为主[3-4],手术以微血管减压术效果最好[5-6]。临床研究报道中药、针灸、穴位注射等中医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7-8],被临床广泛应用。为此,本研究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深刺下关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就诊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10月。随机分组为西药组(n=27,采取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与针灸组(n=30,采取深刺下关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西药组女性18例,男性9例;年龄33~72岁,平均年龄(53.5±2.2)岁;病程4月~3年,平均病程(1.8±0.2)年。针灸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6.8±1.6)岁;病程 6月~3.5年,平均病程(2.2±0.3)年。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上,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2];②经临床表现、病史及CT、MRI检查确诊;③治疗方案患者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脑桥小脑角及其邻近部位肿瘤、外伤等继发性三叉神经痛;②已接受过手术、放射治疗、药物等治疗或复发患者;③伴有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或精神障碍患者。

1.3治疗方法 ①药物组:口服卡马西平片(上海复旦,生产批号:181205,规格:100 mg),首次剂量100 mg,2次/d,饭后服用,若疼痛不止,第二日后每隔一日单次服用量增加100 mg,最高量每日不超过1200 mg/d,直到患者感觉疼痛明显缓解,然后再逐渐减量,直到有效维持量为止,以有效维持量维持量治疗2~3周后,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剂量,持续服药1月。②针灸组:本组患者行深刺下关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方案,首先取患者下关穴为治疗主穴,另根据疼痛范围取患侧攒竹、四白、夹承浆等穴位,加远端双侧合谷、太冲、足三里为配穴。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头稍后仰,用75%的酒精对穴位皮肤局部常规消毒,选用0.3 mm×75 mm乐康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在颧颞结节(颧骨弓下缘与咬肌缘交界处)稍后方进针,垂直进针后针体倾斜45度分别向上、向下及耳侧深刺,刺入深度约4 cm~6 cm左右,当出现患侧面部出现强烈的电击式麻胀感或放射感,表示达到蝶腭神经节部位。选取的配穴采用常规针刺法刺针,主穴与配穴处的刺针均需留置30 min,留针期间行针1~2次。取针后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穴位止血,选取患侧下关穴及双侧足三里为注射穴位,对穴位无菌消毒,选取1 mL注射器,将针头迅速刺入穴位,垂直进针15~25 mm,找到酸胀感,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后即可缓慢注入维生素B12,对下关穴注射0.5 mL,双侧足三里穴各注射1 mL,出针时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1 d,共治疗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1.4.1即时止痛疗效 采用巴洛神 经外科研究所疼痛分级量表[9]评估。每次治疗完分别记录0~1 h,1 h~2 h,2 h~4 h,4 h以上的两组止痛效果。止痛效果分为:①即效为1h内疼痛完全消失;②显效为1 h~2 h内疼痛明显减轻,但仍感觉隐隐作痛;③好转为2 h~4 h疼痛有所减轻,疼痛明显,但能忍受;④无效4 h以上疼痛未减轻。即时显效率=(即效+显效)/总人数×100%。

1.4.2临床疗效 参照王蔚文主编的《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10]评估。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无发作。显效: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明显好转。有效: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有所缓解。无效: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善。计算公式为: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疼痛程度 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1]表进行评定,以10 cm游动标尺作为评价尺度,VAS分值0~10分,评分越高,疼痛程度越强烈。其中0分:表示无痛;1~3分: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影响睡眠和食欲。分别记录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的VAS值。计算公式为: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情况 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后有无头疼、头晕、恶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情况;复发为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后,治疗期间症状再次出现或较前加重的患者。

2 结果

2.1两组即时止痛效率对比 结果显示,针灸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即时止痛效果比较 (n)

2.2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结果显示, 针灸组有效率高于西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研究开始前明显降低,且针灸组降低程度较西药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的比较 治疗后针灸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有1例患者复发,西医组有3例复发,针灸组复发率低于药物组。

表2 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n)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SA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n)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归为“偏头痛”“面痛”等范畴,中医认为病因有外感致病、内伤致病及情志不调致病三因素[12]。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2],多数认为三叉神经被血管压迫致神经脱髓鞘异常放电为主要原因[7]。目前对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等方式。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最佳、缓解持续时间最长的手术方法[2,13],但手术风险大,并且多数患者拒绝手术或不能耐受手术。卡马西平被推荐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3-4,14],它可阻滞各种可兴奋细胞膜的Na+通道,抑制异常高频放电来缓解疼痛,但副作用多,后期药效下降,临床应用受限。

本次研究选用深刺下关穴结合穴位注射对该疾病予以治疗,目前认为,针刺镇痛效果明确,能疏通经络,协调气血运行。研究表明[6-7,15],针刺既能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也能促进组织代谢,改善局部微循环,抗炎消肿,降低炎性物质浓度。此外针刺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取下关穴为主穴,因其为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汇穴,属足阳明胃经,具有疏风活络、消肿止痛,通关利窍作用。针刺此穴,不仅可增强面部气血,起到活血化瘀及止痛功效[16],而且深刺下关穴(从颧颞关节稍后皮下开始按解剖分层垂直缓慢进针,毫针进针4 cm~6 cm,得气后刺激强度渐进)可以达到翼腭窝内的神经和神经节,可阻断其疼痛传导及异常放电,促进代谢,加速神经肌肉的恢复,镇痛作用明显。目前学者研究表明[17-18],深刺下关穴法更有效。针刺配穴亦可加强活络通经、疏通气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针刺攒竹,可清热明目,祛风通络;夹承浆具有清热疏风通络之功;四白穴可祛风明目,通经活络;合谷穴,针灸具有疏经通络、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足三里穴能补充后天之本,养心气补气血;太冲穴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作用。穴位注射药物不仅可以激发经络穴位及发挥药物的作用,而且能增强和延长穴位刺激作用[19]。本针灸组给于下关穴及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可促进神经髓鞘脂类的合成及维持有髓神经纤维功能完整[20],即可营养神经,也可增强穴位刺激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深刺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显著,同时结合穴位注射维生素B12,不仅提高了穴位的刺激强度及延长刺激时间,同时营养周围神经,改善周围组织循环,镇痛效果增强,疗效优于卡马西平组。而且针灸能在很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疼痛,本研究针灸组即时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而卡马西平口服药效缓慢,用药后6 h左右发挥最大药效。针刺组不良反应少,卡马西平不仅副作用多,而且后期药效下降或出现耐药性,并可能引起头痛加重、过敏、肝脏损伤等药物不良反应,所以针刺组安全性更加突出。两组都有复发病例,但针灸复发率更低。

综上所述,深刺下关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缓解疼痛及即时止痛效果明显,但本研究仍有诸多不足,病例样本量较少,且患者对疼痛主观感觉因不同患者差异性较大,治疗时间及随访时间较短,远期效果及复发率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原发性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卡马西平用久了,别忘检查血常规
卡马西平用久了,别忘检查血常规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癫痫患者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的监测及合理用药分析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在原发性甲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