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阳县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发展对策建议

2021-11-28周安禹

绿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蓄积杉木林地

周安禹

(云南省元阳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元阳 662400)

1 引言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哀牢山南麓中段红河南岸。在元阳县中,一共有14个乡镇;并且该县东和金平县相接,南和绿春县相接,西和红河、绿春相接,北和建水县、个旧市隔红河相望,南北宽54 km,东西长79 km,国土总面积221232 hm2,地理位置为东经102°27″~103°13″,北纬22°49″~23°19″之间。元阳县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突出,具有特有的小气候。主要气候特征为:阴雾寡照、潮湿多雨、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较大、日温差小及立体气候显著的气候特征。全县年均气温8.6~17.9 ℃,最热月均气温18~22.5 ℃,最冷气温9~11.9 ℃,日照时数1770.2 h,日照百分率40%,多雨区年降雨量1700 mm以上,少雨区年降雨量700~1200 mm,中雨区年降雨量1200~1700 mm。由于地貌、地形、地理位置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各地的气候条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 森林资源概况

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30041.8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93176.8 hm2,占71.65%;疏林地2339.2 hm2,占1.80%;灌木林地17331.5 hm2,占13.33%;未成林造林地13032.0 hm2,占10.02%;无立木林地1262.7 hm2,占0.97%;宜林地2897.4 hm2,占2.23%;苗圃地2.2 hm2。全县活立木蓄积9393890 m3,其中:有林地蓄积9206010 m3,占98.00%;疏林地蓄积44580 m3,占0.47%;散生木蓄积29650 m3,占0.32%;四旁树蓄积113650 m3,占1.21%。森林覆盖率43.58%(含灌木林)。

3 森林资源特点

3.1 森林资源丰富,分布不均匀

(1)元阳县东西观音山和分水岭等地段的海拔都已经超出了1800 m,地形切割相对较深,是南温带气候和中温带气候。并且,元阳县的这些地段人口数量较少,是天然阔叶林区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此外,这些地段具有原生植被,林地面积超出75%,属于天然的绿色水库与中低山河流的源头。

(2)元阳县海拔为800~1800 m,地势平缓,该地段的人口数量较多,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县80%人口都在这些地段居住。地段是原始森林,且森林非常茂密,经过长时间的开发,残存数量越来越少,如今大部分都已经转变成为了次生植被,如灌木林、残次林等,还有的转变成为了轮歇地[1]。此外,这些地段也是元阳县中农耕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发展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随着林业建设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了经济林、用材林的重要基地,大多是以人工林为主[2]。

(3)元阳县海拔在800 m以下的地段,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一是红河干热河谷,其二是藤条江湿热河谷。在这两个地段中,土壤较为肥沃、热量相对较高,适合经济作物生长。但受多年开垦的影响,很多亚热带和热带季雨林已经转变成为了次生林、农地,还有的已经转变成为了荒山荒坡,也是全县森林植被最少的地方。

3.2 林分中阔叶林多,针叶林少

全县乔木林地面积92770.4 hm2,其中:阔叶林面积84926.4 hm2,占91.54%;针叶林面积7844.0 hm2,占8.46%。其中,针叶林面积和蓄积要远远少于乔木林林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还不足1/10。阔叶林资源丰富,能够提供给各种动物、植物生息繁衍良好的条件,并且也提供给全县梯田水源保障。

3.3 林分中天然林多,人工林少

在全县森林(有林地和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97000.5 hm2,蓄积9216580 m3。其中:天然林面积67841.8 hm2、蓄积7254040 m3;人工林面积26699.9 hm2、蓄积1962340 m3;人工促进面积2458.8 hm2、蓄积200 m3[2]。

3.4 有林地资源中集体林多而分散,国有林少而集中

在93176.8 hm2有林地资源中,集体林面积75504.83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81%,零星、分散、遍布各村寨;国有林面积17671.97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19%,国有林集中连片,形成天然水源涵养林[3]。

4 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山区农民经济收入低,对资源的依赖性大

元阳县是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农业特困县。全县总人口460443人中农村人口43834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5.2%,农民人均纯收入10251元,主要居住在1500~1800 m海拔的中半山、高山地段,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人民群众,生活靠山,发展靠山[4]。然而,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们需要的森林资源也越来越多[5],因为经济收入相对较低,每家每户生活烧材、畜牧放养、房屋建盖都需要山林提供生物资源进行维持,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性大。

4.2 山区立地条件差,植被恢复困难

元阳县大部分地区山势较陡,土壤较薄,林分采伐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植被天然更新较难,人工更新也难,有些地方只能先通过复恢草被、灌木,再恢复林分,但这一过程年限较长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6]。

另外,沙、石开采对林地破坏较大,造成水土流失,粉尘扬沙,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采沙、采石后的林地恢复十分困难,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部分业主只管采沙、采石和赚钱,不愿复垦、绿化植树。

4.3 林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元阳县依托项目,加大投入,积极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先后完成了速生丰产林、干果基地、世界银行贷款造林、竹藤基地、退耕还林、红防工程等项目,在山区大力发展杉木、桤木、喜树、五眼果、棕榈、核桃、花椒等商品林种植基地,使元阳的商品林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地块分散、规模较小、经营粗放,未能形成主导产业,其产业化、工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市场竞争力。

5 加强林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

5.1.1 大力实行工程封山育林,提升森林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在经济收入低,特别是立地条件差,植被难发恢复的山区,以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高山陡坡、河流两岸、其他生态地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疏林地、宜林地、灌木林地采取封山育林。

实践证明,利用封山育林的方式,通过自然力量,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和改善,不仅投资小和见效快,获得的生态综合效益也相对较高,能够有效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也可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农民收入,促进该县农村经济发展。截至2013年底,元阳县共区划公益林面积47077.6 hm2,封山育林2333.33 hm2。

5.1.2 依托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林分质量

根据县域林业建设投入不足的实际,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野生动植物保护、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集约经营强度,提高林地单位产量和植树造林质量,让有限的林地资源发挥更多更好的效益[7]。

5.2 利用资源优势,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5.2.1 以龙党草、板兰根为主,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药业产业

大力研发并推广利用林业生物能源,不仅能缓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而且能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村容村貌,是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8]。

元阳县适宜种植龙党草、板兰根的宜林地约5000 hm2。建议依托国家、省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药业的宝贵机遇加以大力发展。

5.2.2 以杉木林建设为重点,发展用材林基地及林下种植业

杉木以其速生、管理容易、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深受群众喜爱,发展杉木从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市场价格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多年的发展让群众在现实的比较效益中选择了杉木。通过多年杉木速生丰产林建设,杉木林面积已达6980.8 hm2,蓄积636850 m3;桤木作为天然起源树种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是深根性树种,生态效益显著,通过人工试种,桤木林面积已达9270.3 hm2,蓄积796770 m3;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经济优势:速生、材质好、林下可兼种草果,截至2020年底,全县林下种植草果面积达2777.33 hm2,草果产量7644.1 t,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5.2.3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

元阳县因山体被切割和长期冲刷侵蚀,在不同海拔高度、坡面、坡向形成了差异较大、类型多样的立体气候,为发展区域经济创造了条件。丰富的林地资源,适宜的水热条件,较适宜于杉木、桤木、喜树、五眼果、秃杉等用材树种和荔枝、芒果、龙眼、竹子、棕榈、橡胶、紫胶寄主树等经济树种及草果、板兰根等林下经济作物的生长。建议建立经济林产业基地,以规模效应促成加工、储运、营销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9]。

6 结论

林业既是一项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益事业,更是边疆山区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林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并且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能够有效促进林业长期稳定发展,还能够有效发展林业生产力,科学调整林业布局与结构,最终实现维护人民利益、满足群众需求、促进人的发展[10],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促使林业事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互相作用,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蓄积杉木林地
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生长效应分析
杉木阔叶化改造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Summer Is Coming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海伦市护林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特点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简洁杉木装饰吊顶 打造高雅自然居室空间
孙吴县沿江林场资源结构及特点
新开道林场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