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8刘建科周利斌罗道斌

科技与创新 2021年5期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外专业

朱 桥,刘建科,周利斌,罗道斌,张 鹏

(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710021)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先生在他的专著《大学的走向》中提到: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1]。那么,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呢?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第十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的报告中指出:一流大学必须有卓越的本科教学[2]。

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也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3]。可见,作为大学一线教师,响应“双一流”建设计划的根本体现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本科教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贡献力量。

1 本校“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物理”作为工科高校主要公共基础课之一,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文理学院的大学物理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持续的探索[4-6]。但是,通过调研本校本科生“大学物理”学习的现状,发现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清楚自己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当然也不知道该怎样为毕业后的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做准备;对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学习上缺少主动性,学校开什么课程就学什么,学习只局限于课堂;对于基础课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不清楚,因此对基础课的学习不够认真;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对等,课堂上能听懂,课后不会做题,更不会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从而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上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严重制约了本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 问题的解决

笔者以本校“大学物理”教学为例,对以上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认为主要应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拓展课外互动方式两方面解决问题。

2.1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2.1.1 视不同专业,适当延伸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教学面向的是全校几乎所有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不同,对“大学物理”学习的要求也将有所差别,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本意是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在本文中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对于和该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应适当延伸讲解或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体会到“大学物理”课对专业的支撑作用。具体地,教师在给每一个专业学生上课前,应仔细了解其专业特色和培养方向,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在“大学物理”课与学生的专业之间建立联系,使“大学物理”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并有效地服务于专业。具体以印包工程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印包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涉及到“包装材料与测试”,这必然需要了解包装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光学性能、热学性能及电学性能等)的测试。由于包装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纸质、木质、金属、塑料、薄膜、玻璃和陶瓷等,不同质地的材料物理性质有很大区别,所以,在力学部分的教学中,可向学生强调材料的力学性质的相关概念,如转动惯量、弹性形变和杨氏模量等;在光学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材料的透射率、折射率和光谱特性等相关知识;在电磁学部分,可以通过静电屏蔽、涡电流等现象向学生强调金属作为包装材料时可能存在的来自电磁场方面的影响。

以上所提到的针对专业特点的延伸教学内容绝大部分并不在“大学物理”统一的教学大纲范围之内,但是很显然,这些却是能提起学生积极性的内容,是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原动力的内容,所以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

2.1.2 调整课堂教学节奏,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

传统课堂教学以满堂灌式居多,这样的方式对教师的体力和学生的专注度都是极大的挑战,且效果往往并不理想。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逼着教师们对各种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有了基本的使用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校“大学物理”教学也顺应时代潮流,对课堂教学节奏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将一个教学单元(两小节课)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温故知新阶段,时长5~10 min,在线上平台(比如超星学习通)做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将测验成绩计入平时分,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得不在每节上课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迎接随堂测验,并注重课后复习;第二阶段为新知识学习阶段,教师可以根据随堂测验结果控制教学节奏,通过讲解、开展课堂讨论、做练习等形式安排课堂教学,时长80~85 min;第三阶段为提问和答疑阶段,时长5~10 min,主要用于解决学生的课堂疑问,布置课外拓展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节奏调整后,师生在课堂上有了互动的机会,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地你说我听,通过随堂测验和答疑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有了好的转变。

2.2 拓展课外互动方式

通过对课外师生交流互动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开发多种课外互动方式,如答疑、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做准备。

课后答疑是教学环节中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外交流方式。大学物理教研室每学期从第十周开始到期末考试期间,每周四晚上会安排教师进行常规性答疑,期末考试前还会另外安排考前答疑,各代课教师也会借助qq、微信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和答疑。在答疑过程中,教师会通过学生所问的问题了解其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进度,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点作进一步讲解。只有学懂前面的知识点,学生才能轻装前进,学好后面的内容,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

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由教师出面成立,首先吸收对“大学物理”兴趣浓厚的学生参加,规模较小,指定一名学生召集大家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活动。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或者图书馆,活动内容为对课程作业或者课程的某些章节进行讨论,也可以由组内学生轮流准备一个与课程相关的专题进行讲解,之后大家就这一专题展开讨论。每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向教师通报,由教师最终把关,通过现场参与或网络互动方式指导、点评。教师通过记录平时成绩的方式形成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目的是希望课外学习兴趣小组的影响可以随着开展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扩大,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初步培养,虽然涉及面不大,但是影响力不可小觑。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对等,是理工科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将物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经验,而低年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的积累较少,直接参与到专业课题研究的机会也较少,所以参加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科技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也是对课堂知识的拓展。适合由大学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赛等。这些竞赛的组成成员以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为主,队伍成员的搭配注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配合,实现专业互补,增进各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形式,一级一级传递下去。

第二课堂的形式灵活多样,本校大学物理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答疑、成立课外学习兴趣小组和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

3 结语

大学物理教学发展到今日,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笔者们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对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进行细致研究,并跟随时代的步伐,继续发掘新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更为有利的第二课堂形式。

猜你喜欢

大学物理课外专业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MATLAB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实践教学研究
运用导数法巧解大学物理习题