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媒介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建构机制与实践

2021-11-29王婉婉胡晨伟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媒介数字大学生

王婉婉,胡晨伟

(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3.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对抗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承担的重要使命。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化形态,传统文化淡出传播主流,人文精神、审美意识逐渐淡化。在数字媒介时代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有什么意义、遇到了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等,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及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的灵魂。自信是源于主体自觉的心理认同、情感肯定、精神共鸣和信念坚定,是对自身实力的充分肯定和自觉坚守,是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力的确认,是一种正面稳定的心理状态。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民族已经形成的和正在孕育的文化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态度,是对自身文化所持的一种坚定信念、心理认同和情感维护,是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后沉淀的稳定文化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这是首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提;讲话同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确认。讲话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对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障、智力支持和精神鼓舞,是对文化自信的深层考量,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理论贡献。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高瞻远瞩,深刻地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对文化的定位和态度、文化发展的理念和措施、用什么样的思想和举措来发展文化,以及促进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等重大问题,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不能独立生存,没有文化支持的事业也必然无法持续。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逐渐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并且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优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通过了解中国历史、中国道路的艰辛曲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筚路蓝缕,以及开创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来之不易,从而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毅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刻,“小康”不仅仅指向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物质需求,同时还包括精神上的全面发展。数字媒介加速了文明全球化进程,不同国家和区域的文明价值体系短时间内就会弥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文化策略来融通不同文化的内在机理,引领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

(二)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崇高理想、宏大信念激励和鼓舞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砥砺前行,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只有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为最强大的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以文化政策致力于构建统一框架内的多元文化,以文化的发展凝聚共同的价值观,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包含着对更先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也是衡量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参考依据。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辩证对待世界文化和外来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风尚,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从而创造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作品,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种类、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四)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各个国家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各民族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交流与融合。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智慧,共同构筑了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坚定文化自信是保持中华民族独立品格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基本保障,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拥抱世界文明,坚定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世界多样文化精粹,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扎根中国国情、繁荣发展民族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以不断丰满和前进的文化姿态,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媒介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困境

鲍尔莱恩曾评价,美国“数字原生代”“是一个躁动不安的群体,他们有主见,但是缺乏安全感;他们生活在当下,却对未来感到忧心忡忡;他们能够精心制作详尽的电子主页,却只能勉勉强强地完成课堂作业;他们对青少年文化的细枝末节甘之如饴,对高雅文化的代表作品却刻意忽略;他们把最新发布的电影和游戏看作是意义深远的事件,但对于大屠杀、冷战或者反恐战争却充耳不闻”[4]。“90后”“00后”大学生是在大众传媒和数字技术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受数字时代特征的影响,其价值观多元易变、行为方式标新立异,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特别是在其意识形态的构筑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式微,网络新媒体开始引导生活

《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90%的大学生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超过2小时,34.5%的大学生对学术搜索引擎并不了解,相反他们更热衷于网络游戏、社交网站和网络娱乐新闻。在网络平台的选择上,大学生主要浏览了民营和个人网页,对官方网站投入时间较少,网络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定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品质产生了更多、更广、更深的影响。

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人”,在数字社会,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会人”,更是一个“信息人”“媒介人”,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介“塑形”。麦克卢汉说:“任何媒介对个人或社会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5],数字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塑了我们的文化格局。

(二)传统文化式微,逐渐淡出文化传播潮流

文化的发展依靠并受限于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的变革、媒介的新变而衍生出新的文化品种,例如电视、电影等,这些新技术一方面在文化生产领域的应用把文化推向清晰、精致的方向;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一些文化,原因是某些文化或文化因素并不适合于新技术处理和应用,不能满足新技术的传播功能,例如文化中抽象的价值、内涵等等。数字时代,传播技术主动选择了传播内容,新的技术手段催生了新的文化品种;而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高雅情趣、理念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文化,这与数字技术所追求的是背道的。

文化自信首先源于我们对中国50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自信,这些灿若星河的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理想,反映着正义、和平、自由、博爱和普遍人性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的习得重视厚积、强调底蕴,但是这些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数字时代所追求的现代快感不相适宜。马尔库塞说:“标准化的、大量生产的文化工业产品过滤了不合时尚的观点,复制了现存的社会关系,而且以休闲娱乐麻痹大众思想。大众文化褫夺了作为主体的这些主观能动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感性化、同质化和简单化倾向”[6],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逐渐淡出。

(三)主流文化式微,亚文化构筑主要生活方式

青年群体中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群体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异于或刻意异于主流导向,企图挑战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系统,这种青年文化被称为“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是青年亚文化消费最活跃的人群。身心躁动、情绪发泄和感官刺激是青年亚文化的外在特征,其思想主要是消极的、非建设性的,同时还表现为对主流文化的抵制,对主流思想的叛逆。英国学者克拉克认为青年亚文化必然表现出足够独特的形式和引人注目的结构,给自己打上鲜明的标签,从而清晰地区别于他们的“父母文化”。青年亚文化有特定的、集中的行为和价值,如对特定物质的占有,对特定领土空间的占据等等。大学生急于寻求精神独立和个性自由,急于摆脱父母师长的管束,这些心理诉求在数字时代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降低对现实社会的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客观世界的意义。

数字时代为青年人提供了网络游戏、手机短信、通俗小说、卡通漫画、时尚杂志等等,如大学生沉迷“王者荣耀”、疯狂打call、热衷cosplay不一而足。在一个多元化社会,青年亚文化为社会文化的前进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有其存在的一定合理性,但是青年人回避现实,以虚拟身份甚至多个身份活跃在网络空间,他们在情感的表达上往往不加抑制,网络交际上常常放纵不羁,直接导致了交流的去中心化,其所追求的高度刺激和多重满足只能在数字空间中实现,这与现实社会、客观世界的发展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四)人文精神淡化,“消费”取代了审美感性

由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文化变革影响深远,其中最突出的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人们的思维方式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而变化,伴随之的则是人文精神的逐渐淡化。数字技术的商业逐利性集中表现为对社会消费的引导,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买和消费”“对生活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开辟新的生活风尚和消费领域”[7],可见数字时代对消费的引导突破了传统商业广告凸显购物主题的单一性,更重要的是制造意义,大到社会总体潮流、人生价值取向,小至日常行为细节、衣食住行等等。

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得到满足之后,消费行为必然从实用层面转向意义层面,艺术消费、文化消费、历史消费、符号消费等多种消费概念应运而生,与数字时代的消费引导不谋而合。其商业属性决定了这些所谓消费追求的仍然是商业巨额利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所谓商品意义的物化导致了文化艺术的物化。文化艺术成为商品,同样要遵循市场规律原则,艺术价值、人文精神乃至审美判断已经被绑架在消费行为中,只有在消费中才能看到生命的存在价值。

三、视觉文化——文化自信教育的现实承载

随着数字媒介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脚步,利用现代先进技术传播思想教育内容,采取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途径和方式使教育成果见于行、寓于心。通过海德格尔“世界从根本上成为图像”[8]的判断,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主体中的视觉图像要素,转化文化自信教育的传播方式,把视觉文化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选择,使文化自信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一)视觉文化的理论解读

视觉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普遍应用,使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几乎被视觉艺术统治。大到影视作品、商业广告,小到手机短信表情包,都是借助图像资源来讲述故事、传播理念、散布情感。“可视性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当今人类的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9],“所谓‘视觉文化’,就是通过可见的形象(image)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文化形态”[10]。海尔布隆纳断言,图像是削弱文字世界的摧毁性力量;罗兰·巴特也指出作为新兴符号的图像与广告把现代人导向非理性维度,特别在对儿童和青少年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后半期,藉由电视媒介,电子与图像实现了“联姻”,并迅速占领了家庭生活的一块领域;21世纪的大学生则是在互联网电子媒介下成长的一代,电子图像提供了难以抗拒的选择,并且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电子媒介密不可分。可以说,以图像为表现形式的视觉文化侵入了人们的生活,并形成蔚为壮观的全球化文化景观。

电子媒介技术提供的海量图像,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似乎给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平等”的感受网络世界的机会。网络的享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基础等,甚至青年人还可以凭借对互联网的熟稔这一优势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的图像时代远胜于人类历史上的口语与文字传播时代。发挥电子媒介图像技术的优势,因势利导坚定文化自信并以此促进大学生思想文明建设,是时代的一个新命题,也是媒介技术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挑战。

(二)视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视觉文化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传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主旋律,更好地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开发、利用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文化作品,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从20世纪中期的《上甘岭》 《冰山上的来客》到近年来的《建党伟业》 《潜伏》 《雪豹》等,影视文学剧作总体来说是在不断丰富,拍摄手法更加多样化,影视美学也愈发被大众所接受,但家国情怀、坚定的国家信念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意志是这一类作品的主旋律,应该以此来鼓舞当代大学生的英雄主义情怀,激发为国家、为社会奉献的时代精神和壮怀激烈的奋斗意志。此外,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近年来我们建设了不少博物馆,以图片、实物、3D影像等方式,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地方文化和红色革命历程。引领大学生走进博物馆,接受历史文化的宣讲,是十分必要的课外有益补充,也是对书本知识的活泼注脚,只有真正地从信念上坚定了大学生的历史文化自豪,才能焕发和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对腐朽文化的根本抵抗。

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大学生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为主题,自制视觉图像作品。社会主体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图像,青年大学生们也习惯了这种媒介表达方式。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推进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刻理解文化自信,调动主观能动性思考文化自信,最后化为真心、真情和感悟,并艺术地展现出来,内化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教育实践。目前已经有不少高校利用图书馆或者现代媒介中心,开展面向大学生的主题DV制作比赛,提供了一个大学生故事脚本—人物参演—技术媒介全方位锻炼的机会。大学生们必须深入体会人物命运、精神品格,才有可能以细腻的故事刻画、跌宕的情节叙事以及媒介技术呈现出完整的作品,这种深入“体会”调动了大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校园文化以及当代先进文化的认同感。

生活在数字媒介时代的“90后”“0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其对视觉文化的敏感性,而网络媒介的无处不在又为其提供了意识形态构筑的无限可能。关注大学生的视觉文化偏好并引导其增强文化自信,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媒介数字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摄影做媒介引无数爱心扶贫手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